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一千九百多年前,北宋文坛领袖苏轼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他在游览赤壁的时候,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经典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1.理解作者的豪迈气概和超脱的人生态度。(重点)2.诵读体会词的意境及豪放的特点。(重点)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因对王安石新法有不同看法,而外放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诗揭露新法弊端,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合称“三苏”。1.走近作者苏轼的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题材广泛,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词。一般的格式为:描写古迹(写景)——回忆古代的事件或人物(记叙)——生发感慨(议论)。由于诗词格律的限制,为了扩大作品容量往往用典。2.文体知识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并受到监视,一住就是六年。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3.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请听朗读(1)词类活用①大江东去②樯橹灰飞烟灭(2)通假字①早生华发②一尊还酹江月“华”通“花”。“尊”通“樽”,酒杯。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像灰/烟一样。4.文言积累上阕:下阕:侧重写景、叙事侧重抒情所见:上阕:所想:浪、故垒、乱石、惊涛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下阕:所忆:(公瑾)婚姻美满雄姿英发自信破敌所叹:(我)早生华发功业未就1.本词上下阕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下阕着重写人,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表达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感慨。2.“羽扇纶巾”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诸葛亮的打扮,而周瑜在人们心目中一直都是刀剑在手、戎装在身的形象。为什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会不同于人们心目中的惯常印象?【提示】苏轼有意将周瑜塑造成儒将形象,目的在于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温文尔雅。正是因为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最渴望的就是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气势非凡,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②刻画豪迈之人。下阕中着力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了一个指挥若定、从容儒雅的形象。③抒发壮志豪情。借称颂周瑜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4.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你是怎样认为的?【提示】白发之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之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没有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述壮志难酬的苦闷,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心灵的慰藉。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思考: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景人大江赤壁乱石惊涛风流人物多少豪杰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气势磅礴雄奇壮阔景为人物做铺垫面对此景多感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理解本词所运用的典故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2.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重点)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未被统治者采纳。到了晚年,韩侂胄当政,辛弃疾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1.走近作者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写于作者任镇江知府期间。这时辛弃疾已经60多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到任后,辛弃疾积极为伐金准备条件。2.背景简介可是韩侂[tuō]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封狼居胥()金戈()孙仲谋()寻常巷陌()可堪()元嘉()舞榭歌台()xūɡēzhònɡmòkānjiāxiè1.听朗读,把握词义并给下列红色字注音。2.朗读体会作者登临北固亭,千古江山,不堪现实,触发了作者对古代人事的怀想,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1)词作的感情基调如何?慷慨悲凉(2)根据这种感情基调,朗读时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导:语音语调语速朗读:自读听读齐读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提示】上阕写了孙权和刘裕。他们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词人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辛弃疾借此暗指南宋近事,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3.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什么心情?【提示】“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欢天喜地地祭社,很是热闹。作者写下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众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从反面激励人们收复失地,光复祖庙。4.本词最后用到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提示】作者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凭谁问”三字包含了自己的悲愤与感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这首词的写作特点之一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提示】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其所用的除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的风光,是“京口怀古”应有的内容。况且辛弃疾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掉书袋:讽刺人动不动就引经据典建功立业令人仰慕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刘义隆:元嘉草草仓皇北顾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警告当朝愤斥偏安壮志未酬咏史抒怀借古讽今(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1.背诵全词。2.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怀古词在抒发的情怀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