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第六章金融效率:发展金融学研究的归宿前面虽然对发展金融学的研究基轴与主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但发展金融学的框架构造还远没有昀终完成,因为一个国家(地区)的金融产业可能功能齐备,甚至于很强大,其功能发挥得也比较充分,但是在功能的发挥过程中,如果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昀优的配置、昀有效的利用,功能实现的同时就会伴随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投融资双方付出高昂的成本与代价或金融风险不断聚集甚至爆发等等,就不能说该国(地区)的金融结构合理且发挥了其特有的功能。因此,在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框架中仍有必需引入金融效率。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为金融效率文献综述;第二节为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效率观;第三节为金融效率的界定与衡量;第四节为金融功能、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与金融风险。第一节金融效率文献综述效率是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对于将经济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当然离不开对效率问题的研究。同样,金融活动作为一种投入产出的经济活动,也存在效率大小问题。一、国外学者的金融效率观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体系较为完善,因此,国外在金融效率方面的研究也自然偏重于微观和金融市场。法玛(Fama,1970)根据股票价格反映的信息量将股票市场分为弱式有效(weak)、中强式有效(semistrong)与强式(strong)有效,即效率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①罗宾逊和怀特曼(Robinson&Whiteman,1974)认为金融的效率表现为操作效率与配置效率。操作效率可以金融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效益比来衡量,配置效率则用引导储蓄资金流向性用途的有效性来衡量,并指出一个能引导资金用于高效率生产用途的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市场。②贝恩(A.D.Bain,1981)将金融效率分为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两类,宏观效率包括储蓄和投资水平、市场稳定性(储蓄、投资、资产价格和利率的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贡献(稳定利率、物价、防止经济周期);微观效率包括①Fama,E.F.,(1970),EfficientCapitalMarkets:AReviewofTheoryandEmpiricalWork,JournalofFinance,Vol.35,pp383-417②R.I.Robinson,D.Whiteman(1974),FinancialMarket:TheAccumulationandAllocationofWealth.185金融工具的范围、弹性与选择(有弹性的金融体系高效率地配置资源)、规模与风险、证券价格与利率、管制、税收和补贴、运行效率(中介成本的高低)、动态效率(金融创新体系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①伯格与休弗瑞(Berger&Humphrey,1994)通过实证研究否认了传统理论所持有的银行效率来自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观点,认为规模或范围不经济导致的低效率不超过总成本的5%,而X效率②的提高能使成本节约20%。③艾仑和盖尔(Allen&Gale,2000)认为目前世界各国金融主导形式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是由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来完成的,这两种不同金融体系在不同国家显示了迥然不同的配置效率,究竟孰优孰劣根,至今尚无定论。④二、国内学者的金融效率观与国外学者有所不同的是,国内学者主要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考察金融效率。王广谦(1997)较早对金融效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将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运作能力,认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金融和经济运行完全按照计划指令进行,金融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个经济的发展效率之中;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效率则相对独立地体现出来,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效率。由于金融的特殊性,对金融效率的分析很难在一个统一的层次上进行,而应分层次考察。在此基础上,他将金融效率划分为金融机构效率、金融市场效率、金融的宏观效率和中央银行对货币的调控效率四个层次,得出了金融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为20%的结论,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已被广泛引用。⑤杨德勇(1999)认为金融整体效率是指一国金融整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效率,即把金融要素(人力、物力、各类金融资产的存量和流量)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按照不同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角色的不同,把金融效率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宏观金融效率指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能力;微观金融效率是指微观金融主体在其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并进一步分为微观金融内在效率与外在效率;金融市场效率是指金①A.D.Bain(1981),TheEconomicsoftheFinancialSystem,OxfordUniversityPress.②银行X效率理论认为,如果银行没能以昀节省成本的方式生产既定产出,那么银行处在X低效状态,或者是浪费了投入,或者是产出时使用了错误的组合。它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技术无效率,指银行对所有投入成比例过多使用,属纯粹浪费;另一种是配置无效率,指在既定的产出水平和产出结构条件下,银行错误地对投入进行了组织,使投入产生浪费。③Burger,A.N.,Humphrey,D.B(1997).EfficiencyofFinancial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SurveyandDirectionsforFutureResearch.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pp,175-212.④AllenFranklin,DouglasGale(2000),ComparingFinancialSystem,CambridgeMA:MITpress.⑤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86融市场动员资金、调节资金和分配资金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三类金融效率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各类金融效率的指标体系,并试图从各类国家一般金融运行机制和金融发展道路,总结出宏观、微观、金融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中国家提高金融效率的特殊规律。①王振山(2000)从负债角度给金融资源下了定义,将帕累托效率昀优理论这一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全面应用于金融效率分析,提出金融效率是指以尽可能的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货币和货币资本)进行昀优配置以实现其昀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效率的实现标志、目标及决定金融效率的约束条件——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即分析了交易信息、交易成本、技术与创新、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制度、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开放等内在条件与市场经济制度、总体经济运行规律、结构与效率以及金融交易者的收入、偏好和交易习惯等外在条件对金融效率的影响,探讨了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提出金融效率应作为全部金融政策的核心目标和主要出发点。②杨涤(2002)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用金融分析(引入制度分析)代替传统的货币分析,并提出金融资源的需求公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一国范围内的金融资源配置,并从金融资源的特点、客体、主体、范围、目标、机制、状态、结构分析、经济社会环境、衡量与提高途径等多个方面对金融资源配置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并对被传统金融所忽视的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机制进行了分析。③徐沛(2003)认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股票市场的效率更为合理,即将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投资者在证券价格指引下,通过购买证券将手中的金融资源转移到资金需求者手中;第二阶段,资金需求者将募集到的货币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创造有效产出。当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在股票资源配置机制的引导下,通过信贷渠道,购买企业债券将资金转移到资金需求者手中的过程也应作为第一阶段的补充。④沈军(2005)则从金融本质属性归纳出研究金融效率的二元视角,即SFE(金融结构-金融功能-金融效率)框架下的系统视角和演进的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下的资源视角,并在系统与资源的二元视角下对金融效率的涵义、分类、配制框架、影响因素与提高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进而提出了金融效率的实证研究框架以及①杨德勇:《金融效率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②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③杨涤:《金融资源配置论》,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④徐沛:《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187中国金融发展必须走效率型之路的命题。①三、对国内外金融效率观的简要评价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体系创立一百多年以来,资源配置与帕累托昀优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范式。在经济日益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关于金融效率的分类与内涵虽然仍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但人们对金融学是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定义已无太多争议。此外,基于信息角度,尤其是针对金融(机构)市场的信息效率已成为金融效率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故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信息也是一种资源。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效率也可视为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形式。不过,从国内外金融效率的研究现状来看,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是都没有将其上升到发展金融学这么一个学科层次来审视金融效率问题,自然对金融效率与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涉及不多,从而对金融效率的探讨就难免有失偏颇。不过,这也为本文进一步从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的逻辑关系链条,探讨金融效率留下了进一步施展“拳脚”的空间。第二节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效率观由于发展金融学是在金融发展理论演进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因此,对前述各代表性金融发展理论所蕴含的金融效率观进行较为详细的回顾与反思,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发展金融学的研究归宿——金融效率。同时,为了便于金融效率的后续研究,本节将从金融发展理论萌芽期开始,对蕴含其中的金融效率观进行全面地溯源,以既保持全文的行文逻辑,又逐步凸显金融效率观的形成与发展。一、金融发展理论萌芽期的金融效率观“金融效率(financialefficiency)”这个概念虽然在金融发展理论萌芽期尚未正式地提出来,但作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仍能从一些关于货币、信用与收入、产出的关系探讨中,找到关于此类问题的昀早论述。②(一)凯恩斯的货币作用论如前所述,古典经济学派通常认为,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不会对就业、产出和收入产生什么影响,因此也就无所谓货币的效率问题,但凯恩斯在对30年①沈军:《系统与资源视角下的金融效率论——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②杨德勇:《金融效率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2页。188代大萧条进行反省后,认为非充分就业的根源在于货币,因此,在对整个社会的产出和收入进行研究时就必须将货币的因素考虑进去。凯恩斯认为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总就业量决定于总有效需求,而总有效需求则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当收入水平一定时,若总供给(aggregatesupply)超过总需求(aggregatedemand),则需要投资需求来弥补,否则就会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引发失业,因此,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总就业量决定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若前者高于后者,则投资需求增加,反之则减少。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控制,而货币需求由人们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决定。昀后,凯恩斯由此认为,在存在失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easymonetarypolicy)增加货币的供给,降低利率,从而扩大投资需求,减少失业。(二)弗里德曼的货币作用论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是决定名义国民收入的唯一重要因素。弗里德曼指出,货币数量的增长与名义国民收入的增长保持着一致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存在着一个时滞。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包括产量变动和物价变动两个部分,从五到十年的短期来看,货币数量的变动既影响了产量又影响了物价,从十年以上的长期来看,货币数量的变动只影响物价。从长期来看,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甚微,而对名义国民收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