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自然灾害卫生防疫工作技术指引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技术方案当发生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受灾地区的生活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灾民安置点人口密集,往往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大量孳生,如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受灾地区可能会发生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因此,在自然灾害期间及灾后首要任务是积极做好各类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灾害快速评估(一)评估的目的了解灾区主要卫生问题和需求,以及当地医疗应急反应能力,确定救灾疾病工作重点和干预策略,为国内外援助及媒体提供客观事实,避免不切合实际的报道或制止或抵制谣言的传播。(二)评估的要求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最初几天内,应立即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及收集信息的工作,评估要尽快!信息的及时性比完整性、准确性更加重要。(三)收集资料1.受灾前的基本资料人口学、免疫接种、卫生资源、往年主要传染病疫情资料、主要的地方病分布资料,以及主要的动物宿主与媒介的分布资料等(以上资料应尽可能收集)。2.受灾情况受灾户数、人口数,灾区人群死伤亡资料及人畜尸体处理情况,房屋倒塌或损坏情况,道路交通及通讯情况,转移人口数等。3.卫生资源卫生机构受灾情况、工作是否能运转情况(临床救治、网络直报、检验检测)、可以动用的临床资源(人员、药品、抢救器械)、可以动用的卫生防病资源(人员、消杀药械)、冷链及疫苗等。4.食物和水资源集中供水是否破坏,消毒药品是否足够供应灾民安全饮用水,食物是否充足、安全等。5.环境卫生状况动物圈养、厕所等污水污染情况,动物尸体处理情况,虫媒孳生情况等。6.安置点的基本卫生状况与保障饮用水及食品供应情况、水桶和香皂等卫生用品、燃料和烹调器具以及衣物等物质供需情况、临时厕所设置及排泄物处理情况、虫媒孳生情况等。(四)评估方法采用现场观察、现场快速检测和卫生调查,并结合采访当地领导及受灾群众,从多途径收集信息。(五)分析讨论并撰写报告重点分析该地区灾后传染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是否超过既往水平;该地区传染病发生率、死亡率、营养状况、生活用水供应情况、避难所的卫生状况和卫生保健可及性等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该地区两周后传染病预测情况等。撰写灾情评估报告,及时将相关信息上报或反馈,对灾后各类急性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灾后恢复重建提出建议和需求(包括:调用的各类应急物资和卫生防病人员等)。二、相关疾病监测系统重建根据受灾地区既往疫情情况及灾情快速评估结果,确定灾区应优先预防和控制的急性传染病病种,重建相关疾病监测系统。(一)监测目的通过开展重点传染病、主要症候群和四害消长监测,及早发现并控制相关疾病暴发。(二)监测内容因灾区既往建立的疾病监测系统、网络及实验室检测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灾后卫生救援期间的疾病监测应以开展重点传染病、症状监测和虫媒监测为主。1.重点传染病自然灾害期间应重点抓好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肝炎、脊髓灰质炎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报告和监测以及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2.主要症候群呼吸道症候群:发热(体温≥38℃),伴有或不伴有乏力、头痛、咳嗽、咽喉疼痛、全身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等。胃肠道症候群:大便性状改变,每天达到三次或以上,伴有或不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出疹性症候群:出现斑疹、丘疹、斑丘疹、水疱疹、脓疱疹等皮疹症状。黄疸症候群: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症状。3.四害监测:蚊、鼠、蝇等密度分布及消长情况。(三)监测方法1.被动监测:凡灾民患有以上症状之一者,立即向驻点医生接诊处报告。医生接到报告后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有条件的情况下采集标本进行血清学快速检测。对可疑病例进行隔离及诊断性治疗,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和/或预防性免疫注射。临床医生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诊疗情况进行汇总并上报属地疾控中心。2.主动监测医务人员定期到临时灾民安置区或挨家挨户入户调查、登记了解灾民健康状况,对可疑症状病例进行隔离及治疗。同时,对灾民安置点及外环境开展蚊、鼠等四害分布及消长监测。有条件情况下,对灾民的饮用水及食物进行快速检测,以防食源性疾病。(四)监测资料分析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要建立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县、乡、村级监测点,及时分析疫情发展趋势,疫情分析应有时间比较,如当年各月比、各周比、当年与去年同期比等,疫情分析还应有地区比较,如灾区与非灾区比等。此外,还应有发生原因的分析及对今后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建议。三、预防性卫生措施(一)开展健康教育(二)指导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三)卫生防病巡视及登记(四)建立常规卫生消毒制度,指导灾民做好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五)组织卫生监督工作四、相关疾病暴发控制(一)暴发控制基本原则1.核实诊断,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2.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3.对病例进行三间分布分析,建立并验证假设。4.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5.评估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效果6.撰写调查报告。(二)各类急性传染病暴发控制要点1.肠道传染病⑴根据病人活动及排泄物污染情况划定疫点、疫区。⑵早期发现病人,迅速就地隔离治疗和抢救,转送病人时要注意防止途中污染;⑶疫点内应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特别注意病人粪便、呕吐物及所有污染场所的消毒,消毒剂一般用漂白粉;⑷疫点内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必要时可预防性服药(四环素、强力霉素等);⑸加强饮水卫生处理和粪便管理,搞好饮食卫生和灭蝇。主要是加强水源保护,维持饮用水中高游离性余氯水平(0.4-0.5mg/l),防止排泄物污染水源和食物,鼓励肥皂洗手,动物尸体及时掩埋或焚烧。⑹疫点和疫区管理期间停止大型集会,禁止为婚、丧等举办各种聚餐活动。2.呼吸道传染病(1)隔离治疗病人尤其是在灾民收治点,如果发生呼吸道暴发疫情,则主张将病人独立隔离。(2)追踪密切接触者根据监测信息,确定暴发流行的影响范围和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观察,及时发现新病例。(3)带菌者服药对于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带菌者,在发生疫情时可考虑选择服用其敏感的预防性抗生素。(4)保护易感人群洪涝灾害时候,首先要保护小孩和老人等易感者,尽量让他们少受寒和少挨饿,提高抵抗力。(5)健康教育开展和加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手的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病人或可能染疫动物。(6)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医务人员的防护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危险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3.自然疫源性疾病(1)确定疫点、疫区及媒介控制区,对疫点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处理。(2)控制传染源病例隔离与管理: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出现暴发疫情,病人较多时,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动物的管理:对可疑的动物进行扑杀、消毒、处理。(3)媒介控制开展灭鼠、灭螨、灭蜱、灭蚊等工作;媒介密度应急监测:县(区)疾控中心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在疫区监测媒介密度,并及时把监测及控制结果上报上级部门。(4)个人防护重点搞好牧民、屠宰、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的个人防护。(5)宣传教育与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预防控制卫生知识宣传:通过印制宣传册、宣传海报、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向群众宣传,提高群众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自我防治能力。灾区要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灾区垃圾及淤泥,对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清除四害孳生环境,预防疾病的传播。(6)开展应急接种工作对疫区范围内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狂犬病等疫苗的应急接种。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方案消毒一、自然灾害灾区卫生状况自然灾害可造成人畜多,杂物多,生活环境恶化,积水面积又大,粪便、垃圾不能及时处理,使多种致病微生物对生活环境、饮水、食物的广泛污染。灾害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群众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抗病能力下降,消毒工作显得特别重要。自然灾害后及时合理消毒是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要特别重视食物、饮水、居住环境和手的消毒。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供应充足。二、消毒工作的组织(一)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应有具体分工,做好消毒组织工作。专人负责保护水源和饮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二)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做好消毒常识宣传,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三、常用消毒方法(一)加热消毒经济、方便、效果好1.干热消毒法烧的可用于金属等耐热物品消毒,焚烧用于废弃物消毒。2.湿热消毒法加热65℃,3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常用于牛奶消毒。煮沸100℃,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病毒,常用于食具、奶瓶消毒。流动蒸汽100℃,10分钟,常用于食具、食品消毒。(二)化学消毒1.常用消毒剂消毒剂种类很多,灾区最常用的消毒剂是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时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其有效成份以有效氯表示,有效氯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的氯量)。使用含氯消毒剂应注意:一般对金属有一定腐蚀性,要慎用;有机物对其影响较大,消毒前最好先把消毒对象冲洗干净;有效氯挥发快,稀释后的消毒液应尽快使用;偏酸条件下杀菌效果更好;产品有效期限短。常用消毒剂有:(1)漂白粉(又称含氯石灰):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白色粉未,能溶于水,但有大量沉渣,含有效氯25%~32%(一般按25%计)。不稳定,易吸湿,遇光或热易分解,对物品有漂白作用,对金属有腐蚀作用。(2)漂粉精: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白色粉未,溶于水混浊并有少量沉淀,易吸水潮解,含有效氯80%~85%(一般按80%计)。(3)次氯酸钠溶液:工业次氯酸钠溶液一般含有效氯10%~13%。电解食盐产生的次氯酸钠一般含有效氯浓度低于1%。(4)三合二:主要成分为三份次氯酸钙二份氢氧化钙,性质与漂白粉相似,有效氯含量为56%~60%(一般按56%计),较漂白粉稳定。(5)二氯异氰尿酸钠(又称优氯净):白色晶粉,易溶于水呈弱酸性,溶于水中产生次氯酸,水溶液稳定性较差,含有效氯60%~65%(一般按60%计)。(6)三氯异氰尿酸:白色粉未,水中溶解度为1.2%,有效氯含量90%。(7)过氧乙酸(又称过氧醋酸):为无色透明弱酸性液体,不稳定。国产市售过氧乙酸消毒剂浓度为20%,如原液浓度低于12%时,不宜再使用。一般采用二元包装,当两包装混合后,应在两日内使用。过氧乙酸属高效广谱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和细菌芽孢。(8)二氧化氯:可用化学法或电解食盐法制取,其水溶液不稳定,应在制得后一周内使用,可用于环境、物品、饮水和污水消毒。(9)高锰酸钾(又称过锰酸钾):为强氧化剂,可溶于水,0.1%水溶液,3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可用于浸泡水果、蔬菜、餐具。在消毒浓度下,对人无毒害作用。(10)碘伏:是腆和某些表面活性剂的络合物,属中低效消毒剂,有一定的去油污作用,有效碘浓度为50mg/L时,作用5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碘伏不能破坏肝炎病毒。可用于手和一般物品清洁卫生消毒。(11)新洁尔:灭属低效消毒剂,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杀菌、清洁洗涤作用。革兰氏阳性细菌对其较为敏感,对各种细菌均有抑制其生长作用,但不能杀灭结核菌和和细菌芽孢,也不能灭活肝炎病毒。0.5%浓度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将其原液稀释成10万分之一(即10-5倍)仍可抑制细菌的生长。肥皂对其杀菌作用有拮抗作用。(12)洗必泰(又称氯已定):属低效消毒剂,性质稳定,杀菌作用与新洁尔灭相似。醇类可加强其杀菌作用。肥皂、有机物可减弱其杀菌作用。洗必泰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不能杀灭结核杆菌、病毒和细菌芽孢。0.5%洗必泰乙醇溶液可用于皮肤消毒,0.1%洗必泰水溶液可用于阴道冲洗。(13)戊二醛:属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作为肝炎病毒污染物的消毒剂。2%戊二醛,作用4~6小时,可用于手术器械灭菌(必须用灭菌水冲洗后方可应用),0.5%~1%戊二醛复方消毒剂可破坏肝炎病毒和杀灭细菌繁殖体及真菌,可用于各种物品擦拭消毒,但不得用于伤口、粘膜消毒。2.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