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新就业人员聚居空间的现状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京市新就业人员聚居空间的现状解析1强欢欢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涌入并滞留在大城市,形成了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新就业人员群体,从而产生了严峻的居住困难问题。故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从社会属性和空间属性两方面入手,对新就业人员聚居区案例进行系统剖析和分类比较,总结新就业人员的社会特征及其聚居空间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关键词:新就业人员;自发型聚居区;南京市;比较分析1引言首先,转型期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激化了新毕业人员的就业矛盾。根据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已从1999年的90万猛增至2010年的614万,年平均增长19.0%,预示着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趋于大众化;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截止2010年未能就业的毕业生接近170万2)。如此必然出现高校毕业生“毕业易,就业难”的滞留现象。其次,大城市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新就业人员来寻求发展机遇。当前我国许多大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生活质量与一些西部城市及小城镇相比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为新就业人员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人口在劳动、收人、消费、教育、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促使更多的新就业人员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区就业,这无疑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第三,大城市居高不下的居住成本带来了新就业人员的被迫蜗居与自发聚居。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致使房价急剧攀升,故新就业人员主要以租房来解决居住问题;但房价的快速上涨及流动性过剩,使得房租大幅增长,尤其是2010年以来多数城市的租金涨幅已超过20%;与此同时,新就业人员虽收入不高,却未被纳入既有住房保障体系中,属于典型的“夹心层”和阶段性的居住弱势群体。在此压力下,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集体蜗居和自发聚居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了住房条件差、安全系数低和居住环境恶劣等一系列的问题。2概念界定2.1新就业人员目前国内关于新就业人员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各地的界定标准也不统一。本文研究的是南京市内的新就业人员,所以江苏省的界定标准3将是主要依据;而对其收入的界定则是参照了与之较为相似的弱势群体—南京“蚁族”的平均收入水平。因此,本文研究的新就业人员原则上指规定年限内毕业的,参加工作5年以内、有稳定职业与就业地户籍、且月收入基本上不超过5000元的各类学历人员所组成的群体;包括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人员等。2.2新就业人员聚居区本文所要研究的“新就业人员聚居区”实质上是基于社区视野(微观层面)的新就业人1本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097,5070801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332)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010-JZ-005)资助。2江苏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N].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16):3.员自发型聚居空间,该类群体因高教育程度同低收入水平之间的固有矛盾,而被迫在大城市中过着集体“蜗居”的生活,并因此形成了一大批以新就业人员为居民主体,以短期房屋租赁为主导居住方式,在城市不同地区自发聚居形成的集中居住区,我们将其称之为新就业人员聚居区。该类聚居区的形成具有临时性与自发型的特点,并反映出新就业人员择居的内在合理性、普遍性和必然性。3案例选择南京市由于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等大量廉租房所在地的改造和拆迁,使得聚居于此的众多新就业人员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集中聚居不同,其聚居地更加的零散。南京市的新就业人员广泛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并自发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聚居区,表现出了“大散居、小聚居”的总体特征。3.1典例遴选本文根据南京市新就业人员自发型聚居区的类型以及微观层面的研究视角,选取了四个新就业人员聚居区的案例——栖霞区的南湾营、白下区的四方新村以及两个南京市老城区的大学生求职公寓(大巴士求职公寓、万和大学生求职公寓)(见图1)。通过对这四个案例所代表的三类新就业人员聚居区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比较,发现其自身特有的规律、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善的策略建议,对弱势群体的居住空间研究来说,具有显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3.2数据采集本文主要采用分类和分块的实地问卷调查方法,以上述遴选的四个案例为调研对象,从中随机抽取调查者400名,其中各案例之间调查者的抽样比根据各聚居区内新就业人员的数量而定;然后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和审核,确定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59份,有效率达到89.75%。3.3区位分布对四个新就业人员聚居区案例的类型特点、区位分布及现状概况做出如下详解(见表1):类型类型Ⅰ:城乡结合部居住区类型Ⅱ:城市老居住区类型Ⅲ:大学生求职公寓特征距离市区较远,规模较大但租金较低距离市区较近,规模不大且住房年代早以私人住宅为载体出租的散点式公寓以宾馆、招待所、商住办公楼为基础改建的集中式公寓名南湾营四方新村大巴士求职公寓万和大学生求图1各类新就业人员聚居区的分布示意图表1遴选出的新就业人员聚居区案例概述称(融康、润康等六苑)(一村到七村)(赞成湖畔居)职公寓(东方名苑)现状概况位于南京栖霞区马群街道,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安置房,其包含南湾营康居城所在的6个小区和白水芊城、白水家园2个小区,总人数超过2.5万,其中近一半人由包括新就业人员在内的外来居民组成。本文的调研对象主要是南湾营康居城六个小区内的新就业人员。位于南京老城白下区光华路海福巷,总共由8个村组成。各村的建设年代与房屋性质均不相同。整个四方新村的人数约超过1万,而新就业人员在其中占据有一定的规模。本文的调研对象主要是1-7村的新就业人员。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赞成湖畔居内,该小区分A区和B区,A区由9幢小高层住宅组成,共702户。本文的调研对象就是位于A区大巴士求职公寓内的新就业人员。处于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商业圈中心,具体位于新街口石鼓路与丰富路交汇处的东方名苑,属于典型的商住办公大楼。本文的调研对象就是位于东方名苑B座南京万和大学生求职公寓内的新就业人员。现状区位分布大学生求职公寓在老城区内的集聚程度较高且类型齐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状平面布局4社会特征4.1人员构成新就业人员是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城市发展等多种因素而产生的,其出现的时间较短而集聚形成聚居区的时间更短。调查研究发现,南京市的新就业人员在城市住房商品化的作用下,已大量进驻城市老旧住区或现有拆迁安置房等住区,使得老城边缘和城乡结合部住区呈现出“原有居民不断外流,外来居民不断侵入”的人员构成特征,如城乡结合部南湾营和老城边缘四方新村。同时,在城市许多零星、分散的新小区或商住办公楼内也出现了包括新就业人员在内的少数外来居民,表现出“原有居民与外来居民相混杂”的人员构成特征,如赞成湖畔居的大学生求职公寓。4.2年龄结构聚居区的主体作为一种新兴弱势群体,其年龄明显呈现出“结构单一、整体年轻化”的格局特征——新就业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22-2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有超过90%的属于典型的“80后”(见图5),而且几乎都是在2008年以后毕业,其中从2010年至今年毕业的以接近80%(见图6)。4.3文化程度聚居区的主体作为一类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在文化程度上呈现出“以大专及大专以上水平为主的高知化”特征——大专以上学历的新就业人员占到86.4%,其中有46%为本科学历,2.2%为硕士学历(见图9)。同时,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大约有60%的人员所学专业为理工类(IT类从业者尤其多),其次是经管类占11%,最少的是艺术与体育类毕业生,仅占5%左右(见图10)。4.4来源地分布聚居区的主体在来源地分布上,已呈现出“以偏远乡县为主的外来化”趋势——从其家乡分布情况来看,超过80%的来自农村或县城,而来自市区的仅为18.9%(见图13),并有超过一半的新就业人员原户籍在省外。此外,调查中还发现高校的地理区位对新就业人员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接近30%的新就业人员在南京高校毕业后就地就业,而超过50%的人员则是从江苏其他城市(苏北占绝大多数)或者安徽、湖北等地毕业后流入南京寻找发展机会,这些人来宁的时间都较短,其中来宁2年以下的有50.4%,而来宁5年及以上的则只占8.5%(见图14)。图2南湾营住区人员构成图图3四方新村住区人员构成图图4赞成湖畔居住区人员构成图图5新就业人员年龄构成图图6新就业人员毕业年限图图7新就业人员文化程度图图8新就业人员专业分类图图9新就业人员来源地分布图图10新就业人员来宁时间图4.5收入与开销聚居区的主体作为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受限于所学专业、工作经验、就业年限等因素,在收入与开销方面多呈现出“量入为出的节制和理性”倾向——具体而言,新就业人员的月均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占到总人数的85.5%(见图17),收入均值为2903元。其中,绝大多数新就业人员的租房消费在400-600元/月之间,占其总收入的30%左右;而在其他方面,新就业人员的开销为600-2000元不等,七成以上的新就业人员开销集中在800-1500元,平均为1066元(见图18、19)。进一步用恩格尔系数4对新就业人员的生活消费进行分析发现:新就业人员的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48.8%,而我国东部地区目前的恩格尔系数为36.3%,可见新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刚过温饱线,仍然较为明显地处于贫困状态。图11新就业人员月均收入图图12新就业人员月租金图图13新就业人员月均开销图5空间解析5.1空间布局(1)空间分布从城市整体空间层面而言,新就业人员聚居区的空间分布较为松散,各类型在区位分布、规模大小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具体对各类聚居区进行分析发现——类型Ⅰ——城乡结合部的居住区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以市中心为原点的近城化单扇面”特征(见图20)。从此类聚居区的空间分布来看,其集中分布于主城区外的东-南片城乡结合部,与市中心新街口之间的空间距离也基本相近;同时各聚居区与南京市四大保障房住区的分布大体吻合,基本上都属于城中村、拆迁安置房、保障房等。类型Ⅱ——城市老居住区的整体空间分布呈现出“环老城区的边缘化环带”特征(见图21)。从该类聚居区的空间分布来看,其主要围绕着老城呈环带状散布,且均是规模较小的老居住区;各聚居区的分布点相对于老城区而言有远有近、有密有梳,其中城南中华门附近的住区距老城区更近,城北迈皋桥附近的住区分布点则更加密集。4引注: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图14城乡结合部住区空间分布及抽象图图15城市老居住区空间分布及抽象图类型Ⅲ——大学生求职公寓在城市中的分布呈现出“市区内中心集聚与线性延伸相结合”的空间特征(见图22)。大学生求职公寓因其自身的特点,存在个体(微观)散布、群体(宏观)集聚的明显差异,故就整个市区层面而言,大量的求职公寓集聚在老城区内且大多数都围绕着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庙三大商圈及地铁沿线分布。综上所述,三类新就业人员聚居区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各有特点,将三者的空间分布相叠加并重新整合与抽象,得出新就业人员聚居区整体的空间分布模式,可以看出南京市新就业人员聚居区整体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中心集聚加线性扩展、边缘环带加扇形放射”的特点(见图24)。(2)平面布局从各聚居区平面布局而言,因各住区自身的布局特点和新就业人员的主观选择,使其呈现出了不同的布局特点。具体对各类新聚居区进行分析发现——城乡结合部南湾营六片住区内的新就业人员住房布局整体呈现出“以融康苑为中心圈层规模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在各个小区内部人员的住房布局则呈现出较为均质的状态(见图25),即新就业人员较均匀的散布在小区的各住宅楼内;老城边缘四方新村的新就业人员住房整体布局表现为“行列式的均质分布”特征(见图26)。图16大学生求职公寓空间分布及抽象图图17三类聚居区的整体空间分布及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