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信息化从“微利”中挤效益一提到“食品”,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关系到“民生、民计”的产业,它不仅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而且也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紧密相联。如果我们平时用心留意就会发现,差不多所有的食品销售商都会打着“薄利多销”的旗子来吸引顾客。这些食品零售商的最大成功杀手锏就是“用尽可能低的价格卖出尽可能多的商品”,并通过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因此,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通过什么方式、手段实现?则是众多食品流通商最为关心的问题。答案落在了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成本转化利润的周转率上。目睹众多食品零售巨头的成功,无一不给我们同样的启示,加快流通过程的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减少中间的产品流通环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国际零售业巨头之首的沃尔玛,同样以低价招徕顾客,在它背后有着专业的全球卫星配送信息中心,以此作为其坚强的后盾。相对国内本土的食品流通企业,他们的实力远远在沃尔玛之下,我无意贬低国内的企业,但这是事实。食品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在信息化程度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竞争力:“渠道”唱重头戏包括食品行业在内的众多行业的资源,其要素主要有三个:品牌资源、渠道资源、人力资源。而食品行业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和品牌差异的缩小,导致了品牌资源的优势并不明显。而一个企业,要塑造一个知名品牌不仅需要广告经费的大笔投入,时间上积累也不可或缺,因此短时间内单靠品牌很难独立为企业支撑起市场、为产品打开销路。而这种情况下,渠道和人力资源就成为了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源,渠道是产品的直接客户,只有通过渠道,企业的产品才能铺向市场让消费者买到;而人力资源对于每个行业的企业几乎都是同等重要的,特别是业务人员,他们是维护渠道、拓展客户、拉动销量、创造利润的直接力量。因此,无论是为了降低成本空间,还是体现企业关键优势资源,都由企业生产转移到外部。而供应链的管理战略具有反应敏捷、利益协调一致、适应性强的特点,它对于企业协调管理外部组织和业务的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食品流通业的信息化特质1、生产成本VS流通成本食品行业整个链条的渠道是一个呈喇叭放射状的结构,上游原材料提供商和中间生产过程的渠道供应都比较简单,但下游分销商则繁杂,而且越是接近消费者的渠道层级、数量越是庞大。分销渠道的复杂及难控性不仅增加了经营风险,同时使管理的难度扩大,并导致企业资金、时间、机会和信息成本的高投入与低回报。因此,有效地控制食品企业销售流通成本,胜于对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对于食品这个“大流通”的行业,只有抓住了产品的销售渠道、流通环节,才抓住了企业的利润命脉。然而在国内食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许多企业无法摆脱高成本、低利润的尴尬。有数据显示,食品的流通成本占据食品交易价的至少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对保鲜需求极高的、在中途中腐蚀变质的情况。另外,食品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准、计划频繁调整、渠道渗透不到位、产品补货不及时、横向协调不畅等都是食品流通业存在的诸多弊病。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及时了解各级分销商的销售与库存情况,对食品在流通中进行实时跟踪,这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周转,而且有利于流通过程的成本控制。2、信息化是食品安全的需求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存在着多重的危险,对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暂且抛开食品生产商不提,它们有国家工商局、卫生监督检查局监管,有QS质量安全认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等作为进入门槛,我们暂认为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合格的放心食品。也不提消费者将食品买回后放了多长时间才食用,这是消费者个人饮食习惯我们也无从干预。只说食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中间的流通环节,其确对食品安全构成了非常大的隐患。现在有的地方政府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以信息化推进食品流通监管工程,通过信息系统记载食品流通过程各个环节的交易数据,实时监控食品流动方向。同时生成统计分析报表,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并定期发布食品安全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引导市民消费健康放心食品。3、低信息化成本食品行业本身是个薄利的行业,销售商不做到一定规模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据统计,规模以下的经销商占经销商总量的80%以上,论数量,大部分销售商的经费是有限的,而开发个软件动辄上百万,少得也数十万。单软件成本就让众多经销商咂舌,且不论硬件设备不完善,需要购置基础设备的情况。另外,由于食品种类繁杂,管理啤酒的与管理副食品的软件在功能上相去甚远,所以食品流通行业还没有一个通用的软件。在食品流通行业的信息化道路上,还是印证了那句话:以最小的支出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低信息化成本,才是构建食品流通行业信息化的出路。企业的信息化困境:进退难求舍以国内一家大型啤酒制造企业为例,其在华南区域的经销商就有两、三千个,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不同省之间甚至同一省的经销商之间的差距都是相当大的。大型的经销商年营业额可达几个亿,而小型的经销商则规模很小,他们数量多而且不好管理。从营业额上,大型经销商占华南区域总营业额的70%;从数量上,大型经销商占经销商总数的比例是个个位数。总体来讲,在这些经销商中,大部分的商家还远远达不到信息化的程度,相当一部分的经销商,除了拥有国家指定的税务系统外,他们在产品流通方面的管理手段还不能达到信息化的要求。食品行业是个“小生产大流通”的行业,从成品到销售终端之间的环节繁多,分销网络十分复杂,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浪费。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认识的不足,也造成了食品零售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降低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成了食品物流行业的首要问题。对于为这家啤酒企业提供销售的各级经销商来说,在管理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无计划地采购,造成库存积压;仓库管理粗放,商品过期、损耗现象严重;手工订单、帐款等单据难以管理和统计;难以精确控制商品发货,晚点、出错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有效的内外部管理,已经成为中小经销型企业安身立业的头等要事。但大部分中小型经销商,或是因为意识的淡薄,或是因为IT门槛太高,并没有对信息化的建设给予太多的关注。一位华南区的经销商,坦露了企业不愿上信息化项目的心声:“我们做这一行好多年了,从进货、库存到销售,几个业务员、几部电话、传真机,就够了。我觉得这样挺顺手的,业务量也比较稳定,信息化再好,说得天花乱坠我们不需要,也是浪费。”像这样与这位华南经销商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淡薄,企业一直在同一个规模上运作。上海一家著名的供应链平台提供商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还有很多不愿上信息系统的经销商都是出于成本考虑的,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需要硬件基础设备,主要是电脑、服务器的支出,还需要配套的软件,包括管理软件、数据库等,另外还要对系统专门配一个维护人员,IT人员的流动性又大,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经销商们不情愿迈出这一步,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麻烦。”这无疑增加了经销商踏入信息化大门的门槛。另辟蹊径:平台租用没有行业通用软件、开发费用昂贵的情况下,采取供应链平台租用的方式是当前可行的办法。首先,这种方式平台的进入和退出成本较低,食品企业无需前期的服务器等网络存储设备的成本投入,使IT建设的前期投入成本为零,这种租用方式会按照日常的使用业务流量付费。其次,分销商不需要承担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也不用派专门的IT人员维护软、硬件设备,减免了不必要的开支。有研究资料表明,自建系统平台费用较高,硬件方面,机房面积的规划、网络安全及存储设备、电力的供应、机房的维护等费用都投入较高;软件方面,包括服务器数据备份、系统软件和增值服务平台建设等成本费用也是重要的支出,如果将系统平台自建改为外包,那么以上软、硬件的成本都可以节约或少投资。当系统搭建后,从供应商到各级批发商,供应链的所有角色都连接到平台,在平台上协同完成所有业务流和信息流的交互。另打一个比方,退一万步,如果租用的这个平台使用了一段时间没有效果或者遭遇到了失败,那么也不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严重的损失。S公司的负责人将提供这种服务的模式形象地比喻为“自来水”,他说:“因为是一种平台租用的模式,就如自来水一样,打开就交钱,不用就不交钱。”这种模式,我们更多的时候称之为:ASP。在国内,飞利浦、卡夫、上海大众、泸州老窖等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已经探索并成功的运用了这种模式。信息化案例:规模与效益同行通过以上叙述,食品流通行业的竞争关键演变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只有这样,当企业的规模扩大的同时效益也呈同步增加。在这里笔者找到两家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企业,他们在接受了新的信息化流通手段之后,在食品销售道路上如鱼得水。1、小型企业成功案例企业情况:年营业收入:2000万员工数:50余人信息化建设时间:2005年硬件成本:2万元左右软件成本:租金3万元/年配置情况:购进4台PC软件系统:S供应链管理平台该企业主要以经销酒水、饮料等快速消费品为主,年销售额8000万左右,最初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完全空白,连一套简单的财务管理软件都没有。由于客户大多是沿街小店,货款以现金支付为主,经销商对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完全手工管理勉强能应付企业日常经营。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异地分公司的成立,企业内部管理手段落后的弊端日益突出来。公司管理层无法及时掌握库存、应收、应付帐等关键数据,因此决定引进信息化管理手段。2005年年中,公司经过市场调研和比较,最终决定采取“租用”的方式,把公司系统外包。为此,公司购买了4台PC电脑,并申请了ADSL专线。经过2个月的实施和试点运行,该公司对经销的数百种商品实现了产品分类管理、采购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销售配送、应收应付帐等管理,不仅能够严格控制订单流程,同时也避免了与厂家、客户之间的订单纠纷。该公司财务处的曲姐告诉记者,原来月底对帐,特别繁杂、还容易出错,经常是要对好几遍。上了系统以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现在可以实时地对商品出、入库情况进行系统录入,这不仅杜绝了原来商品丢失、超过保质期等现象的发生,而且能够实时了解库存及在途货品信息,使对帐工作变得轻松,减少了与厂家、客户间因帐款出错造成的不良影响。2、中大型企业成功案例企业情况:年营业收入:过亿员工数:1000人信息化建设时间:2005年底前期成本:15万元左右软件成本:租金8万元/年配置情况:利用已有硬件软件系统:S供应链管理平台某著名品牌省级总经销商,对区域内数千家终端用户进行直供销售,业务人员数百名,之前,公司一直无法准确了解库存实际情况,客户的订单经常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由于大量的业务工作基本依靠手工管理,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业务管理混乱,与客户帐目核对工作量大,经常出现坏帐,管理工作繁重,工作效率低,库存产品由于超过保质期而造成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入管理信息系统之后,业务人员按照系统事先设定的拜访路线及时将终端网点的订货信息通过手机发送到系统,提高了订单的准确性、实时性,加强了订单状态的监控。订单的准确率在实施后接近100%,订单的完成率达到95%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够按计划准确科学的完成任务,在及时地反映市场真实需求的同时,降低了库存风险。另外,及时发货率和运输车辆的利用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财务人员减少了与客户的对帐时间,提高了对帐效率及对帐的准确性。建议参考服务提供商:国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明基逐鹿软件有限公司;上海顶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无锡电信-艾旺公司;CBI白盒:订制租用系统平台解决方案食品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方式:一、购买通用软件,二、定制整套软件,三、ASP租用系统平台。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购买通用软件仍然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而定制整套软件也占据了食品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半壁江山,租用系统平台只在这些方案中占有较少的一部分。从发展潜力来看:国外目前有超过60%的中小企业采用ASP服务模式,而我国ASP服务正处在起步阶段,国内有部分专业ASP服务提供商已经或正在成功的运行了,相信应用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