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货币制度的形成与演化第一节货币制度构成的要素第二节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第三节中国的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制度构成的要素一、货币制度的内涵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一节货币制度构成的要素•一、货币制度的内涵•货币制度:是一国、一个区域组织或国际组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相应范围内货币的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内容包括:货币单位的规定;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种类及其比例;货币法偿能力的规定;货币准备制度等。•货币制度由于范围不同,形成不同适应范围的货币制度。如在一国范围内,形成国家货币制度;如在国际范围内,形成国际货币制度,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有区域性的货币制度,如欧洲货币体系。我们本书中主要讨论国家货币制度。•国家货币制度:是一国货币主权的一种体现,由本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其有效范围一般仅限于国内。国家货币制度始于国家统一铸造货币之后,自国家货币制度产生以来,各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都曾用不同的法律形式对货币制度加以规范。•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在国际习惯上,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如美元、英镑、日元等;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二)确定货币材料•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如果确定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金本位。•确定以何种物质作为币材,是一国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三)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结构•主要是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主币的最小规模通常为一个货币单位,如1美元、1英镑等。•辅币就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其面额多为货币单位的1%、2%、5%10%、20%、50%几种。•(四)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货币法偿性,是指法律赋予货币一种强制流通的能力,任何人不得拒绝接受。包括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前者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这种支付是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结清帐款、交纳账款等。•后者是指辅币而言,仅限于零星小额支付和找零使用。•(五)货币铸造与货币发行的规定•金属货币存在铸造和发行问题,而不兑现货币则主要存在发行问题。•在古代国家,本位币的铸造有的由国家完全垄断,有的则可自由铸造,辅币铸造一般由国家垄断。•信用货币首先由私人银行发行,现在逐渐集中在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机构。•(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指在货币发行是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在不同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不同的。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金或银作为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已经与贵金属脱钩,多数国家都采用以资产做准备,也有以物资做准备或其他国家的货币直接挂钩作为准备的方式。第二节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一、金属货币制度——本位制度二、不兑现货币制度三、国际货币制度与区域货币制度第二节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一、金属货币制度——本位制度•“货币本位”,是指一国一旦选定了某种货币单位,就将其货币单位用法律规定与某一特定金属商品保持固定关系,作为衡量该商品价值的标准,进而建立起一国的商品价格体系。标准的金属货币制度就是货币本位制度。•在货币近代史上,按照各国本位币所采用的金属类别,存在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三种类型。•(一)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较早的金属货币制度。在此制度下,一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维持固定关系,以白银为主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主币的名义价值与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活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入和输出。•仅就基本货币单位兑换白银的办法而言,银本位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银币本位制;(2)银块本位制;(3)银汇兑本位制•银本位制盛行于16世纪,由于白银在历史上的地位远不如黄金重要,其被接受的程度也与黄金相差甚远,到19世纪末期,大部分国家都放弃了银本位制。我国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很长,唐宋时期的白银已经普遍流通,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清政府颁布了《币值则例》,宣布实行银本位制,实际是银圆和银两并行,1934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在我国废止了银本位制。(二)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的国家,一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和白银两种金属维持固定关系。在这种制度下,金、银都可以自由铸造为金币和银币,二者都有无限法偿能力。•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货币本身有排他性、独占性,而法律却规定金银均为本位币,因此,复本位制的最大缺点是采用此制的国家的金银铸币之间的铸造比率必须与其作为金属的价值的比率经常一致。但这两种金属的价格虽金银市场比价的不断变化而变动,很容易引起价格混乱,出现“格雷欣法则”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三)金本位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金本位制,或称金单本位制,是指一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维持固定关系。按基本货币单位兑现黄金的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1.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1)条件:•①货币单位与黄金发生关系,铸造金币•②大中可以无限制地提出请求用黄金铸造金币•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④一切法偿货币或金币的价值符号均可以其面值兑换成金币•上述四个条件是金币本位制运行的基础,其落脚点在与稳定货币价值。•(2)金币本位制的优缺点•①优点: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②缺点:金币本位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不稳定因素,造成运行困难。•2.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1)主要特征:①黄金并不参加货币流通,流通的是可以兑换黄金块的银行券,并规定其含金量•②货币当局按固定价格收购黄金,作为储备,金价无下跌的可能性;•③货币当局虽然也对人民出售黄金,但仅限于某一最少数量以上。•(2)建立金块本位制的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黄金存量分布极不平衡,使得许多缺乏黄金储备的国家退而求其次,建立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②战后各国担心通货膨胀,为避免金币本位制下人们窖藏黄金,便选择金块本位制。•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1)定义:金汇兑本位制,是指有些国家虽欲采取金币或金块本位制,但苦于缺乏足够的黄金,该国便将本国的货币单位与黄金固定联系,但不直接兑换黄金,而是可以直接兑换成某种可以兑换黄金的外国货币,然后以该国货币再兑换该国黄金,这种制度叫做金汇兑本位制。•(2)内容:①规定纸币含金量,但不铸造金币,也不直接兑换黄金;•②确定本国货币单位与另一国家的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该国实行金币本位或金块本位制,且经济发达。•③实行金汇兑制国家在所依附国的金融中心存储黄金和外汇,通过无限制买卖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二、不兑现货币制度(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而建立的现代货币制度,我们称之为不兑现货币制度。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有如下特点:•1.在此制度下,各国主要货币为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制的信用货币,是国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具有无限法偿资格。•2.纸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固定联系,并主要有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3.不兑换信用货币主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4.不兑换信用货币的发行供给数量是根据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确定的,并受到国家的管理调控。不兑现货币制度下的纸币制度是货币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缺陷(一)优点1.克服了金属本位制下货币的扩张受金属供给数量限制的缺点,使货币供给可以根据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而发行或回笼,灵活地调整货币供应量;2.在不兑换纸币制度下,由于对外汇的管制,外汇管理机构随时可以根据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做出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调整;3.纸币本身造价低廉,且携带方便,可以节省流通费用,使金银等贵金属更多地使用与非货币用途,以利于工业的发展。•(二)缺点•1.由于纸币发行不受金、银准备的限制,它的供应弹性便容易造成信用和通货膨胀;•2.由于人为调整汇率,难免受各国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造成国际金融业的整体混乱;•3.现在不兑现纸币制度下通货的供给需要高度灵巧的机构加以操作、控制,中央银行如有操作不慎,对经济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打击。•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现在纸币制度不能称之为“纸币本位制度”。货币本位是指用法律规定货币单位与某一特定商品(金、银)保持固定关系,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但是,这个概念并使能界定纸币,计量“含纸量”毫无意义。所以现代货币制度为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是本位货币制度取得完全形态的货币制度。•三、国际货币制度与区域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与区域货币制度的形成与演进都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相伴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者的发展都是各国货币制度的自然延伸。•(一)区域性货币制度•1.定义: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这一个概念最早由罗伯特.蒙代尔提出。•2.两个阶段•(1)较低阶段:各成员国保持独立本国货币,各国间的汇率固定并可自由兑换;各国国际储备实行部分集中管理;各国国际收支和财政货币政策独立。•(2)较高阶段:区域内实行单一的货币,联合设立一个中央银行作为成员国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和制定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监督各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各成员国之间不再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实行资本市场的统一和货币政策的统一。•区域性货币制度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目前,实行区域性货币制度的主要有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海货币制度和欧洲货币联盟制度。•(二)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国际货币制度,又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指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使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间的支付货币;哪些资产可用作国家间清算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汇率;一国政府应持有何种国际储备资产•2.汇率制度的安排。即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是否确定汇率波动的目标区,哪些货币为自由兑换货币•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即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应采取何种措施弥补,各国之间的政策促使如何协调•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