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民族魂“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期间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反清革命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生平1906年他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毅然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并发表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还与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第一集。他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人,不在于物;在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和精神的振奋。1909年夏辛亥革命前夜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创作了《药》、《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和大量散文、随笔、评论,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27年初,鲁迅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此时,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期间他参与创办《语丝》等著名文学周刊。1927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领导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他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文学成就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他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他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体现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最能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是他的杂文。他一生写了15部杂文集,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不同阶层的人物,有无情的揭露、愤怒的控诉、辛辣的讽刺、痛苦的呐喊、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变化多端。风筝鲁迅背景介绍《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速读课文,说说本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我”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我”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向来不爱嫌恶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最喜欢呆看出神,至于小半日惊呼高兴的跳跃天真活泼认为弟弟的行为是笑柄,是可鄙的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有何不同?张着小嘴弟弟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分别有何表现?弟弟我惊惶站立失色瑟缩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愤怒掷、踏扁傲然走出惊恐不安悲苦无奈专制盛怒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认为管得对。麻木,自认该罚,认为管是正当。即刻伸手折断隐含了对弟弟的同情以及深深的自责、后悔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有何表现?弟弟有何反应?弟弟我心变铅块重重下堕想补过、讨宽恕惊讶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旧我、追求新我幼稚纯真,健忘;毫不抗争,麻木揭露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为什么“我”说自己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儿童喜爱游戏是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而“我”为落后观念支配,以粗暴行径管束弟弟不准放风筝,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在得知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后,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自己对弟弟的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如此,全然忘却。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文章第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开篇点题,引出回忆;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感到“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中不禁感到“悲哀”。朗读并品味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所以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虐杀者无从补过;也指封建社会专制、愚昧、落后的思想,使人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作者对“故乡的风筝时节”是如何描写的?为什么?1、交代了惊异的原因。2、使回忆中春日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互相映衬。衬托了回忆往事的悲哀之情,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温和、鲜明总结本文通过写“我”小时候以粗暴方式不准小兄弟放风筝,等到醒悟虽一心补过,却无从补起,而感到十分悲哀的事,表达了对小兄弟的同情以及自责、后悔的情感;揭露了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以及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