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学名解:放射性:不稳定核素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这个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这些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基本的基本的计量学量:是指一段时间(T)内,电离辐射向单位质量物质转移或授予的辐射能量,单位:J/kg,专门名称:戈瑞(Gray),国际代号:Gy。吸收剂量:单位质量受照物质(dm)吸收的平均辐射能量(dE)。D(T,r)=dE/dm(J/kg)放射防护量: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为评估照射水平、控制健康危害,对受照人体规定的一类辐射量,简称防护量。当量剂量:器官、组织的当量剂量是以各自辐射权重因子修正后,相关辐射对特定组织、器官的剂量总和。(考虑了不同辐射类型)有效剂量:是以各自组织的权重因子计权修正后,人体相关器官、组织当量剂量的总和。(考虑了不同组织器官)随机性效应:指效应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成正比,但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无关。(放射职业工作人员通常面临)确定性效应:指电离辐射照射生物机体产生的效应通常存在剂量阈值,确定效应的阈值大约是0.1—0.2Gy,每个器官和组织以及每个人引起效应的阈值存在一定性的差异,超过阈值时电离辐射效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实践:特指能使人们受到的电离辐射照射,或者受到照射的可能性,以及受到照射的人数增加的活动。通常辐射实践分为: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共照射。干预:旨在减少或避免不属于受控实践的或因事故而失控的源所致的照射或照射可能性的行动。剂量限值:在现行放射防护标准中以年为期限,对个人受外照射引起的有效剂量、当量剂量和放射性核素的摄入活度量规定的不得超过的数值。外照射:放射源在体外,使人体受到来自外部的射线照射。内照射:放射性物质进入机体参与新陈代谢,此间释放的电离辐射对人体进行的照射。(特点:持续性)影响生物学效应的因素:1辐照因素:辐射类型、剂量和剂量率、照射方式、照射面积。2机体因素:种系差异、性别、年龄、生理状态、健康状况。3介质因素:温度、氧、化学物质。所有照射分为:计划照射、应急照射、既存照射。放射防护的目的: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性效应的诱发,把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放射防护三原则:1实践正当性:由实践获得的净利益远远超过付出的代价(包括对健康损害的代价)时,称为实践正当性。2防护与安全最优化:一切辐射照射都应当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3个人剂量限值:除了医疗照射之外,对于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的源,其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应不大于审管部门对这类源规定或认可的值,并不大于可能导致超过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值的值。对职业照射个人规定的剂量限值:1成年人:连续五年间的平均有效剂量20mSv,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年平均,连续五年中的任何一个单一年份的年有效剂量50mSv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mSv四肢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mSv216岁到18岁徒工或学生:年有效剂量6mSv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50mSv四肢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150mSv对公众个人规定的剂量限值:年有效剂量1mSv连续五年中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5mSv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mSv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接受医疗照射的患者及其慰问者或探视者的受照剂量不得超过5mSv参考水平:1记录水平:高于此水平的监测结果被认为有重要意义需记录在案2调查水平:达到或超过年有效剂量限值、年摄入量限值、单位体积物质中活度浓度导出的限值和单位面积上核素污染活度控制水平的水平。应当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调查。3干预水平:为减少非受控源或事故失控源对人员的照射剂量而采取的行动,称作干预。针对非受控源持续照射情况或针对应急照射情况合理确定的课防止的剂量水平。医用外照射防护原则:最优化基本措施:1工作场所区域划分:控制区、监督区2减少医用照射源对人体外照射剂量的三项措施: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基本原则: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减少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一切机会。基本措施:围封包容、保洁去污、个人卫生防护、妥善治理放射性废物。工作场所分级:操作开放性放射性物质的活度不同,对工作场所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不同,操作活度越大,污染程度就越明显。根据开放源的日等效最大操作活度不同将工作场所划分为甲乙丙三级。核医学工作场所分类:核医学工作场所平面布局(分区):控制区:任何需要或可能需要特殊防护措施或安全条件的区域被划为控制区。目的是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的扩散;并防止和限制潜在照射的程度和范围。监督区:未被认定为控制区的区域,在其中通常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但需要经常对职业照射条件进行监督和评价。非限制区: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也不需要对职业照射条件进行监督和评价,可以自由出入,但是最好具有出入的方向性。卫生通过间制度:在不同的区之间,要用明显的标志划分,并规定合理的通行线路和方向,并可设置单独的出入口防止交叉污染。医用放射性废物的收集与处理:原则:分类收集、统一处理收集与贮存的原则与要求:原则:减少产生、控制排放、净化浓缩、减容固化、严密包装、就地暂贮、集中处置。废物收集的要求:及时收集,防止流失;避免交叉污染,非放射性废物与放射性废物分别收集,短寿命核素的废物与长寿命核素的废物分别收集;液体废物与固体废物分别收集;可燃性废物与不可燃性废物分别收集。废物贮存的要求:在规定暂贮期限内废物能够回取,不能流失,确保废物容器的完好性;贮存库址应防火、防水、防盗,有通风和屏蔽防护设施;设置备用废液贮槽,备用贮槽至少应当与最大使用的贮槽等容积;贮存的废物应当有详细记录,废物贮存量不应当超过设计容量;贮存期满应当适时进行处理。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中对患者的防护:一、应保证X线发生器的基本条件X线透视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X线摄影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X线CT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二、在特殊诊断检查中应当采取的措施X线透视检查、儿科X线诊断检查、对孕妇X线检查、对乳腺X线诊断检查、牙科X线三、减少患者受照剂量的措施:(结合三原则)1.增加透射比可以降低皮肤剂量2.控制照射野并准直定位3.器官屏蔽:对性腺屏蔽(接触屏蔽、阴影屏蔽、定形接触屏蔽屏蔽体的厚度至少不低于0.5mm铅当量)、对眼晶体的屏蔽4.控制焦—皮距和焦点与影像感受体的距离5.减少散射辐射剂量6.使用高效增感屏7.控制并记录照射时间8.正确处理感光胶片可减少重复摄片率:手工胶片处理、自动胶片处理放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防护的基本措施:一、远距离治疗机及辅助设备应满足治疗要求二、近距离治疗中需考虑的问题1.腔内治疗2.间质治疗3.高剂量近距离治疗三、靶区以外器官屏蔽皮肤、消化系统、肝脏、造血系统、心脏、眼睛、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肾脏、肺、骨、内分泌器官四、治疗装置的安全运行和连锁装置的应用核医学诊断的特点:高灵敏度、无创伤性、反映体内的生化和生理过程、同时反映组织或脏器的形态与功能、可进行动态观察治疗性放射药物的选用:数量限制、选用毒性较低的放射性核素、简化工艺、缩短操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