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市是怎么形成的?(1)最早因商品交换产生。随着商人的出现,交换场所由临时地点改为固定的市。(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和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城市。(3)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出现了城市。2.城市发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各阶段主要产业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态。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后工业社会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概念(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2)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3)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4)再城镇化:即二次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4.城镇人口【名词解释】城镇人口是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由三部分构成,即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5.诺瑟姆曲线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6.描述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化道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问答】(1)1949-1957城市化起步和人口自由迁移阶段,城镇化率增长缓慢(2)1958-1960城市化过快推进和人口过度迁移阶段,城镇化率增长较快(3)1961-1965城市化调整和人口返迁阶段,城市化水平下降(4)1966-1977城市化停滞和人口迁移受阻阶段(5)1978-1995城镇化与人口加速流动阶段(6)1995-至今不完全化与人口自由流动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描述文中古文涵义并记住此图都城:商:河南安阳(殷墟)周:西安翻译: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注:经涂,不是指纵向的路。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2希波丹姆模式【名词解释】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便成为一种主要典范3.罗马营寨城【名词解释】罗马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口建神庙。4.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渊源【简答】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4.)博立叶“法郎吉”5.田园城市(可画图)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部分有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沿公园可建公共建筑,公园外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学校、教堂等,再外面为花园住宅,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城市外围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用。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通过田园加以限制。6.卫星城镇发展历程(1)思想萌芽:“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即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2)第一代:卧城。城市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3)第二代:半独立卫星城镇。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部分居民可就地工作;(4)第三代:新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工业、生活服务设施,规模较大,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设施完善;具有多种就业机会,城市中心有大型商业中心,邻里单位设小型商业点。(5)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从而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7.卧城【名词解释】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没有生活福利设施,无就业机会,对主城依赖大。8.《雅典宪章》的内容,最大贡献?(如何对其评价)(1)《城市规划大纲》被称为《雅典宪章》,提出:1)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2)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3)指出城市的主要矛盾,以区域规划为依据,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平衡,在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城市规划是三度空间的科学。要以法律形式保证规划实现。(2)评价:最大贡献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适应生产和科技的发展,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9.马丘比丘宪章内容?评价?内容:对《雅典宪章》进行了总结和思考,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土地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贡献:《马丘比丘宪章》可贵的地方在于,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雅典宪章》不仅有继承,还有批判的精神。它摒弃了《雅典宪章》的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确定了城市文化在城市生活中同样重要的地位。不再为了过分追求功能分区而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并且强调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10.邻里单位邻里单位的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通过在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等公共建筑减少车辆对老人及儿童穿越道路的危险。11.有机疏散指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以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通过正逆反应逐渐把城市的紊乱状态变为有序状态。以交通为例,把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的干线上,使其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同时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2.我国法规系统构成(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6)地方政府规章(7)技术标准(规范)3.有关城乡规划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分别有哪些?行政法规:专指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如《风景名胜区条例》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办法》部门规章:建设部根据《城乡规划法》制定了一系列的城乡规划部门规章,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其他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城乡规划方面的地方规章,如《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天津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细则》4.城乡规划领域主干法:《城乡规划法》从属法规和专项法规:依据5大类形成不同的行政法规(例如xxx条例)、部门规章(如xxx办法,xxx规定)、技术标准(如xxx标准,xxx规范)。5.《城乡规划法》基本框架(1)城乡规划的制定(2)城乡规划的实施(3)城乡规划的修改(4)监督检查(5)法律责任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2、园林城市:园林城市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3、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4、山水城市: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其他观点: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5、卫生城市: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评选命名的国家级卫生优秀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第六章1.产业分类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包括农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如交通运输、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具体见书P95表6-2-12.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简答,包括名词)(1)增长极模式。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做力场,那么位于这个立场中的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2)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来相互连接,从而形成轴线。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会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3)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梯度是指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的空间演变过程。梯度发展模式认为,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从发展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本土资源密集型产业起步,并尽快接过从高梯度地区外溢出的产业。反梯度理论认为,在承认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改变三年产业渐次发展的顺序;可跨越某些中间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新的“次级化”经济核。(4)进口替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