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因素差异实证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因素差异实证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廖品文、卿光伟、俞高摘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存在,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根据相关标准将我国划分成东、中、西三部。根据1995-2009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仔细考虑,重新整理,选取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近年来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利用弹性方法分析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然后通过方差分析,从统计推断和检验的角度分析影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差异。最后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相关检验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大小和在各个地区的差异。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各个地区发展因素有所不同,且每一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大小也不一样。关键字:区域经济,弹性方法,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2-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从古至今,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存在显著差异。影响经济发展因素各有不同,如地理、历史、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很多因素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地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但同时我们要看到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国家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快速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多项战略举措,在积极推进统筹区域协调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进一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促进中西部地区重点区域快速健康发展。这表明,区域经济差距己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二)地区分布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本文的东、中、西部划分的范围: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共11个省(区、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共8个省(区、直辖市);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内蒙古、广西,共12个省(区、直辖市)第3页共25页(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ScottRozelle(1994)研究中国区域发展趋势,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那些旨在增加农业在经济中重要性的政策会缩小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Kai-yuenTsui(1995,1999)指出省际间发展不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以前是缩小的,不平衡的加剧是在80年代后半期才开始加大;同时指出第二产业的发展是造成省际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BeltonFleisher,HaizhengLi,MinQiangZhao(2008)提出区域发展状况是由许多交互因素共同影响的,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扩散、市场改革等等。他们着重强调了人力资本的影响,认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改善区域发展不均现状以及提高经济增长水平的有效手段。国内研究:国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在区域划分、时点选择、指标选取和测算方法上各有不同,反映在结论上也是各有差别。主要研究结果包括:蔡昉、王德文(2002)进一步从地区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中国省级地区差距进行研究。他们指出,“无论是自然地理的、历史的还是制度的原因,中国地区之间在上述(指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等,引者注)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尤为突出。贾若祥、候晓丽、刘毅(2004)对省级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后认为,地理因素,特别是交通优势,对一省的经济发展贡献非常大,关系到一个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宋德勇、李忠华(2004)对中国省级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研究后认为,省级GDP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受劳动、技术进步、劳动结构三大要素作用,此外,与储蓄、投资、重要投入、资本品、制度因素等相关。但是,他们在研究中,在计算要素贡献度时,忽略了资本要素,而以劳动结构代替。对于这种替代,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经济理论支持。此外,他们在对储蓄、投资、重要投入、资本品、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时,某些指标变量的计量检验未能获得通过,从而影响了其文章结论的说服力。吕安民(2006)对省级地区历年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比较发达和部分比较落后的地区,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负相关;对于大多数中等发达地区和另一部分比较落后地区,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正相关。第4页共25页朱道才、吴信国(2008)在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这篇文章中,从经济增长方式差异分析的结果来看,各省(市)之间在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系数上都不尽相同,有些省份之间相差悬殊,与此相关的技术、资本、劳动三要素对促进地区国民收入增加的贡献也是如此。从对那些有效通过计量检验的省份分析可知:在要素利用效率上,西藏、上海、辽宁、吉林等省技术进步利用效率较其他省份要高;天津、河北、福建、海南、河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的资本投入利用效率较高;上海、辽宁、黑龙江、安徽、云南、内蒙古、浙江、湖南、湖北、新疆、青海等省的劳动投入利用效率较高。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上,每个省(市)的情况也不一样。但就总体而言,技术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大于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基于描述性统计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通过经济学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GDP)由投资、消费、政府购买、净出口构成。本文考虑到这些因素,同时也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可行性,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进出口、政府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考虑到东、中、西部的可比性,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计算,最后得出了东、中、西部各省(直辖市)平均GDP(Y)(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X)(亿元)、净出口(2X)(亿美元)、政府财政支出(3X)(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X)(亿元)、进出口额(5X)(亿美元),整理后的数据见附录。东(中、西)部平均各省(直辖市)固定资产投资1X=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额/东(中、西)部省(直辖市)数;东(中、西)部平均各省(直辖市)净出口额2X=东(中、西)部净出口总额/东(中、西)部省(直辖市)数;东(中、西)部平均各省(直辖市)政府财政支出额3X=东(中、西)部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东(中、西)部省(直辖市)数;东(中、西)部平均各省(直辖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X=东(中、西)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东(中、西)部省(直辖市)数;东(中、西)部平均各省(直辖市)进出口额5X=东(中、西)部进出口总额/东(中、西)部省(直辖市)数。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GDP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当GDP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第5页共25页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目前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程度的最佳指标,还没有其他指标能够代替,本文将选取GDP作为经济发展指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投资成为最积极的需求因素,更肩负起“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拉动经济”的重任。净出口、进出口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外需因素。政府购买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财政支出可以近似代替政府购买这因素。消费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也是构成内需的重要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以近似表示居民消费。数据包括1995-2009年,数据来自1996-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搜数网等。1995、1996年重庆的相关指标是通过重庆市统计年鉴和相关推算得到。本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将用到Excel、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二)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因素分析1近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素分析表11995-2009年我国相关经济指标变动情况年份增长速度GDP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95-----19969.45%6.12%-29.07%10.66%7.86%19979.40%5.60%211.75%10.33%10.25%19988.25%14.44%8.66%17.85%10.09%19997.64%7.07%-31.96%18.85%10.35%200010.59%9.67%-17.85%15.81%9.49%200110.89%12.37%-7.15%24.76%9.48%200211.97%17.43%36.07%17.28%11.68%200314.12%28.34%-17.29%11.42%8.04%200415.83%22.14%21.30%15.03%10.05%200516.77%23.47%212.17%19.99%22.60%200615.14%22.23%71.42%19.19%13.42%200714.65%19.04%40.77%140.43%12.15%200812.51%18.46%7.52%13.34%15.19%200910.37%30.32%-33.90%32.11%19.12%第6页共25页平均增长速度11.93%16.65%17.10%23.46%12.05%注:各指标的增长速度按1995年可比价格计算,已经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从上表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经济在1995-2009年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剔除物价的影响下,平均每年以11.93%的速度递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较GDP更快,平均每年增长16.53%,特别是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政府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也很快,基本上每年的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46%。反映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也较快,年均增长12.05%。但我们可以看到净出口波动较大,1999-2001年负增长,2009年也是负增长,这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有关。说明净出口不仅受国内生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但总的看来,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年均增长17.10%。2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弹性分析财政边际支出率是指新增财政支出占新增GDP的比率,财政平均支出率是当年财政支出总额与当年GDP的比率。若边际支出率大于平均支出率,则表明财政支出有增长的趋势,反之则是下降的趋势。财政支出弹性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当1tE时,说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即财政支出缺乏弹性:当1tE时,说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快GDP的增长速度,即财政支出富有弹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很多地方发展都需要增加大量的财政支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为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因此,从理论上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也会相应的增长。由此认为,财政支出增长与GDP呈正相关关系。指标公式:Y/X3财政边际支出率Y/X3当年当年财政平均支出率,YYXXEt///33财政支出弹性。△代表新增量,用3X表示财政支出的变化量,Y表示GDP的变化量。表2全国的财政边际支出率和平均支出率年份平均财政支出率财政边际支出率财政支出弹性19958.38%--19968.47%8.97%1.0719978.54%9.12%1.0819989.30%19.5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