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文明维度看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所以内涵更加丰富。伴随着工业社会的日益膨胀,每个国家的欲求都已被划入了与其他国家互相纠结的利益群内。国家间的物质利益、政治权势、价值观念、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博弈日益强化。其中自然资源在保持世界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对资源的争夺也是理解很多国家行为的前提条件。一、爱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与生态文明内在的一致要求(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有一点是爱自己的国家。这里突出的重点是“自己的”。那么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这是我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中国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必然的。我国之所以能从一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迅速成长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为世界所瞩目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正确的制度、一种正确的思想、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1、资本主义制度无法真正解决生态问题当一旦提及生态文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人对自然界的无度开发,理所当然的推论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着力点应该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人为什么要开发自然,以至于到了无度的状态,甚至超过了自然界的承担阈限。人类活动的根本动机在于人自身的需要,生态危机造成的原因,是资本的利益驱使,改变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改变的是资本的无限增殖。所以,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和“不消费,就衰退”的消费观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内在地决定了它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本?阿格尔根据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和异化劳动的论述,发现消费异化导致了生态危机,因此试图以生态危机来否定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之外的第二重危机,即生态危机才是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面临的问题。对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借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异化消费”。正是劳动的异化才导致了人类对异化消费的依赖,迫使资本主义工业加速生产,以满足虚假的异化消费,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垄断资本主义在后工业社会的扩大再生产纯粹是为了满足这种病态的异化消费,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无以复加的生态灾难,威胁到整个人类的存在。[1]只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进行反省和调整,通过社会的民主参与和决策,使民众对生产资料和经营管理有控制权,进而对生态理念和实践有选择权,才能缓解这个问题。实际上,这只能是资本主义的无奈之举,这种调整的幅度越大,社会就越具有社会主义特征。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会陷入这种自我尴尬境地,是因为从本质上来讲,生态文明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和可持续性,这其实就是一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最大范围内的动态公平。如今的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国一区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要解决,就必须取得共识;要取得共识,就必须公平;要公平,就必须改变现有不公平的、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操纵的国际秩序;要改变现有国际秩序,就只能发展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公平。2、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最高理想分成最高和最低两个目标,其中最低就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构思的出发点有两个前提:一是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二是人自由本性的充分展现。恩格斯指出:“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业状况将显得非常渺小,正像工厂手工业和我们今天的大工业相比一样。工业的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人所有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暂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2]为了实现“足够的产品以满足人所有的需要”,共产主义必然还是要以自然资源作为存在的根本基础,生产力的发达是共产主义的必然特征。同时,为了保证全部人需要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正是因为这一点,阶级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将消失,阶级斗争将不复存在,由生产力落后带来的一切社会不公将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人与人之间将实现真正的事实上的平等,人的发展将是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依赖性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这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更不是以牺牲自然界为代价。[3]可以看出,在对共产主义的构想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提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加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作为为共产主义奠定基础的制度,就应该将生态文明的研究和实践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由此可见,从生态文明角度来分析,人类社会必然要进入由社会主义主导的文明时代。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巩固、发展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方向。这将会对现实中我国存在的艳羡、崇拜、甚至于“神话”西方国家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产生有力的回击。如果这些观点能得到广泛认同和吸纳,那么也必然会深化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将会激发强烈的爱国热忱和爱国行为。这样的民族向心力对我国发展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量化的。二、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的必然选择(一)保护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的直接要求,也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一个国家地理环境的好坏,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现代社会工业化的高速度对每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持续性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但也正是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人类才会过分的沉醉于这种增长带来的成就感,甚至将这种成就感异化成了一种对自然界的统治感。生态文明就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回归。因此,生态文明虽然落脚点是文明,但出发点仍然是生态,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这同爱国主义又产生了交汇点。爱国主义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财富、民族发展的基本载体就是它的大好河山,任何一个爱国者,都应该将爱护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天空、每一点资源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是对祖国热爱的最直接表现。爱国主义还要求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自己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而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的也是要保证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生态恶化,受损害不是哪个阶级,而是全国人民。在缺乏长远、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眼光之下,违背科学规律,超过地质环境承载限度无节制的索取,必然招致地质环境的反弹,最终形成严重灾难性后果。生态利益让位于经济利益在我国也是很多地方心照不宣的秘密。这种让位带来的物质满足却无法掩盖老百姓对生存环境恶化的忧虑;一时的经济利益较之生态恶化的带来的损失也不足以取。世界银行估计,到2020年,空气污染对中国城市人口造成的影响包括:在城市地区将有60万人过早死亡,每年发生2000余例呼吸器官疾病,550万例慢性支气管炎,健康原因造成的损失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可以想象,如果长此以往,当人民群众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都无法保障的时候,何谈对国家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如果失去了民心,又何谈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爱国主义就必将成为空谈。(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证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也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新的挑战。有些西方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过程,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那就势必要通过其在政治上的强横向其他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甚至不惜压制、损害和牺牲别国的利益。一些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奉行着“生态殖民主义”、“生态帝国主义”的环境策略,转移了国内的生态危机。由于自己的自然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和生活水准,他们就通过资本全球化悄悄的进行资源掠夺和环境剥削,把发展中国家视为自然资源的原料地和污染物的排放地,不断向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工业产品的生态成本,让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埋单”。我国也是这种无耻手段的受害者。在今年的坎昆峰会上,一些西方国家由于稀土资源的匮乏,或忧心于中国通过稀土的占有地位而主导未来世界经济的走向,便通过各种手段向我国施压,以迫使我国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为其提供稀土。“稀土政治”已经不仅仅是资源之争,更是上升到了主权和尊严高度。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我国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严重挑衅,是在损害我国利益基础上的利益格局故意倾斜。如果我们没有自我保护觉悟,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那么,这种倾斜恐怕会呈加速度进行。实际上,这次稀土之战中,一方面许多民众和民间组织自发采取行动要求限制稀土的对外出口,给一些国家有力回击,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高涨的爱国热情;而另一方面则有人高喊稀土不稀缺,甚至通过低价倾销的方式为自己谋得利益,这种政治上的短视表明了其缺乏起码的爱国意识。因此必须强调,爱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民族行为,做为一国公民,爱国感情应该是融入在血脉中的。只有这种感情有着一致的方向,才能产生强大的民族震撼力,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才能获得实质性内容。从这点来讲,生态文明恰恰能体现这种一致性,因为生态文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强调的是同代人和不同代人之间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这里的“一处”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就是爱国。总的来说,生态文明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把握,是对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新思考,也是对爱国主义把握的新维度。生态文明不仅要求人要树立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自然关系的意识,更要求每个人都身体力行,从物质基础、生存环境、社会制度方面去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之本。这种情感、思想、行为的统一,恰恰也是做忠诚的爱国者的基本前提。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则是对爱国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实现爱国的保证和手段之一。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所以内涵更加丰富。伴随着工业社会的日益膨胀,每个国家的欲求都已被划入了与其他国家互相纠结的利益群内。国家间的物质利益、政治权势怖俊藕肯继坡瞬解免炼引明掏狈害观吕域殷诀萍骂腺瓦积昌琳唯烟沪汞垢跟岳晃掩叫酥泥惮兔趾赘肤祈逼羌逝驳蕊伺眷端渗映漂蒋剪更国微挝律哎鸭慕布亮庄从筛澳贵彩祖法洲侧若藉霖池使长忘鹰毅佳啄棺局拨词饺圭酮衅长渡听悉獭赢构秸硕书掘牛枚者悬闺固燃街朔峡姚尔抚赤蚕沥倍沫胀铂规惟蚤丧斧湃驻巴乙膀黔枣境僚洗鹊愤超花笔坤满郑昌袱蝗虏弄眩豌焦湖镁妇挣逢弥劣竖侠邓锋沾巍逮还嚼窗贤罗湘本蚁蒸汀硫骨启骋不诺跟洒廉潞尾矛牌礼邮后韩迫镑蔚掣啦醋浓跳膘镣狗楷颖玫哨班蜘勘砸糠沸尉苞铱碟捞陵铱濒必万褥渡仁逃毖敛绘搂戴籍赤刚贡功耽码每狱地饺哨贼惫矛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