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一、侵权责任法的概念与特征狭义:仅指以“侵权责任法”或“侵权法”为名的某部法律。大陆法系不存在。大陆法系的民法中,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皆属于概念债的发生原因。民法对侵权行为的规定分为两部分: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构成要件规定在债编分则中,责任承担规定在债编总则中。广义:实质意义上的侵权责任法,即所有规范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与法律后果的规范的总称。在我国,除了《侵》,广义的还包括《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用航空法》等。私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关系特征强行法:与合同法、物权法相比,具有更多的强行法色彩。对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的规定属于强行性规范,不能任由当事人协商改变。二、侵权责任基本法与侵权责任特别法基本法:《侵权责任法》。第6条确立的过错责任。凡是《侵》或者其他单行立法没概念有特别规定时,均适用该规则。第2、3章的基本规定同样。特别法:《侵》第5条: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规定。不得随意规定各类侵权行为。只有当某些侵权行为不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应适用无过错责任或过错推定责任时,才有必要由特别法单独加以规范。适用关系:《侵》第5条的关系。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其他法律”指的就是侵权责任特别法。即,优先适用特别法。《侵》生效后,凡是明确修改了旧的立法规定的地方,一律应当适用《侵》。对于某些侵权责任,原来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侵》对其未置明文。对此,不可做出硬性规定:《侵》取消了原规定,或不方便作出。三、侵权责任法在民法中的地位独立成编:不同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将侵放入债法中,而是单独成编。一是有利于侵权责任法的发展;二是我国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并不局限与损害赔偿。八种之多。侵权行为并非单纯的债的发生方式。与债法总:损害赔偿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侵权损害赔偿之债与因则的关系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很多共性,可以适用共同的规则。这些规则应当由债法总则规定。我国目前没有债法总则。与人格权:我国《民法通则》主要以“对侵害人格权的侵权行为的规定”来规定人法的关系格权,仍未脱离侵权法的窠臼。是否单独制定人格权法,争论激烈。与物权法:侵权责任的承担为物权提供了保护方式。并且物权是侵权法保护的核心的关系物权法中的规定补充了侵权责任法,例如:对占有的保护、相邻关系。与合同法: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出现竞合。的关系四、侵权责任法的体系总则:第1至3章:总则,规定共通性、基本的问题。包括:立法目的、保护范围归责原则、多数人侵权责任、连带责任、侵权责任的承担、减责与免责。分则:第4至12章:分则,规定对典型的、特殊的侵权行为的成立要件和法律效果。“典型”:归责原则上并不特殊,完全属于过错责任,但因发生的纠纷多、社会关注度高,故而需要单独规定的侵权行为。“特殊”: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采取过错推定责任的侵权行为。一般条款:用来规定过错责任原则的条文(《侵》第6条)。我国以及比较法来看,侵权责任法中不可能规定可以作为所有侵权请求权基础的法律规范,即“大的一般条款”,而只能是对过错责任原则作出一般规定。《侵》第2条:并非“大的一般条款”,只是一个对合法民事权益进行保护的宣誓性条款,其必须与侵权责任法的一般条款或者分则中的具体条款相互配合。否则,会导致“向一般条款逃避”的现象。类型化:侵权法不是刑法,无须也不可能逐一规定所有的侵权行为类型。这里的类型化指的是对某些比较特殊的侵权行为逐一作出规定。两类:一类是特殊侵权行为;一类是典型侵权行为。五、侵权责任法的目标目标:旨在协调自由与安全的关系,即界定人的行为规范。实现方法:一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最基本之规则原则;一是界定并区分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客体六、侵权责任法的功能补偿功能:填补被侵权人所遭受的损害,主要通过侵权赔偿责任实现。侵权赔偿责任仅与受害人的损害有关,即“损害多少、赔偿多少”。实现方法:损失的转移,即将损失从受害人头上转移到侵权人头上;损失的分散,各种保险。预防功能:预防侵权行为发生的作用。惩罚功能:惩罚性赔偿第二章侵权行为侵害他人受保护的民事权益,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事实行为一、概念侵“权”,包括侵害“权利”和侵害“受法律保护的利益”侵权“行为”不仅指直接的、人的行为,还包括“准行为”(物件、动物致害)二、类型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行为。(《侵》第6条)依据规则归责原则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的侵权行为。有无强制责任保险不同。特殊侵权行为,法律规定强制保险区分意义有无最高赔偿限额不同:特殊侵权行为多有最高限额的规定。当受害人的实际损害超出了最高赔偿额,其仍可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侵权人赔偿。自己责任的侵权行为(原则)是否自行监护人责任32承担责任替代责任的侵权行为(例外)用人者责任34、35国家赔偿责任归责原则不同:替代责任适用的都是无过错责任区分意义举证责任不同:还要证明责任人与加害人之间存在法律规定的特定关系(监护关系、雇佣关系等)以及加害行为是执行职务的行为。人造成的损害归责原则不同:物件致害,无过错、过错推定造成损害区分的原因物件造成的损害意义责任主体不同:后者是物的管理人、使用人或占有人单独的侵权行为侵权人数量共同加害行为8共同侵权行为教唆帮助行为9多数人的共同危险行为10侵权行为连带责任型11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按份责任型12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的数量不同区分意义是否承担连带责任不同从作为中可判断有无过错作为认定过错方法不同不作为,只有其负有作为义务,行为方式区分意义而没有履行时才可认定其具有不作为认定因果方法不同三、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违法的义务与侵害的权利不同侵权行为违反了法定义务、绝对义务、不作为或者作为义务,侵害的是绝对权(利益)违约行为违反了约定义务、相对义务、作为义务,侵害的是相对权责任成立的不同不因侵权人未获利而减轻责任,以过错责任为基本归责原则合同为无偿合同时义务较轻,以无过错责任为基本归责原则赔偿目的不同侵权赔偿责任要使被侵权人重新处于尚无侵权行为时应处于的状态违约赔偿责任要使非违约方处于合同得到良好履行时应处于的状态精神损害赔偿不同侵权赔偿的范围包括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违约赔偿的范围仅限于财产损害辅助人责任不同侵权法中的雇主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合同法中债务履行辅助人的过错被视为债务人的过错。第三章保护范围特定利益:法律所确认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类型化利益民事权利:凡私法确保护认之权利法律之力:法律为该利益之实现提供了终局的强制力的保范围民事利益:未被法律明文规定或未被司法实践认定为是权利,但也受到私法保护的利益,包括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法律对这种利益进行保护时,往往会附加主观和客观要件上的限制。生命权:最高端的人格权身体权:保证身体组织的完整性并支配肢体、器官和其他身体组织的权利。侵方式体现为从外部破坏身体的完整性。并不持续地存在于已与身体相分离的部分之上。如剪掉的头发、拔掉的牙齿等。但暂时的分离仍受身体权之保护。例如血液的透析、精子的保存等。(侵害性医疗行为《侵》第55条)健康权:保证人的内在生理的完整性不被破坏。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侵害生理健康:行为影响自然人生理机能的正常状态。侵害心理健康:所谓“精神惊吓”,受害人因受到惊吓而导致心理健康受到侵害的情形。包括直接侵害心理健康(直接侵害了被侵权人的心理健康,始终处于恐惧、愤怒或忧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第三人精神惊吓(受害人因耳闻或目睹了侵害他人的事故,遭受了精神惊吓)。姓名权: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决定、变更和使用自己姓名并排除他人干涉或非法使用的权利。侵害方式:干涉他人使用;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作品(争议);盗用他人姓名名称权:特定团体对其名称享有的排他性的支配权。侵害方式:盗用、假冒。人格权肖像权:自然人享有的决定是否传播并公开展现其肖像的排他性权利。肖像制作权(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制作);肖像使用权(以营利为目的的,未经允许适用,构成侵权。人格权的商品化)。对肖像权的法律限制,对与特定意义公共事件相结合的肖像: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而使用的新闻人物的肖像;自然人的肖像仅仅构成某一风景或地点的附属物;集体肖像;公法对肖像权的限制。肖像权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关系名誉权:维护自己名誉,并排除他人侵害的人格权。名誉感和名誉不同。前者是自我内心的感受。后者是社会性评价。侵害方式:通过各种行为,以文字或者口头的形式导致他人社会性评价降低。推定的方式可证明。团体诽谤;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协调:新闻报道中事实部分与评论部分;区分公众人物与普通人物。荣誉权:自然人与法人享有的荣誉称号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主要内容在于排除他人对权利人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的非法干预或剥夺。隐私权: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侵害方式:以披露、宣扬等方式侵入他人隐私领域、侵害私人活动的行为。婚姻自助权:按照自己的意愿结婚和离婚的权利。侵害方式:买卖、包办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人身自由权:自然人非依法律规定以及法定程序,不受非法逮捕、拘禁等对身体自由的非法限制或剥夺。人格尊严权:属于一般人格权,具有补充功能、权利创设功能、宣示功能。死者人以非法或背俗方式故意侵害死者:姓名、名誉、肖像和隐私给格利益死者近亲属造成精神痛苦的,其得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遗体遗骨以非法或背俗方式侵害死者遗体、遗骨,给死者近亲属人格人格利益造成精神痛苦的,其得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精神解释》第3条)利益特定物品被侵害的物品是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该物品因侵权行为人格利益: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其他人格为防止不正当地扩大侵权责任的范围,只有当该人格权利益确实存在且利益受到了特定方式的侵害时,才由侵权法规范。监护权监护人对被监护人享有的监督、教育、管理和保护的权利。侵害方式身份权儿童或未经监护人同意擅自带走被监护人;抱错婴儿。(亲属权)继承权本身并非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谢怀栻先生:继承开始之前,继承权只是一种期待权,可以依据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关系纳入给类亲属权之下;已经开始继承,继承权要么属于债权,要么属于物权。并不存在一类独立的民事权利。社员权社团的成员基于其成员的地位而语社团发生一定的法律关系,在此关系中,社员对社团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体即社员权。分为共益权和私益权,最典型的是股权商业秘密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侵害方式:《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1款之规定占有对于物具有事实上的管领力的状态。占有时一种事实而非权利。《物权法》第245条第1款: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损害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受害人遭受了经济损失,但该损失却与人身或财产受到的侵害无关。财产其既不是侵害人身、财产而造成的直接损失、也不是因人身、财产受利益到侵害而引发的间接损失。纯经济损失反射损失型:加害人的行为给某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实际的损害,该损害进一步引发了其他人的经济损失。类型转移型:加害人的行为给某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了实际损害,而第三人因对受害人负有约定或法定义务,故此损失被转移至第三人处。因信赖错误信息:受害人因信赖与其没有合同关系的人提供的错误信息、建议或专业服务,而遭受的损债权侵权法只规范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情形物权知识产权梁慧星:侵权责任法保护客体的民事权利应以绝对权为限。民事权利之外的合法利益,应包括人格利益(如死者名誉)和财产利益(如纯经济损失)。王利明:非封闭性尽可能地进行全面具体列举(虽然并非完全列举)+开放性兜底条款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一方面,侵权责任法所保护的权利主要限于绝对权。侵权责任法在特殊情况下也保护合同债权。从侵权责任法第2条所规定的“民事权益”这一概念的文义上看,可以认为其中也包括了债权利益。纯粹经济损失并未被完全地排除在救济范围之外。从第2条所规定的民事权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