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解读1本标准由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引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附录第一部分引言1、总则:主要明确为什么要制定本标准:为指导活动科学、有效进行。2、基本原则a).参加QC小组活动,不针对特定部门或人群,在QC小组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2b).改进、创新无止境,持续改进重实效c).QC小组活动的科学程序d).尊重客观事实和数据e).恰当、正确地用统计方法对收集的事实和数据进行科学地整理、分析和判断。【常见问题】:1、开展活动不普及,小组成员参与活动人很少2、小组活动断断续续,在成果报告上作文章3、不重视活动的科学性3第二部分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由四大部分组成:1、范围2、规范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活动程序要求其中分两大类课题进行阐述44.1问题解决型课题4.1.1总则【要点解读】活动程序框图的变化:将自定目标值与指令性目标值两种情况的活动程序框图“合二为一”了(见图2)。5图2问题解决型课题活动程序6(2)自定目标值的课题:第一步,选择课题,可能有上级或标准要求达到的指标,也可能没有;第二步,现状调查,是要用数据说明课题的现状,为设定目标值提供依据;第三步,设定目标,是依据现状调查的数据由小组成员自定课题的目标值。2、框图中“效果检查”,若未达到课题目标,应返回计划阶段的相关步骤,不是只能回到“原因分析”这一步。1、前三个步骤是不一样的。(1)指令性目标的课题:第一步,选择课题中一定有上级要求或标准要求达到的指标;第二步,设定目标,就是上级要求或标准要求达到的指标;第三步,目标的可行性分析。7【常见问题】:(1)自定目标的课题中有“目标可行性”分析步骤(2)指令性目标的课题中有“现状调查”步骤84.1.2选择课题【要点解读】1、课题来源的三个方面:(1)上级直接下达的课题,即指令性课题。(2)QC小组选择的课题,即自选性课题(3)指导性课题是介于二者之间,上下结合的课题。2、选题要求(1)课题宜小而具体。(2)课题应是小组成员能独立完成的。(3)课题名称应直接用课题的特性值表达。(4)选题理由应简单明了,有数据为依据。9【常见问题】1、课题太大,综合性很强。2、课题不是小组成员力所能及的。3、课题名称不简练,是“手段+目的”式。4、课题名称只是定性描述。5、选题理由不直接了当。104.1.3现状调查【要点解读】1、这是自定目标值的课题活动的第二步。指令性目标值的课题活动步骤中没有这一步。2、这一步的作用,就是通过收集数据与事实,说明课题当前的具体状态,直至找到课题的症结,以便为课题目标值的设定和分析原因提供依据。3、数据的“客观性”,指实际测量或记录的真实数据;“全面性”指多维度把握课题的状态数据,以及不局限于已有统计数据,而且重视到现场实地测量数据。4、这一条中提出的“问题”,应理解为“课题”。11【常见问题】1、对反映课题现状的数据挖掘不够充分。2、将小组成员根据经验分析得出的涉及造成课题(问题)原因的数据,与反映课题当前状态的数据相混淆。3、排列图使用不正确。124.1.4设定目标【要点解读】1、这一步是自定目标值的课题活动的第三步;对于指令性目标值的课题而言则是第二步。2、其中4.1.4.2目标设定依据及4.1.4.3目标设定要求,都是针对自定目标值的;4.1.4.4目标可行性分析则是针对指令性目标值的。3、关于4.1.4.2中的e)条中“问题”的理解:(1)“针对问题或问题症结”中的“问题”,应是指课题;(2)“预计问题解决的程度”中的“问题”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现状调查”中找出了课题的症结,“问题”便是指症结;如果现状调查中没有找出问题的症结,“问题”便是指课题。134、关于4.1.4.4目标可行性分析,这是指令性目标值课题活动的第三步;对自定目标值课题而言,是没有这一步骤的。5、目标可行性分析这一步的内容:(1)与自定目标值的现状调查步骤一样要收集数据,把握课题当前状态,以及找出课题症结;(2)与现状调查步骤不同之处,是对指令性目标值进行测算分析时,可以不受课题症结的限制。当预计症结的解决程度,达不到指令性目标要求时,可以将症结之外的具体问题,顺次进行预计和测算分析,直至可以达到指令性目标为止。14【常见问题】1、自定目标值的依据,不是根据现状调查,找出课题症结后,预计其解决的程度,进行测算,再将测算值留有余地定成目标值。而是根据经验先设定目标,再倒推出症结可解决的程度。2、自定目标值的测算过程中,除了对症结预计其解决程度外,还将症结之外的排在第二位的具体问题也进行预计和测算。3、对于指令性目标课题,将可行性分析与现状调查相混淆:用指令性目标值直接推算课题症结的解决程度,而不考虑症结以外的其他问题。154.1.5原因分析【要点解读】1、a)条中的“问题”或“问题症结”的说明:(1)前一个“问题”可以是指课题(在找不出课题症结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指令性目标值可行性测算中的症结之外,需要解决的次要问题。(2)后一个“问题症结”中的问题,仅指课题。2、b)条中的“逻辑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包含关系;“逻辑关系紧密”则指原因是逐层展开的。3、末端原因,应是可以直接采取对策的原因。16【常见问题】1、分析原因针对的对象不正确。在已找出课题症结的情况下,还针对课题分析原因。2、分析原因未能展示原因全貌。3、分析原因未分析到真正末端原因。4、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5、原因分析方法运用不正确。174.1.6确定主要原因【要点解读】1、应针对全部末端原因逐条确认(小组成员不可控的末端原因除外)。2、应用科学方法收集每个末端原因的事实和数据。这些方法包括现场测量、试验、模拟试验、查阅相关记录、调查分析。3、应根据末端原因的事实和数据对课题或课题症结的影响程度大小,确定其是否主要原因。4、“必要时可制定要因确认计划表”。是指由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裁定,既非“不要”,也非“必须”。18【常见问题】1、先凭经验将全部末端原因区分为要因和非要因;要因确认中数据较充分,非要因的确认则无数据或少数据。2、只将末端原因的数据与确认标准比较,判定是否要因。3、只分析末端原因对前一层级原因的影响程度,来判定是否主要原因。4、在分析末端原因对问题或问题症结的影响程度时产生混乱:收集的是末端原因和课题的数据,却说成是末端原因对症结的影响程度。5、方法运用不恰当、不正确。如用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194.1.7制定对策【要点解读】1.b)条的“必要时”,是指要不要针对每条主要原因提出不同的对策,并进行对策的综合评价和比较选择,应由小组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既非“必须”也非“不要”。2、对策目标必须可测量;它与课题目标没有直接关系,而应与对策所针对的主要原因相关联,即将主要原因改善到什么程度的定量描述。3、措施应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20【常见问题】1、对策与措施混淆:对策不简练,措施不具体。2、对策目标不定量化,有的是课题目标的分阶段目标。3、一些对策是治标不治本的对策。4、对策的综合评价和比较选择过于复杂,方法使用不恰当。(如价值工程)214.1.8对策实施【要点解读】1、应按对策表中的具体措施实施每项对策;每项对策实施完毕,应及时收集数据,确认对策目标是否达到。2、当对策目标未达到时,应对该对策的具体措施作出调整或修改,然后再实施,再确认实施效果。3、c)“必要时”,是针对在制定对策时,有的对策是具有新意的非常规对策,又没有作对策的综合评价时,需要验证对策实施结果在安全、成本、环保等方的负面影响;如果对策都是常规对策,或有非常规对策,但作了对策的综合评价、比较选择,就没有必要验证其负面影响。22【常见问题】1、每项对策实施效果没有具体时间。2、实施效果只强调与实施前比较,而无与对策目标比较。3、实施效果的收集数据时长与课题效果检查时长相混淆。234.1.9效果检查【要点解读】1、效果检查的对象是两个:一是课题的目标是否达到;二是对策实施前的现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2、如果没达到课题目标,必须分析没达到目标的具体原因。要从计划阶段的各个步骤找原因,是现状调查中症结找的不准,还是设定目标时预计症结的解决程度不准,或是分析原因不全、未到末端,或是主要原因确定不准确,或是对策选择有误。是哪个步骤作的有不足,就从哪个步骤重新开始,进入第二个PDCA循环。243、如果与对策实施前的现状对比,没有明显改善,应作出合理解释。4、效果检查的时间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始收集效果数据的时间,必须在全部对策实施完成、并达到了对策目标之后;二是收集效果数据的时间长度,应与对策实施前收集现状数据的时间长度保持一致。5、c)必要时,是指本课题活动产生直接实际经济效益的可计算经济效益;计算经济效益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计算预期的经济效益,且要扣除此次活动的支出。25【常见问题】1、效果检查开始时间不对,与实施中效果确认时间重叠。2、与对策实施前收集现状数据的时间长度不一致。3、当与对策实施前的现状对比,没有明显改善时,未给出合理解释。4、计算经济效益不实事求是:一是计算预期的经济效益;二是未扣除本课题活动的投入;三是计算的人力资本节约额不是实际发生的。264.1.10制定巩固措施【要点解读】1、巩固措施的内容必须是被活动实际证明有效的措施;巩固的方式,必须是通过将这些有效措施分门别类纳入相关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2、b)必要时,是指在这一步是否要对新标准执行后的效果能否保持在稳定状态进行跟踪,可以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由小组决定。【常见问题】1、将小组活动后行政方面后续跟进作的工作与巩固措施相混淆。2、实施有效的措施未纳入相关标准。274.1.11总结和下一步打算【要点解读】小组成员应结合此次活动实际,实事求是地总结在专业技术、管理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有哪些提高。【常见问题】1、综合素质方面的总结不结合课题实际2、方法应用不当284.2 创新型课题4.2.1 总则创新型课题按照图3所示的程序开展活动。29图3创新型课题活动程序304.2.2选择课题解读:1、针对什么选题?实际需求——现有的技术、工艺、方法、技能无法实现(或满足),运用新思维选择的创新课题。2、根据什么选题?不是凭空想象,突发奇想a)而是“针对需求,借鉴查新不同行业或类似专业中的知识、信息、技术、经验等,研制(发)新的产品、服务、方法、软件、工具及设备等;”(1)查新:是本行业中没有的实际的新产品(以产品代之)(2)借鉴:本专业已有的文献;不同行业或类似专业的实际技术、经验;国外同行业的技术、经验等。工作任务的需求顾客的需求准则4.2.2.1准则4.2.2.231回答两个问题b)“课题名称应直接描述研制对象——产品、服务、方法、软件(系统)、工具、设备等”c)“必要时,论证课题的可行性。”d)注:在“创新型课题”活动程序的条文中共有四处“必要时”,(选题中一个,对策实施中两个,效果检查中一个)在此统一解释:既不是“不要”,也不是“必须”。可由小组根据本课题实际,自行决定是否需要。32【常见问题】1、只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未将其转化为工作任务或顾客需求。2、只查新,说明同行业没有;而无借鉴的内容。3、只有借鉴的文章、专利名称或实物,而无明确借鉴的具体对象。4、套用日本的“课题达成型”,经小组讨论提出三个问题,选其中一个。5、套用问题解决型的现状调查找出问题症结,定课题。334.2.3设定目标及目标可行性分析解读:(回答两个问题)1、设定什么样的目标?a)“与课题所要达到的目的保持一致”(实际需求)b)“将课题的目的转化为可测量的课题目标。”c)“目标设定不宜多”(不一定只能是一个,可能是一个或两个。但不要把新产品的功能参数均列为目标。)2、根据什么设定目标?准则4.2.3.1准则4.2.3.2a)“将借鉴的相关数据与设定目标值进行对比分析”包括:理论推导、实际效果。b)“分析小组拥有的资源、具备的能力与课题的难易程度”如:必要的资金、设施,领导的重视、支持,成员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等。c)“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判断”(不要仅是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