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同等学力申硕经济综合考试之货币银行学复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货币银行学名词:1、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用公式表现为B=C+R。B:基础货币;C:现金;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并且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存在的源头。并受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经济增长周期、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影响。(第1章货币供求理论)2、货币层次:中央银行在建立现代货币统计体系时采取的一个主要的标准是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即“一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换为实际购买力的便利性”。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的分类为:M0:现金,或流通的货币;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它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3、流动性偏好: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可以合写为:M1=L1(Y);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将来的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投机活动的货币需求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1)当前利率水平,2)投机者心目中的正常利率水平3)投机者对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成为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即M2=L2(r)。因此,-2-M=L1(Y)+L2(r)。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直接而明确地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至于交易需求,则不受利率影响。4、收益的资本化:由于利息已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于是任何有收益的事物,即使它并不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甚至不是真正有一笔实实在在的资本存在,也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被习惯地称为收益“资本化”。(第2章利率理论)5、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而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6、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7、利率与收益率: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但这不能准确衡量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证券的收益状况。能够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多少收益的指标是收益率。对于任何证券而言,收益率是向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即债券的回报率等于当期收益率加上资本利得率。8、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短期利率是指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利率一般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无论是短期利率还是长期利率,利率在金融市场上是被联结在一起的,即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会同时升降。但短期利率一般都低于长期利率。9、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1861-1957年近100年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他以一条曲线概括这种现象,即人们通称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显示,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膨胀率较大;当货币工-3-资膨胀率较小时,失业率会上升。(第3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0、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1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12、强制储蓄效应:政府如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引起货币增发这类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政府收入的部分。如此实现的政府储蓄是强制储蓄。13、收入分配效应: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反而会提高。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14、滞胀:即经济过程所呈现的并不是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替代”,而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相伴随,高的通货膨胀率与高的失业率相伴随。15、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16、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的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有风险的业务,属于狭义的表外业务。(第4章金融中介体系)17、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从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作为直接信贷资产的主要持有者,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机构最适于开展此类业务。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帐款转换为可转换工具的过程。-4-18、最终贷款人:19世纪中叶前后,连续不断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恐慌或支付链条的中断往往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因此提出由中央银行承担“最终贷款人”的责任。其作用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整个银行业的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意图。19、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20、全能型商业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它们可以经营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的一切银行业务,同时直接可以经营全面的证券业务等。可称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21、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资产,它是一种能够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以及价格的书面文件,对于债券、债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意义。金融工具一般应具有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率扽估计本特征。(第5章金融市场)22、货币市场:所谓货币市场,是指一年或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这一市场的金融工具期限一般都很短,近似于货币,因此称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调节资金流动性的重要场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础。23、资本市场:一般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财政赤字的需要。由于交易期限长,资金主要用于实际资本形成,所以称为“资本”市场。24、远期:forward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在远期合约中,双方约定买卖的资产称为标的资-5-产,约定的价格称为协议价格,同意以约定的价格卖出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空头,同意以约定的价格买入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多头。远期合约在外汇市场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汇率波动的风险。25、期货:future期货合约是在远期合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的买卖合约,是由交易所推出的标准化合约,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并且由交易所保证合约的履行。26、互换:swap互换协议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两种。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照既定的汇率交换两种货币,并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按照该汇率相互购回原来的货币。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将自己所拥有的债权(债务)的利息收入(支出)相交换。这两笔债权(债务)的本金价值是相同的,但利息支付条款却是不同的,通过交换可以满足双方的不同需要。27、期权:option期权合约赋予其持有者一种权利,使其可以在未来约定的时期内以议定的价格向期权合约的出售者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资产。合约的持有者为获得这一权利,需要支付一定的期权费。28、金融监管成本:大致分为显形成本和隐性成本,一般来说金融监管越严格,其成本也就越高。主要有执法成本,守法成本,道德风险成本。(第6章金融监管体系)29、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套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框架。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胀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上或范围内。(第7章货币政策)30、货币政策时滞: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它可再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式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外部时滞又称影响-6-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它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31、泰勒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这一规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按照经济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其思想根源,可以上溯到费雪效应,即利率与通胀存在着紧密的关系。32、购买力平价: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汇率实际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这个比被称为购买力平价。其有两种形式:绝对形式和相对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汇率的变动是两国同期物价变动的反映,汇率等于基期汇率乘以两国物价指数之比。(第8章汇率理论)33、汇率制度:汇率制度是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或一个经济区域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规定。汇率制度的内容包括:确定汇率的原则和依据;维持和调整汇率的方法;管理汇率的法令、体制和政策;制定、维持与管理汇率的机构,等等。34、货币局制度:即从法律上隐含地承诺本国或地区货币按固定汇率兑换某种特定的外币,同时限制官方的货币发行,以确保履行法定义务,如阿根廷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35、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指国际间的货币安排,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国际汇率体系,2)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资产,3)国别经济政策与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第9章国际货币体系)36、特里芬难题: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早在1960年指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这个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的矛盾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37、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7-系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38、支出调整政策:主要是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成。通过实施该政策可以达到相对于收入而改变支出水平的目的。(第10章内外均衡理论)39、支出转换政策:是指能够影响贸易品德国际竞争力,通过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狭义的专指汇率政策。40、丁伯根法则:要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