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文化周刊Wenhuazhoukan2015年12月11日星期五责编黄勇E-mail:huangyong198007@163.com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办学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学校。从清顺治九年(1652年)创办到光绪廿七年(1901年)改办为安徽大学堂止,其间250年曾三易其址、三易其名。清顺治九年,江南省巡抚李曰芃捐资2000两白银,在衙门驻地安庆创办了一个书院,称作“培原书院”。清初朝廷担心书院学校容易传播反清复明思想,因而禁止官方办学,所以书院都是由私人兴办。这个书院便是以李的名号命名,院址在安庆同安岭(今龙山路市交通银行大楼以北)。书院兴办以后,历任地方官员都很重视,经常亲往讲学,并且过问办学事务。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巡抚叶九思斥资增修了书院校舍,把书院改名叫“修永书院”,但不久又恢复了“培原书院”之名。雍正11年(1733年),清廷下令各省在省城设立一个大书院,拨给一千两白银作为创办经费,并明确“省立”书院师生的生活费用由藩司衙门拨给学田以学田租金供给。时任安徽巡抚徐士林即扩建培原书院为省学,对书院“大加葺治,赐金千两并学田110亩”。这样办学条件改善了,性质由过去的私学变成了“奉旨建院”的官立“省学”。乾隆元年(1736),清廷下谕旨,进一步明确省城大书院的性质为地方上的“国子监”即省级太学。大概是觉得书院此时的地位已不同,不宜再以个人名号命名院名,徐士林便将“培原书院”改名为“敬敷书院”。此后的敬敷书院,均由官府一手操办,书院的山长(院长)由巡抚亲自聘定,历任巡抚及其他主要官员均兼任书院的主讲。著名的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就先后两次受聘担任书院的山长,主持书院事务前后共13年。据《安庆市志》载,先后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著名学者还有刘大魁、全祖望、王宽吾、赵畇、阮强等。书院每月集中讲课两次,月初(初一或初三)由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们轮流主讲,月中(十五或十八)由山长主讲。山长同时总领书院事务。每月举行两次考试,内容有八股文、试帖诗及经史词赋策论等。按考试成绩的等级发给“膏火”即奖学金,一般分超等、特等、壹等之类等级,获奖名额与奖银多少不定,视书院经费情况浮动,多则三五两、少则几钱银。获得超等成绩的学生,还会得到主讲官员的接见和捐赠的衣物以示特别关怀与褒奖。敬敷书院的经费来源一是藩库(即省财政)拨发的膏火银;二是官拨银两给书院购置学田,田租收获可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三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自创设以来,先后有李曰芃、徐国相、刘橒、陶澍等官员都曾捐资敬敷书院。因而数百年的书院积累了可观的校产,到光绪年间,书院即有“薪膏本银一万五千两发典生息,学田租、房租总计每年九千九百二十两”。敬敷书院在安庆前后有三个院址。第一个院址在城内同安岭魁星楼旧址,人称“老敬敷书院”。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与清军的安庆争夺战。1862年(同治元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姚家口西街即今孝肃路西段原安庆电视台附近重建书院,这个院址人称“旧敬敷书院”。光绪元年,巡抚裕禄指令布政司使孙衣言再次“增修”了新建的书院,同时倡捐书籍存院以诵习,仅孙衣言本人就带头捐出经史子集书籍达数百部,改善了书院研究学问的条件。书院的藏书为后来建立安徽省立图书馆奠定了基础。敬敷书院从姚家口西街迁移到现在的位置,源于一场育人观上的分歧:到十九世纪后叶,国内改良教育体制的呼声日高。1896年(光绪廿二年)具有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的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清廷要求在安庆创办新式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得到了朝廷批准,却遭到以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为首的官吏们的群起反对,他们认为办西学虽无不可,但原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要科举制艺还是读书人最重要的进身之阶的情况下,作为省学的敬敷书院就是不可替代的。争议的结果是双方折衷:新学“求是学堂”照办,选址在城内鹭鸶桥;老书院则迁往城外,另建校园。于是,安徽布政使于荫霖受命在安庆城的北门外百子桥(今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购地百余亩,新建书院。1897年暮春,书院新校舍在北门外落成,布政使于荫霖在书院大讲堂“礼让堂”的屋梁上以浓墨和朱砂书写了:“大清光绪二十三年暮春谷旦——钦命江南安徽布政使司布政使于”,这个留有清晰楷书的栋梁现存安庆师范学院校史馆,和这片老房子一起成为安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珍贵物证。新敬敷书院在城外新址办学共4年,担任新书院山长的是桐城名儒阮强(号仲勉)先生,与阮共同主讲敬敷书院的,是黟县胡元吉先生。先后就学于敬敷书院的有安徽近代名人房秩五、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胡寅旭等。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城大书院改省大学堂。是年冬,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同时停办,合并产生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掀开了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新的一页。从“培原书院”到“敬敷书院”岁月匆匆从1901年敬敷书院停办到现在,时光又过去了114年。菱湖侧畔弦歌不辍。办学主体的名称变了、书院传播教化的宗旨没有改变,传道授业的功能没有改变,薪火相传的发展脚步没有停歇。敬敷书院奉旨停办后,和求是学堂合并成为安徽大学堂,人员、资产全部移到城内鹭鸶桥。从1902年至1906年底,一所培养军事人才的近代军事专科学校——安徽武备学堂移到书院校址兴办。武备学堂的学生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思想激进,成为反清排满革命运动的秘密策源地,为此1906年11月,武备学堂被改为安徽陆军小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前后有5届毕业生。辛亥革命知名人物安徽都督柏文蔚、抗日名将方振武、辛亥革命烈士熊成基、倪映典、石德宽、范传甲等都毕业于武备学堂。从1907年至1927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风云急剧变幻的二十年,安庆北门外的敬敷书院校园里,二十年间换了三块校牌:陆军小学堂、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陆军小学堂学堂先后招了四期学生,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曾兼任陆军小学堂的校长。安徽教育名人光明甫两度出任安徽法专校长,知名作家郁达夫、周作人均任教于法政专门学校。1928年至1938年,这里是皖省最高学府——省立安徽大学,数年间,许多国内知名的学者曾在此执过教鞭。他们的名字有姚永朴、陈望道、周建人、王星拱、苏雪林、刘大杰、范寿康、冯沅君、陆侃如、梅光迪、汪静之、赵景深、朱湘、许杰、陶因、周予同、杨亮功等。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给这片古老的校园增添了光彩。省立安徽大学书写了安徽近代教育史上辉煌的一章。抗战时期,敌寇占领安庆,校园被日军占为野战仓库,书院惨遭毁损,前面的门坊及“经正阁”被敌机炸毁,“庑舍”与“斋舍”堆放军火甚至被作为马厩,围墙尽毁。1946年至1949年,书院的校园里开办的是国立安徽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陶因和安徽教育名人杨亮功分别担任校长。国立安大办学一共三年,1949年4月安庆解放。7月中旬,长江洪水泛滥,安庆护城圩溃破,国立安大校园因地势低洼,全校被洪水淹没,因此于是年秋,安徽大学迁往芜湖。二十世纪中后叶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安庆百子桥这块历史悠久的校园里,办学也同样在经历了动荡、变革以后迎来了新的发展。经过1949年、1954年两度洪水淹渍,书院的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完整,从50年代到80年代,先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安庆师范学校、安庆专区师范专科学校、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安庆师范学院的课堂、礼堂或宿舍。著名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曾经在这里挥毫作画并且与学子们亲切交流,知名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任之恭曾经在这里讲学……1983年为建设新的学生宿舍大楼,书院最大的一栋建筑“礼让堂”被拆除,堂上由安徽布政使于荫霖1897年书写落成记事的栋梁保存下来,存于安庆师范学院校史馆。1997年是书院移建百子桥100周年,安庆师范学院大修了书院校舍并在翌年秋隆重举行了办学百年庆典。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如今的敬敷书院,历久弥新,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校史展览馆和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继续将文以载道、文以济世的皖江文化精髓传承给一代代学子,讲述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数百年的沧桑故事。(作者系安庆师范学院教授)风雨百年风雨百年,,书声依旧书声依旧沧桑沧桑::敬敷书院的历史沿革敬敷书院的历史沿革吴毅安走进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在通往教学楼大道的右侧,你会看到一片青瓦红柱、砖地花窗的老房子,四进八栋砖木结构平房由一条长达七八十米的长廊串了起来,后边有八角小亭、假山小筑,被一圈带走廊的砖墙联成一体。走在青石板铺就的长廊里,一股浓郁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这片古旧的建筑,就是安徽仅存的古代官学,近现代安徽高等教育的源头——敬敷书院。敬敷书院课艺陈东摄敬敷书院鸟瞰图陈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