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学科专业:论文题目: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研究研究生姓名:(博士)导师姓名:所在院系:开题日期:研究生院二OO八年制填表说明一、填表前,请认真阅读学校《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定》。表中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二、封面中“学科专业”请博士生严格按规定的二级学科、专业名称填写。三、填写表中第一页“简表”时:对于“选题类型、选题来源、经费来源”三项内容,请把各自所选字母填入项目后面的空格中。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主要标志: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摘要”的填写请严格按所留空格逐格填写。四、表中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所列项目是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须逐项、逐条进行详细论证、填写,所留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页码按顺序编。五、表中第五页中各意见栏须由有关人员亲笔填写,不得打印。开题报告评议小组组成要求:博士生至少5人,硕士生至少3人,每组设组长1人,且研究生本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组长。六、表格完成后,请用A4纸装订成册1份,博士生交研究生院学位办(同时须提交1份查新报告)。一、简表论文题目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研究选题类型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开发研究D.其他选题来源A.国家级项目B.省部级项目C.横向项目D.自选项目经费来源A.课题B.资助C.自筹研究生姓名性别学号导师姓名性别职称研究内容和意义摘要石油企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类型的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因素众多,对其进行风险评价与控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征,识别出导致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后果发生的关键风险要素,并用结构方程对其进行验证;然后采用改进的T0PSIS方法对关键风险要素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风险重要性等级处在前列的风险要素,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主题词1.主题词数量三到五个;2.主题词之间空一格(英文用/分隔)中文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英文ChinaPetroleumEnterprise/InvestmentsAbroad/RiskManagement注: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主要标志: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1-二、选题依据1.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1.1选题来源1.2选题目的石油真正作为一种大规模产业引起世界社会腾飞是在19世纪中期,洛克非勒成立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投资炼油厂,发展了制桶业、管道运输业,把这种新能源开发成自己家族汽车公司汽车的燃料,用石油裂变来制造各种化工产品。自从石油的价值被发现,有关石油的研究就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从勘探到销售,石油涉及的各行各业都极大吸取专家学者的兴趣,随着石油资源消费量逐步提高,很多贫油国家,对富油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缓解了自身部分需求,然而,随着油气资源的越发重要,各国能源争夺越发明显,导致海外石油投资出现高度风险,因石油引起的起危机,甚至是战争,为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发展负面影响。很多学者对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研究,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基础,尤其是国内,有关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导致部分海外项目高额资本输出,却未获取客观的投资回报率,甚至是严重亏损,因此,有关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评估将成为今后石油研究重要分支。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重要性被各国政府全面认识应该是在20世纪的后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石油工业便爆发了4次石油危机,每一次危机都无一例外地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1973-1974年,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学家估计,那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使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于1979-1980年,随着伊朗国内的革命运动和伊拉克对伊朗的开战,使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这次石油危机也引发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大概下降了3%。第三次石油危机始于1990年的海湾战争,专家形容海湾战争更是一场石油战争。当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政权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对美国而言,海湾石油视其“国家利益”。海湾战争爆发后,油价一路飞涨,三个月的时间内从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但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而国际石油史上的第四次“危机”正在逼近,2008年7月,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其中纽约市场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收盘价格更是创下1983年以来新高,每桶高达147美元。面对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和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的矛盾,所有经济学家相信,石油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由于石油价格处于整个工业价格链的最高端,因此,甚至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石油将取代美元,进入货币石油本位的新经济时代。高油价下的巨额利润和石油资源现阶段的无可替代性,石油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的敏感话题,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油气资源的占有。众所周知,世界油气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总体呈现不均匀状态,其中,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占全球的65.6%,拉美占11.9%,非洲占6.6%。正是由于这种油气资源相对集中的特点,使得西方大国都把能源安全放在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首位,高度重视海外石油的勘探与开发。美国政府早就制定出全球化的能源开发战略,日本更是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到世界各地勘探开发石油。这些国家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仅把本国公司去海外参与油田开发视作企业行为,更视作国家行为,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角度来支持和推进这一事业的发展,因此,一场前所未有的石油争夺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石油企业开始走上发展海外投资、开拓国外石油资源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石油企业已经成功地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石油开采基地,2007年取得份额油5000万吨,为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保障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能源的消费大国,海外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将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战略之一。但是,在高油价的背后,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在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高油价同样给石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海外油气勘探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油气勘探本身的风险,石油行业自身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行业。特别是随着勘探技术和手段的革新,大部分埋深浅的整装油气田相继被发现。因此,油气勘探领域逐步从浅部走向深部,从简单地表条件走向复杂地表条件,从构造油气藏走向隐蔽油气藏,油气勘探已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变得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油气勘探的技术风险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油价的飙升,资源国政府和民众对油气资源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的提高,对外国石油公司在本国取得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部分对外公开招标的区块都是勘探程度较高、前景不大看好的区块,商业油气发现的概率非常低:二是合同的条款更为严格和苛刻;三是油气分成的比例越来越低。因此,海外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是每一个在海外从事油气投资的石油公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业务的迅速扩大,对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非常有必要。根据前文所讨论的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关理论的空白,本文将研究选题界定在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管理上,致力于解决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面临的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识别;第二个问题是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第三个问题是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的对策与建议。1.3选题意义目前,虽然国内学者认识到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但相关理论的系统与深入研究明显不足,甚至在风险识别上仍然模糊不清,使得石油企业在对外投资,缺乏理论指导与依据,导致部分投资回报率较低,甚至是严重亏损。所以,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1)理论意义。从理论角度看,目前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特别是针对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有关石油对外投资风险评估处于薄弱转台,理论和现实还存在较严重的脱节。本文通过开展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全面风险识别基础上,构建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评估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风险评级指标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利用灰色关联-Topsis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风险程度,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2)现实意义。从实践角度看,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率逐年提高,急需投资风险相关理论指导。本文以降低对外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目标,将对外投资风险管理运用于实践,系统研究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问题,对政府和企业促进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石油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防范产业风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2.1国内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综述2.1.1国外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60-70年代,主要表现在美国式的对外扩张理论,以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和维农(R.Vernon,1966)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二者均为对二战后美国企业海外扩张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垄断优势理论强调跨国公司必须拥有垄断优势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周期理论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基础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特定东道国所能够获得的区位优势,特别强调了技术的决定作用。70-8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方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以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Peter&Cason,1976)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英国学者邓宁(J.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代表。其中内部化理论认为,对外投资正是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指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同时具备三种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否则只能采取出口贸易或技术转让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8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和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大量涌现,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LouisT.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英国学者Lall(1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Cantwell&Tolentino(1990)和Tolentino(1993)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以Hagg、Johanson、Hammarkvist和Mattsson(1988)为代表的瑞典学者提出的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等等。其中“小规模技术理论”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且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的市场需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同时具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及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的优势,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争。“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然表现为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有自己的“特定优势”。正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引进中的消化、改进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