XXXX年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0年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总角之宴,。,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西施山书舍记[明]徐渭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倾都之孔道①,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②于夜归牧唱之儿童。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③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④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⑤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注】①孔道:大路,通道。②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③野人:乡野之人,农夫。④优伎:泛指歌舞表演。⑤谣俗:风俗。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恐女朴鄙.鄙:浅陋B.耸秀不可悉.悉:熟悉C.迨.于阴晦迨:遇到D.试从读书暇.暇:空闲3.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西施山景色宜人的一组是(3分)①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②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③上有台,台东有亭④舍后有池以荷⑤东外折,断水以菱⑥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A.①②④B.③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⑥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施山原为越国调教、训练美女西施、郑旦之所,经千百年变迁,成为私人之地。B.文中描述了西施山书舍的布局及周围环境,也说明了写作此记是应商伯子的请求。C.本文笔调平易朴实,淡淡几笔便描摹出一副赏心悦目、和平宁静的水光山色图。D.作者对今古变迁的议论,流露出悼古伤今的忧愤,交织着对时事易变的深刻思考。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3分)译:(2)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3分)译:(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宫词(其八十三)王建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注】①从初:当初。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1)关于反复。(3分)答:(2)关于对比。(3分)答: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宝钗歇午,宝玉来探望,闻到冷香来了精神,便胡诌个小耗子偷香芋熬腊八粥的故事,声称是故典,取笑黛玉。正巧黛玉赶来,便取笑宝玉前日作诗忘典。(《红楼梦》)B.街上是一片静寂。爆裂了的鞭炮的残骸凌乱地躺在街心,发散它们的最后的热气。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低微的哭声。年夜,觉慧看见一个讨饭的小孩,靠着石缸低声在哭。他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给了小孩。黑暗中好像听到有人骂他是“伪善的人道主义者”。(《家》)C.李玉亭见到赵伯韬之后,心里很踌躇,既想不辱吴荪甫所付托的使命,又不想得罪赵伯韬。经过一番交谈,未探得赵伯韬的口风,反而被他一口喝破来访的目的。(《子夜》)D.在安茹地区,本地话听得最清楚,讲得也最利索的,莫过于这个狡猾的葡萄园主。尽管他精明透顶,从前也上过一个犹太人的当。老箍桶匠和犹太人的那一次交手,是他平生惟一一笔吃亏的买卖。但他从中学会了一套假装听不清、假装口吃的本领。(《欧也妮·葛朗台》)E.为马丝洛娃上诉之事,涅赫柳多夫来到彼得堡,因与贵族社会格格不入,他没住在姨妈家。他知道姨妈交游广阔,对他要奔走的各种事可能极有帮助,便时常去看望她。(《复活》)8.填空题。(5分)(1)为报之仇,马超起兵直取曹操,曹操败逃。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他立刻脱下红袍,又听到大叫:“长髯者是曹操!”他惊慌掣刀。马超闻知,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曹操扯旗角包颈而逃。(《三国演义》)(2)“我生命的天使啊!”他半跪着喊道,“我的身体,我的血液,我的灵魂,完全是属于你的,完全是为着你的。我爱你,除了你我谁也没爱过。”(《巴黎圣母院》)文中的“他”是,“你”是。(填人名)(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②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注】①或:同“惑”,奇怪。②介然:经常。(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用原文回答)(3分)(2)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答: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益艰深不凡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品的专家。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摘编自刘绪源《漫说趣味》10.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B.“功利的写作”的时效性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时效性较低。C.“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往往半途而废。D.“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11.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趣味是活着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B.趣味如果一直停留在某一平面,就会变得“没趣”。C.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D.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12.为什么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以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请简要分析。(3分)答:(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抹掉足迹的人谢志强父亲提出要我出远门闯荡闯荡,窝在家里不是个办法。何况,我挨近18岁了。可是,长了这么大,我还没离开过村子。母亲一会儿想起带上这,一会儿想起拿上那,那个念头又转化为物品堆积起来,好像什么都要紧,我看着塞得鼓鼓囊囊的两个包囊。我说背着它们,我还咋走?父亲一个劲地吸烟,像是陷入了困境,终于,他发话了,说:带着那么沉的包囊,还能走多远?父亲端详着我的装束,他说,换换装,不要那么寒伧。我换了一套父亲认可的服装,好似脱了胎。母亲一直送我到村边,还一再关照“路上小心”,“注意冷暖”。村民好奇地问我的去向,我不愿让他们知道,我担心成为他们教训晚辈的失败的例证。我对未来实在没有把握。不过,一帮孩子还是关心着我,跟着我走了很远一段路。我在岔路口,碰到了第一个难题,我不知往哪走了,车辙、蹄印、足迹,我辨认了一番,选了车辙的方向。可是,突然冒出一个羊倌,说:错了,那是进山的路。于是,我踏上足迹的路,是成人的脚印。只是,回头再也看不到羊倌的时候,我觉得山岭的树林里,有无数双眼在窥视着我,甚至窃笑。我想到自己那么稚嫩,不过,我挺起胸昂起头,摆出一副闯荡世界的架势给他们瞧。偶尔,我还哼起山歌,只是我的嗓子不争气,光顾着喘气了。那路,久已不走人了,浮土漫起,我的脚印,模子一样,一个一个地留在上边。我讨厌别人说三道四,确实,母亲过分宠爱我,可是,这回,我得混出个人模人样来。那样,父亲的愁眉可以舒展开来了。我得消除我的行踪,隔个半年一年,突然出现,引来村民的一片羡慕的目光。我折了两根树枝,开始清扫路上的脚印。效果实在乐观,我背后的路面,那一长串我熟悉的脚印没了,好像我是个不留足迹的人--来无踪,去无影。甚至,我的身体轻盈起来。树枝像我的尾巴,在脚后来回扫荡着,我行进的速度慢了许多,可我十分欣慰,好像终于摆脱了什么。我沾沾自喜欣赏着我的神秘“失踪”。我们村里一直凭脚迹观察、判断一个人的动向、愿望,因此,父亲接受了观察过我的脚印的长者的劝告:你的儿子应当出远门我想,这一下,你们还能看出什么?我仿佛跟我的过去、我的村庄了断了关系。我以另一种姿态走上了路。我想,村里的人真可笑,动不动就拿“早先”怎么怎么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故意蹦蹦跳跳地走。树木喧哗,似乎受了我的感染,或者是欣赏我的举动。我发现,天色阴暗下来。这个时辰,母亲该烧好饭菜,等待着我坐下来呢。我找着了一个路旁的土坯屋子,它像父亲嗜烟过多的口腔,门框、坯壁留着熏过的烟迹。我捡了些树枝,燃起火,煨了个烙饼。我想起家里饭菜的可口。接着,我又怀念起家里床铺的柔软。我醒来时,满耳是鸟鸣,仿佛我是它们的同伴。它们并不害怕我,一个劲地,叽叽喳喳,似乎在讨论我的出现是怎么回事。我开始想家--我熟悉的村子。只是,我忽然失却了方向感,我不知哪个是村里的方向,我该走向何处?那两根树枝躺在门口,绿叶已枯萎了。我就是用它们抹掉了我来时的足迹。现在,我找不着回归的路了。我真想变成一只鸟,跃上蓝天,那样,可以俯视到我的家--我突然觉得村子的可爱可亲。我懊悔抹掉了自己的足迹。我哭起来,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