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思考题:1.名词解释A.物质规划:以城市物质环境布置为主要内容,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体的空间布局规,其规划工作集中在城市的物质建设上,关注于城市外观的形式和环境中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共设施等布局问题。B.综合规划:综合规划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揭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从而在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C.物质环境决定论:认为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二.论述题:A.试述国外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过程及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1.物质形态规划为主导的阶段(1940‘s-1960’s)a欧美多数国家面临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大量城市需有效规划和管理。b体形环境决定论认为规划好了,创造理想的环境,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方面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c物质形态规划立足于规划人员的预感规划,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客观的判断标准,没有清楚明确的社会目标。d规划师关心最终理想状态的蓝图。不了解规划是受外部世界各种微妙变化着力量所作用的的连续过程,以物质环境角度看待社会经济问题。2.区域规划为主导的阶段(1960’s)a从注重建设规划转向注重经济规划,规划师的眼界从城镇扩展到郊区。b对城市及区域发展机制进行探索,区域科学专业理论大为扩大,地理学数理学等都得到应用。c科学分析技术及区域科学的发展,摆脱了传统预感规划的手法,引进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同时,规划人员意识扩展到外围郊区、农村,规划专业步入社会科学的范畴。3.政治主导规划的阶段(1960’s末-1970’s初)a西方发生了严重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出现城市危机。b部分规划师认为要重新定义规划和设计,要求规划变成解决社会政治冲突的工具。规划目标为社会公正,包括社会平等、财力重新分配。4.经济因素主导规划的阶段(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a西方发生了长期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b规划经费被大量消减,认为规划干预市场机能,制约了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成为经济萧条的替罪羊。c大城市人口外流,城市财政运作资金不足,规划不再是对增长的控制和引导而是争取发展机会,维护城市财政生存。经济学对规划的影响远超过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5.合作性规划主导规划的阶段(1980’S-2010’S)a经济衰退、福利国家危机、政治气候右转,使新自由主义成为当代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经济理念,成为“政治经济的世界新秩序”。b减少国家干预(包括规划干预),增加市场作用,本质是效率与公平的取舍问题。规划作用下降,规划改变适应。c认可规划在实践中与市场进行实用主义的合作,为达成某些关键性目标而在规划理想上进行妥协。d加强社会多方参与的合作与协调,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城市空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规划目标,达到“政府—市场—社会—规划师”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版本2】a.1980’s后新自由主义的指导地位。经济衰退、福利国家危机、政治气候右转,使新自由主义成为当代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和经济理念。因而导致规划作用下降,规划改变适应。b.对福利国家再反思以及“公开协商方式”的社会标准化机制的形成。新型“混合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形成(由福利国家转向福利社会)和新型“社会伙伴关系”(劳方、资方、政府代表平等协商,形成共识),形成注重社会合作和公开协商的社会行为趋势,是1980年代后交往型规划及合作性规划占据城市规划理论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c.主要社会思想:合作协调与利益均衡。B.从国内外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谈谈你所理解的未来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应具备的能力。知识结构:a.基础和工具:以传统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为基础和工具充分认识、理解传统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和工具作用;适当精简传统学科的授课内容;增强建筑和城市规划中新技术运用的授课内容;增强建筑和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授课内容。b.扩展和加强:关注物质空间背后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意义。加强空间经济学、空间社会学、空间生态学、空间管制学的研究。c.价值观以维护公众利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科学发展为价值观。增强社会和谐、公众参与等授课内容。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授课内容。增强可持续额发展理念等授课内容。能力:(1)(地域特色)结合国家地域特点,发展学科特色,成为具有国家特色的城市规划技术与管理型人才。(2)(人文精神)通过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开展广泛的社会认识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加强文化素质和人文意识的培养,注重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适应当代社会和城市文化的发展要求。(3)(创新能力)融合中西城市文化,博采众家之长,多方位的开放思想,挖掘潜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竞争的意识。(4)(实践应用)加强实践环节,增强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5)(综合素质)利用交叉学科优势,拓展知识面,多向发展。培养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严谨而活泼的态度,道德、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C.目标愿景型规划、决策咨询型规划、资源管理型规划的特点(1)目标愿景型:(建筑学+城市规划)特征:重点关注物质空间形态,强调“静态理性”;描绘城市未来的终极蓝图(依据美学原则确定,不可更改的,完美的终极状态)并付诸实施;体现政治精英和技术精英的理想。保障手段:强权型政府(具有绝对强势的行政、财政、法律能力、主宰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存在问题:由于城市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完美的终极蓝图往往无法实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2)决策咨询型(行政管理+系统科学)特征:重点关注规划形成过程,强调过程理性。通过多方参与、不断反馈和修改完善的过程达成一致目标,保证规划建设成果动态合理;由“全知”到有限理性,由理想回到现实。不求最好,避免最坏。保障手段:民主型政府(组织各方参与规划建设决策的全过程)。存在问题:规划建设决策过程复杂,在大规模建设、高速度发展时期往往效率很低,且难以把握全局。(3)资源管理型特征:增长压力与资源瓶颈,是各国政府的职能和管理任务也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过去不大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等均被列入到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引发了规划的变化,即由传统的目标总量型规划转向资源管控型规划。重点关注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政府调控力和市场力并行。保障手段:作为型政府(围绕目标有限作为,计划+市场,法制健全)。存在问题:如果政府权力不受约束,并直接参与逐利行为,将无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容易扭曲资源配置D.试述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趋势总体趋势: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经历了从工程学——建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的过程,近半数高等学院校设规划专业。从中看出的特点与趋势:①规划专业教育的基础:呈逐步拓展的趋势,从建筑学、工程技术走向城市科学;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点: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政策科学并立;③规划专业教学的方法:启发式、讨论试、研究型教学特征日益明显。④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在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大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在规划设计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大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力度。⑤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规划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口径的基础教育和一些方向性的专业教育。规划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专多能,具有专长的博学者,复合型人才才是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向。三.重点内容(自己补加)A.现阶段规划的社会功能a.控制:维护“公共利益”,保护脆弱资源,控制不当开发。公益性公共物品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等不可再生资源;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等公益性公共设施;综合交通设施,特别是公共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b.引导:顺应民生和国策要求,顺应市场运行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为城市开发提供合理引导。信息引导:即向开发商公布城市目标、产业定位、空间主导方向等重要信息,使开发商掌握正确的方向和时机,降低预期收益风险。政策引导:即通过财政、税收及其它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的政策扶持,引导开发商向新兴产业、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公共设施等有利于长远协调发展、但利润较低的建设项目投资。公共物品供给引导:即通过政府出资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旗舰项目”,带动某一新区的地价整体升值,从而刺激和吸引开发商对该区进行后续投资。c.平衡:平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落实国家空间发展战略和管控要求为城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维护整体和局部公众利益为开发商提供合理引导B.城乡规划的本质和核心(1)主要任务: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2)本质: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决策过程,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核心:是协调多方利益博弈的角力过程。第二讲: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及实施状况1.为什么要修订《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国家宏观发展背景的转变:城市规划的职能:从注重建设项目安排转向注重发挥政府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服务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区域协调、城乡统筹、资源与环境保护、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和谐社会目标:关注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利益、注重住房、交通、公共服务等民生问题2)旧版存在问题:a.过度强调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原则(规划引导及控制的强制性和灵活性均不足)b.体现了较强的城乡二元特点(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不足)c.未能体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社会层面内容不足、对社会公平及公众利益的忽视)d.缺乏城市规划编制组织的程序保障(不符合一般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要求)3)近年来,国发、部发有关规划编制与管理规定,需纳入到规范化的编制办法中4)城市规划编制改革的作用: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如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反映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的要求;改变过去规划编制办法中重内容、轻公共政策属性的倾向。2.城市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的转变表现在哪些方面?(1)规划功能的转变: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2)规划编制组织的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组织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3)规划调控及规划范围的转变:从城市走向区域,强化区域统筹及城乡统筹(4)规划重点内容的转变:从项目及用地安排转向资源保护及空间发展管制(5)规划技术方法的转变: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运用A(自己添加)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a.城市规划涉及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配置,任何资源配置方式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影响b.城市发展中,市场机制会自动趋向于效率的追求,但市场存在不足或缺陷(及市场负效应),故需要公共干预及公共政策作调节。c.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B.(自己添加)新版编制办法和旧版的差别1.强调了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期研究2.规定了城市规划修编或调整的程序3.具体规定了专家领衔、部门合作与公众参与的内容要求。C.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变化1.强调了规划纲要的地位和重要性2.强调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3.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侧重突出了城市核心地区发展确定科学的空间不觉和空间管制措施。4.明确了各类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D.总结——关注重点1.总框架适用范围: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基本属性:重要公共政策之一(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建设)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关注中低收入人群规划编制组织: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规划编制要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市特色、城市安全强制性内容: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单独编制2.总体规划前期研究,编制程序:先提交编制工作报告,总体规划构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城乡统筹,空间管制:市域、中心城区,城镇建设标准,控制人口规模和节约用地,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