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及建议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为了引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产业发展,以取得和保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链的竞争优势,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由于我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不足,因而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机器换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以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由此可见,在未来几年我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必将保持高速发展。这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提升全球产业链竞争优势等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同时也将对我国就业形势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替代的职业类型分析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快速发展,其成本将愈来愈低,应用范围将愈来愈广,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其许多工作岗位都将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所取代,今后的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少。2016年7月麦肯锡发布研究报告,将所有行业的工作内容划分为管理他人、应用专业知识、与利益相关方互动、不可预测的体力劳动、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可预测的体力劳动7种职业类型,并调查了以现有技术实现自动化后能节约的时间比例。其中“可预测的体力劳动”节约了78%的时间,成为可替代性最高的职业类型;“管理他人”则是目前最不容易被替代的职业类型,仅为9%。而最有可能被替代的是以下三种行业:1.以服务为主的餐饮、零售及住宿业。在餐饮、零售和住宿业的工作内容中,占据最多的就是“可预测的体力劳动”。这些职业类型如厨师、售货员、服务人员、收银员、后勤管理人员等,是可替代性最高的,毕竟73%的后勤服务工作,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自动化。2.传统制造业。在传统制造业中,目前59%的工作已经实现自动化,其中90%的工作如焊接、切割、机加、装配、库管等已经由机器人来完成。在富士康的车间中,哪怕是在黑暗的环境中,生产也能由机器人照常进行。这家全球雇员最多的企业,在2011年启动了“百万机器人计划”后,在类似“机构制件”的生产条线中,已经有70%的工作由机器人完成。3.金融及保险业。麦肯锡认为在诸多行业中,金融业和保险业可能会首先迎来人工智能的冲击。根据麦肯锡的研究,金融业和保险业的工作者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数据收集和处理上,这是各种行业中比例最高的,其他行业的平均值约为18%。而这些数据丰富的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能够轻松应用。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就业形势的冲击与挑战如果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大量普及,不仅许多“蓝领”、“白领”和农民都将失业,而且今后无论是就业还是再就业,其难度都非常大。这对我国就业形势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1.可能导致近3亿人员失业。由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能够大量节省人工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提升竞争力,应用的企业和单位必将越来越多。如富士康2016年已在中国内地工厂部署了4万台工业机器人;建行、招行应用人工智能产品省去了9000人工客服;海立集团仅钣金车间就应用了22台工业机器人,将工人数量从144人减少至20人,减员率86.11%。据国际机器人协会(IFR)统计:2013年中国共销售工业机器人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增长10%左右,中国增长达51%,增速位居全球第一。另据2016年1月达沃斯公布的分析报告显示:未来5年在全球最领先的15个国家中,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使用,会导致工作职位数量减少710万个、新增200万个。这对我国来说,意味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新增工作数量不到其减少的1/3,在其可替代领域内将有2/3以上的人会失业。如果我国大面积推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笔者按9亿劳动年龄人口、目前失业率13%、裁员率50%、再就业率30%保守测算,将有2.74亿人失业。2.就业和再就业将非常困难。在大面积推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之后,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取代的大量低、中端就业岗位,释放出来的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不易挑战的高端就业岗位,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是拿学历或实践经验堆出来的。而对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创造出来的新就业岗位,如相关的维护、升级等工作,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为前提。这说明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者,在短期内不会轻易再就业。如让富士康的流水线工人转行去做IT工程师,恐怕比考进士还要困难。即使这些失业者愿意通过刻苦学习来获得新技能,也会面临教育成本的巨大困难。尽管各级政府对再就业人员的培训和扶持力度较大,但主要在于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想要接受创造性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只能到高等院校去。这不仅学习难度大、周期长,而且教育成本也很高,如MBA的最低费用都在8万元左右。因此,对于因推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失业人员,要想再就业是非常困难的。此外,由于许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发展的估计不足,专业体系设计不合理,也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较大。3.社会贫富差距将进一步加大。当大规模推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之后,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将愈来愈高,而失业人员、待业人员特别是长期被隔绝在就业市场之外的人员,其财富将愈来愈少。即使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但金额较少,每月不到1000元,而且时间有限,最长只有2年。因此,这势必使得社会不平等加剧,贫富差距更加悬殊,越来越多的劳动群众缺乏生活保障。虽然我国家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使社会中下层群众还能解决“温饱”,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还属于“相对贫困化”范畴。不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极有可能在迅速消灭低中端就业岗位之后推高失业率,使得社会中下层群众的生活“今不如昔”甚至“朝不保夕”,由此很可能产生极为可怕的“绝对贫困化”,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而引发社会动荡。纵观国内外历史,大量群众的“绝对贫困化”是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我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土壤和契机,都是农民阶级的“绝对贫困化”。三、应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就业形势挑战的建议1.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对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我国应以史为鉴,从全局出发,以人为本,以“国家稳定平衡协调发展”为原则,在顺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进行大力研发,即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研上加大投入,积极研发,追赶国际一流水平,并扶持相关企业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链上抢占制高点,以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推广应用采取宏观调控,即以实际失业率为依据,对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适实调整,以避免大规模的产业工人和行政管理人员失业,并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2.加强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一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如健全完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业体系,增强师资力量,建立实习基地,以培养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高端技术人才;二是加强再就业培训。除了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外,政府应支持建立更多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并对低技能年轻人的回炉深造、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降低他们的再教育成本,使之能胜任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三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有序引导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动转移,并使公民个人不需为获取新的劳动技能和岗位支付较多的成本。3.控制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对于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而失业、待业的人员,为了避免贫富差距的加大,一是需要提高失业救济金,以保障失业、待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二是需要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如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普及的时代,理应出现更多的心理咨询、幼儿教育、保健康复、高龄老人陪护、临终关怀、社会公益等服务性就业岗位;三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对于从事带有社会福利性、公益性等服务性的待遇较差、收入较低的从业人员,政府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予以适当补贴。这样既可保障失业、待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为失业、待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又能增加其收入,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规避“绝对贫困化”,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