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案例信息化建设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成功运作的前提和关键。200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设立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开展具有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在海关总署、科技部、原信息产业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指导和支持下,2007年12月,园区在原先进出口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以及保税物流中心(B型)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集成创新,完成了园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虚拟国际空港和海港功能,完善了电子政务功能,拓展了电子商务功能,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初步形成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海关监管机制,促进了现代物流集聚发展。截止2009年4月,园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有物流企业、代理报关公司、代理报检公司、区内企业共400多个用户,口岸物流日业务量在1500票左右,保税物流日业务量在1200票左右,日处理进出口监管货值1.56亿美元。案例背景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是在园区已有的陆路口岸、出2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基础上,整合叠加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中心)政策,集口岸通关、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进出口贸易、采购分销、金融服务、检测维修、展示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殊监管区。规划面积5.28平方公里,分为口岸作业区、仓储物流区、和保税加工区三个功能区域,实行围网监管。信息化建设随着园区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特殊监管区的设立同步推进。2001年,园区建立了公共型保税仓库系统和出口监管仓库系统,实现保税、出口监管库集中报关审核管理、快速通关。2002年,建立了进出口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空陆联程通关管理。2005年,采用“政府扶植、实体建设、实体运营”的模式,在原有海关监管系统的基础上,正式启动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2006年5月,启动大通关信息平台建设,同年11月,园区订制海关总署H2000数据全部落地,成为全国省级以下信息平台建设中第一家获得总署H2000报关数据的项目。2007年12月,园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系统规划开发完成,成为海关总署唯一推荐的中国特殊监管区域海关辅助信息化系统,也为国家检验检疫总局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监管系统试点单位。2008年2月,原信息产业部批复同意将园区综合保税区信息化管理公共平台列为国家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唯一试点,并批准在综合保税区设立中国国际电子产品交易基地。3案例分析园区综合保税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做法:一、设立信息化硬件监控监管设施1、建设电子围网隔离和监控监管设施。综合保税区空间布局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监控区域,在其四周实施了总长26公里的电子隔离围网,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根据建设现状和监控需求,规划建设了4个监管卡口和3个监控中心。3个控制中心之间采用光纤专线联系,实现主控中心对内陆型保税港区内所有前端监控设备实施远程实时操作和数据传输。2、建立全自动型卡口管理系统。包括集装箱箱号自动识别系统、电子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地磅采重系统、海关后台业务比对系统、IC卡车辆管理系统和放行控制子系统。卡口监管系统实现监管作业的自动化,无需人员值守,即可自动完成对车辆号牌、集装箱号的识别、车重数据的采集,达到节省人力、客观公正、全面监控的目的,并能与信息化平台以及其它海关、国检监管系统进行业务协同。二、建立信息化软件管理平台园区综合保税区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统一门户、统一数据、协同工作的基础平台。其目标是通过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物流营运信息化支撑体系,整合资源,实现与国内外其他口岸和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快速信息沟通,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和各类贸易、生产4企业开展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网络,实现物流和资金转移网上操作和监管,构建统一、开放、共享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其基本功能如下图所示: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TRAXONLSP作业系统电子交易平台展览展示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电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SITA国家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1、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在全面对接海关H2000、国检CIQ2000系统基础上,继续整合服务流程,实现海关、商检及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构建连接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一站式”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电子政务申报系统,实现企业网上24小时申请备案、系统自动审核、卡口自动核放、联网核查与监管、电子退税,以及网上订舱与拼箱、网上分拨与配载,网上车辆身份核查、5网上年检、网上审批核准等,真正实现多点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目前,原出口加工区辅助管理系统已被海关总署列入全国统一版本,全国已完成和在建41个出口加工区、3个保税港区、2个保税物流园区、3个保税物流中心、1个综合保税区、1个空港物流园区的信息化系统。2、强化供应链服务系统。针对华东地区有影响的大型企业,建立供应链管理平台,满足其上游供应商的采购服务、下游采购商的营销、配送服务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需求,并逐步向中小型企业拓展,为中小企业提供ASP(应用服务提供商)服务,打造区域供应链一体化联盟。已与国家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中心)、台湾关贸网络(台湾EDI中心)、新加坡劲升逻辑(新加坡EDI中心)、香港TRADEVAN(香港EDI中心)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3、健全物流信息系统。通过采用统一标准,将贸易、货代、船代、场站、仓储等通过互联网连接,组成信息资源共享、自由数据交换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系统,使各环节作业共享即时信息,所有用户在此平台上互动式经营,实现数据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使订货、包装、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无缝信息流。已完成从台湾、香港、新加坡到上海口岸再到江苏的电子舱单预申报,以及口岸报关报检、属地报关报检流程。64、拓展电子商务系统。以建设中国国际电子产品交易基地为依托,抓紧建设电子交易市场平台,建立集交易、展示、信息交流、仓储、配送、货运以及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虚实结合的平台,打造国际电子信息产品永不落幕的展销窗口和市场沟通桥梁。下一步,园区将依托综合保税区信息化管理平台,积极推进长三角物流设施及服务资源整合,加强与长三角本地企业建立业务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相关服务标准的制订,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示范区。案例启示一、现代物流业与传统物流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信息平台促进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信息交换,以电子交互形式促成交易,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优化物流环境。二、通关的便捷决定物流的便捷与效率,进而影响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集聚发展。为促进物流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效率,建设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十分必要。特别是长三角作为全国重要的产品制造和商品进出口基地,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需求更为迫切,建设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