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知老将至翰墨淋漓写春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丹青不知老将至翰墨淋漓写春秋作者:刘伟力来源:《江西画报》2019年第02期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一、初识一九七六。那年我二十岁,顶班到县三中当语文老师,初来乍到先去听课。先听本校的,再昕外校的。到了二中门口,跟看门老人打个招呼,拔腿就往里面走。走了几步心有所感,便转身进了传达室。小小的传达室,贴满了大大小小的书画作品。大多数是书法,间杂几幅竹子。桌上摆着一叠旧报纸,一个破杯子装着墨汁。可能是放的时间久了,略有异味。我仔细看墙上的字,有点奇了怪了。我也算练过几年书法,什么颜筋柳骨欧体赵体,从没见过这样的书法。象楷不是楷,象隶不是隶,似篆又非篆,似草又非草。几种字体揉在一块,特别有味道。我忍不住问道:“这是谁写的呀?”老人淡淡地说:“老朽。”我颇为惊奇:一个看门老头,能写龙源期刊网这么好的书法?我又问:“这是什么字体,怎么没见过呢?”老人说:“这个叫板桥体,又叫八分书。”我此时才正眼看了看他。老人大约六十多点,花白头发一丝不乱。寿眉长且弯已全白,显得很慈祥。眼睛大而清澈,绝非一般尘世间的老人。再看穿着。上身穿的是蓝色中山装,风纪扣扣得紧丝合缝。下身是黑裤子,皮带扎得紧绷绷的。略显清瘦单薄,通身透出一股文人气,儒雅之极。“你也喜欢书法?”老人轻言细语似问非问,坐了下来。也不管我是否回答,自顾自练起了帖。那架式那动作那神情,就像樵夫打柴渔夫打鱼那么自然洒脱。我们一老一少在传达室,说说笑笑比比画画。一个上午不知不觉就溜过去了,听课的事也早就丢到爪洼国了。一直到他老伴提篮送饭来,我才不得不告辞。刚走出大门口,老人又把我叫回转去。铺开纸写了八个字:山随水活云为诗留。也没落款也没盖章,就这样递给我。老伴亦瘦,清清爽爽,脑后挽个发髻。似乎见惯了这场面,只是微笑,一脸安祥。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两句诗啥意思呢?这老人姓甚名谁?真可谓: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回到家迫不及待地问老爸:“看门者何许人也,如此高深莫测?”老爸说:“他呀,是全县公认的大才子书法家,陈北海老先生啊。”二、拜访记得那时北海先生家住一低矮平房,又无门牌号码,几经周折方才找到。两间小屋,一间作书房兼卧室,一间作厨房兼杂物间,简陋之极。北海先生偕师母在门前迎候:“小心台阶有青苔。”先生伸手拉我,暖暖的软软的。师母话不多,沏上茶,微微一笑,悄然而退。书房虽则简陋,却整洁不乱,一尘不染。典籍书画,宣纸印章,摞摞叠起,散发出淡淡书香,或为墨香。先生皓首宽额慈眉善目,轻言细语儒雅平和。与传达室相比,多了几分亲切几分随和。记得我当时抱了一大卷自鸣得意的作品,还有两三张水墨画。既是请先生指导,同时也带点炫耀,现在想起来真是几多幼稚,几多汗颜。先生话语不多,一张一张看,极为专注。全部看完之后,才开口说话。大意是说:“文革”这么多年,你还能坚持写。写成这样,算是很难得了。龙源期刊网又问年龄读书就业诸事,边听边颔首。再一张一张重新翻开,开始评点。或徐或疾或轻或重,三言两语,简明扼要。间或用案边的毛边纸,示范一二。写到这里,先生当年的言语动作神态,犹如电影镜头一一浮现,历历在目鲜活如昨。接下来先生铺开宣纸,为我创作示范。先是用大白云写了陶渊明的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遠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布局合理用笔严谨,铁划银钩遒劲老辣。书毕,又讲解了一番陶渊明及其诗文风格。先生不紧不慢的话语,不温不燥的运笔,与五柳先生的诗文风格,真是丝丝吻合,相得益彰。少顷,先生又换一枝兼毫斗笔。蘸少许清水,再在笔尖点墨。或中锋或侧锋,或勾勒或点染,几笔下来,一幅竹石图便跃然纸上。只见几枝瘦竹在石丛中迎风摇曳,两只麻雀一前一后展翅掠过。画面简洁富有内涵,动静结合生机盎然。背景用淡墨染成,似山似水又似风,如云如雨又如烟。真是墨气淋漓满纸云烟。先生眯缝着眼,如饮酒微醉。换一枝狼毫在宣纸的空白处题上郑板桥诗一首:咬定青山不放松,龙源期刊网扎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再题款:伟力学棣雅属,北海书。钤上印章,然后双手捧着赠给我。先生且书且画,我都看呆了,受宠若惊再三称谢。告别二老,文气墨香,不知今夕何夕。出得门来,阳光正好,穿越秦汉魏晋。陈北海(1908-2002),字廉泉,号溥源。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陈家村人氏,与国画大师傅抱石祖屋,只相隔数十里。其父陈德斋,学问甚丰。设私塾远近闻名,乡人称之为不第秀才。陈北海八岁随父入塾启蒙,临池学书,初临颜柳欧赵名家法帖。亦爱图画。乡间苦无画本,偶尔发现书籍封面小说插图香烟画片,如获至宝。由欣赏而临摹,由临摹而独创。分送诸童,皆大欢喜。所读书籍,从《四书》《五经》到《千家涛》《唐涛三百首》再到《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从此奠定古文涛词基础。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学,18岁时央求亲友借贷,得以考入省立五师附小五年级插班。每周有习字图画科目,并有专师指导,书画方入正道。次年毕业失学。1928年秋,省立乡村师范创办于南昌伍农冈,半读半农,不收学膳费,几经严试方以入校。就读期间,对书画兴趣更浓研习尤深。又经名家师长悉心启发指导,收益亦丰。书法除晋唐楷书之外,兼临汉魏诸碑及郑板桥字体,心得颇多。国画则对花鸟多有兴趣,作品在校内外展出均获好评。1932年7月,陈北海乡师毕业,任南昌市立东坛巷小学语文图画教师。抗战爆发,南昌屡遭敌机轰炸,小学解散,转入民众组训工作。1944年春,恢复粉笔生涯,任南昌县中教导主任兼语文图画老师。1945年,日本投降南昌光复。是年转入省立南昌二中任教浩文课。随着接触面广,视野较宽。书画日渐长进,遂成气候。作品为世人所赞赏,求索者甚众。尤其是为东南亚港澳亲友商家书写商号屏联,名传遐迩。龙源期刊网月,陈北海由南昌二中调入新余中学任文史美术教员。课余为家乡父老乡亲书写商号招牌,有求必应好评如潮。文革下放四年,从事农牧生产,山水清新猪牛为伴。1973年落实政策重返教坛,1976年1月告老退休。校长本想挽留其继续授课,他执意不从,倒是愿意做个门房。看看老师学生家长,翻点书写点字画点画,心里踏实舒坦。毕竟在校园几十年了!三、神交恢复高考后,我考上大学。袁州学府首届书法大赛,以江山多娇四字一举夺魁,少年得志不免有些张扬。寒假去看先生,欣欣然将证书展示。先生接过浏览片刻,言语亦有嘉许。铺纸拈笔蘸墨,写了一个七言对联,道是:百年人物存公论四海虚名只汗颜上款为遗山先生句,下款为七十叟北海书。然后揿上印章夹在墙上,再退后数步,眯缝起眼睛仔细打量。我自然也屏息静气一道欣赏,心里还是嘀咕:这个遗山先生何许人也?先生不急不慢说道:“遗山先生即元好问。”元好问又是何许人也?先生似乎知道我的疑问,但不点破,只是慢慢悠悠地说:“元代大才子,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进士及第一代文宗。这是他为元氏祠堂撰写的对联,涵义颇深。你是学中文的,有空多读读他的文集。”那时已近年关天气寒冷,黑云压城似要下雪,我却满头大汗羞愧难当。师母提了一个小火炉进来。红红火火噼里啪啦。北海先生话语一转,很是轻松:“古人写诗填词,缘于生活,自然贴切。”他一边说一边把手伸向小火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你说说看,这首诗最适合的字体是什么?”我们两个围着火炉,品茗论诗:“这首小诗清新活泼,口语化亲切感。如果用篆书楷书魏书来写,就会显得沉重呆板凝滞,用行书草书隶书来写,则显得活泼灵动充满情趣。当然哕,如用八分书那就更有味道了。”那是我第一次听说书体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真是别开生面,豁然开朗。若干年后我赴北京香港讲学,演绎先生的书学观点,倍受关注。说到板桥先生,先生如数家珍,不饮自醉:“板桥的八分书,最适合表现他那亦庄亦谐的风格。你闭上眼想想,难得糊涂四字,如果换成楷书,其效果如何?”龙源期刊网此后,无论寒暑,得暇就去先生处濡染讨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再往后,调省城闯深圳,一晃二十年,人生匆匆难得一见。临近千禧年,我回到家乡新余,特地去探望先生。那时先生九二高龄,师母亦过九十。新居取斋号为:晚晴轩,意自李商隐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先生偕师母依然笑着在门口迎接。我又想起第一次去拜访时的情景:小心台阶有青苔。先生伸手牵我,软软且暖暖。先生依然是蓝衣黑裤白面银发,师母依然是清瘦慈祥发髻高挽。客厅正中是先生画的中堂墨竹,疏疏朗朗骨瘦坚劲,背景是远山如梦朦朦胧胧。配上一副对联:静听虫读月闲看鸟谈天还是八分书,只是更加老成老练老到老辣,童趣稚趣拙趣谐趣。我记得当时赠送了拙著《现代公共关系》,扉页上题写:北海南海容万物东坡西坡种百稼那天先生非常高兴,夸我对联写得好,有东坡居士有南海先生,说沾了古人的光。回深圳后不久,即收到先生托朋友带来的《陈北海诗书画作品集》及《朱熹大书法帖》,说伟力还要练习大字,增强功力。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先生和师母。2002年春天,得知先生九五高龄驾鹤西去,不胜叹唏,往事历历如同昨日。写下《醉墨淋漓写云烟——追忆著名书画家陈北海先生》,新余日报全文刊登,以表敬意。再往后,收到先生次子陈鹤先生寄来的《翰墨情深——纪念陈北海先生诞辰百年书画选集》。翻开画册,满目生辉,真是佳文奇篇才子风貌,诗书画印大家手笔呀。四、山外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这两句诗写的是大自然暮色景观,用来形容先生的艺术成就也挺合适。先生生前国内外参展无数,首次个人书画展八十伊始,九十寿诞书画展最为轰动。龙源期刊网此时的先生,已经饱阅人生,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火气褪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书画作品随心应手,涉笔成趣。风格各异,佳作纷呈。诗词对联也创作颇丰,天然天成天趣。笔者试撷两首小令,与诸位同赏之。渔歌子·山村矮屋低檐小燕飞芳山草绿犊儿肥夫耕野妇为炊斜阳低唱荷锄归忆江南·田家春将暮农事正繁忙抢种棉花收菜籽犁平泥坂赶分秧妇女理蚕桑意境清远画面清新用词清丽,融陶渊明范成大辛弃疾诗词于一炉,深得宋词真谛。尤为难得的是,此时的先生,筋骨尚健腰腿安好,心脑相通手眼配合。鹤发童颜宽额寿眉,盈盈笑意有如仙人。即兴创作现场挥毫,或书或画或诗或联,有形无形有我无我,现场直播效果奇好。人生也到達巅峰状态,活出自我活出率性活出荣耀。老伴尚在四世同堂子孙绕膝,大儿陈朋医学教授书法亦佳,二儿陈鹤高级工程师拥多项发明,秉承乃父书画诗文无所不精。孙辈学业俱成各有所长亦爱书画,曾孙品学兼优兴趣广泛坚持临帖。龙源期刊网先生生前各种虚实头衔众多,入编入典参展参赛勒石立碑难以计数。先生常常自嘲:蜗角虚名何足挂齿,善举义事多多益善。先生唯一乐于自夸的一件事:从教四十年,桃李满天下。行文至此,有点感触一吐为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