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发展与现状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薛秀明1151423摘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女性都处于长期弱势的,受压迫的地位。长期以来的男权统治,甚至泯灭了女性自我的性别意识。女性被赋予了一个固定的角色,弱势的,受保护的,无能的,弱于男性的。在女性自己心目中也是这样的,这才是最可怕之处。我们只是生理上生为女性,心理上还尚未成为真正的女性。女性应给予其选择工作与家庭的自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女性成为贤内助;给予女性走出传统的自由,别让她们被社会、被自己所束缚。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意识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女性主义最初在中国是被翻译成女权主义,然而,这种翻译方式是不恰当的。女性主义运动的宗旨在于实现男女平等,是女性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义务,而非要将男性踢出历史的舞台。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从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开始,再从欧洲转向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风潮逐渐席卷了全世界。第一阶段,女性主义者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要求女性与男性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第二阶段,现代女性主义,由于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政治,就业方面仍处于弱势群体,为求解决之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女性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他们所重视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与物质生活。把无交换价值、无报酬的家庭劳动视为阶级压迫,积极地投身社会的生产劳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者认为家庭束缚是一种强有力的干扰因素提倡女性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前两种思想流派极端理念的集中表现,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将女性运动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诉求改造成了从根本上消除男女差异,直至女权至上。第三阶段,后现代女性主义,面对上一阶段的激进造成不良的后果,女性主义者开始反思。他们一方面肯定了女性运动保护女性社会权益的成果,另一方面对女性主义者试图颠覆传统家庭模式提出了质疑。这一阶段尚在发展中。可见,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的理论化、系统化,家庭制度逐步成为了女性主义思想家思考的重点。然而,女性运动在诞生伊始就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直至今天,女性主义的指导思想、实践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利地位是男女性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根源”这一观点。上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引进英文feminism时,也把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引了进来,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乘着改革开放和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强劲东风,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早在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由此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批知识女性参与写作,她们努力寻找属于女性的视角、叙述方式和女性话语。然而,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基本上等同于女性作家的文学,其划分标准仅建立在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差别之上。这并不能看做女性主义,只能说是一个萌芽。自建国之后,毛泽东提出“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等口号,而使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力量。表面上似乎男女已经平等,但是真正的平等远没有实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新时期总体人文话语的转型,出现了中国女性文学及其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中国将经济建设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市场经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在社会竞争面前,男女平等的局面空前失衡。大量国外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在这期间出版。随着西方女性主要理论的逐步引入,对于女性文学的涵义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至此才有了真正的理论研究。由于中国女性主义没有进行过实质的“运动”,甚至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只是由男性倡导和组织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受深重的父权文化影响,淡化男性批判与缺乏理性反思是中国女性主义的主色调,女性自我意识的树立和独立实践的进程缓慢。而女性主义更多地是通过文学和艺术来传导思想,使得理论发展和实际有所脱节,也随着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女性主义发展程度也有所差别。可以说,西方女性主义是由下而上的革命,而在中国,女性主义是由上至下的改革。通常来说,由上至下的改革总是不太彻底的,因为一个是自发的,而另一个却是被动的。所以双方在社会影响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相关研究目前多局限在大都市专业研究机构里的知识女性中间,没能引起广大妇女群体的热烈响应。其实,如何来判断一个国家女性地位的高低,最简单的方法就在于看女性在这个国家中的政治参与度,这是最直观的方法。全球女性参政比例最高的恐怕是瑞典了,瑞典议会中有45%是女性。在其次是挪威,有39.6%。在中国女性参政比例有21.3%。看似不少,但是中国女官员尤其是女高官仍处于稀缺状态。女性在中国正职省长中的比例,30年来维持在约3%的水平。女官员正职少、副职多,且多在教科文卫部门。全国妇联专家认为,目前女官员比例已不能代表中国妇女的整体发展水平。追根溯源来说,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女性都处于长期弱势的,受压迫的地位。长期以来的男权统治,甚至泯灭了女性自我的性别意识。我国自古以来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性无法延续自己的血脉,只有男性才可以。这种思想,即使有法律使子女都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仍处在与人们心中。而在西方,贵族家庭只有男性后代可以继承家产,女性却不可以。到了现代已有所好转。长久以来的男权社会,以及其产生的文化上的,思想上的影响,并非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女性运动可以改变的。这种文化上的影响深埋在人们心中,无论男女。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与男性和女性对生活的感受各不相同,社会劳动分工制度将男女职业隔离开来,家庭生活也给男女安排了不同的角色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男性和女性并非是这个社会的平等参与者。女性被赋予了一个固定的角色,弱势的,受保护的,无能的,弱于男性的。在女性自己心目中也是这样的,这才是最可怕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保护法第七章,第四十七条: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法律虽然对此有做出规定,但是这一条真的有多少实际效用?该法中还有对不能遗弃女婴,买卖妇女的规定。那些做出这样行为的人,他们是把女婴,女性当做物品和商品了吗?无论性别,女性都是活生生的、有独立思想的人。由于这学期我选修了应宇力老师的“电影欣赏”,从而对女性电影和女性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整个电影产业中,女性电影可以称得上是小众的。在我选修这门课以前,我对此一无所知。在大致学习了如何判别是否为女性电影后,我才理解了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的确,由于长久的文化影响,女性丧失性别意识。主流市场是男性的。我们大多数看的电影都是以男性为视角的,而身为女性的我们却对此几乎毫无察觉。我们只是生理上生为女性,心理上还尚未成为真正的女性。应老师在解释女性主义时,用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男教授和一位女教授一起去参加一个讲座。男教授乘坐女教授的车,途中车爆胎了,女教授下去换车轮。普通意义上,男教师身为男性,换车轮这样的事应交给他去做,但他虽坐立不安,去没有主动下车去帮忙。为什么?因为这是尊重女性的能力,只要对方没有开口求助,就表示对方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这个例子让我受益良多。可能我比较敏感,虽说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男女平等的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我依旧感受到那种深埋在内心的男权思想。比如,在理科方面女生是弱势的。为了证明这是错的,我努力地学习,为了证明男性做得到的,女性也做得到,没有什么天生的弱势。然而,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渐渐意识到性别是存在差异的,比如男生力气大。最重要的是处事的方法不同。如果男性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多半以愤怒作为反映,而女性则大都以泪水作为回答。两性之间的确存在着诸多不同,并不想我认为的那样男性女性是可以做到毫无差异的。于是,我妥协,或者说我迷茫了。我承认两性之间有差异,但不承认女性弱于男性。可具体该如何去做,我却没有明确的指向。知道听了这个例子,我才朦胧中有了一些目标。我理解下的女性主义,是在给与女性同等的权力的同时,也给与女性同等的自由。给予女性选择工作与家庭的自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女性成为贤内助;给予女性走出传统的自由,别让她们被社会、被自己所束缚。女性,并不是要和男性争方方面面,但不应该有一项工作存在性别上的歧视,明确不能由某一性别来从事。现在的女性主义者们尚在不停地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女性与社会,女性与家庭女性与男性,甚至女性与女性之间的的关系到底如何才算得上和谐?至今这个问题还尚未有定论。而对于我自己,在寻找如何平衡这些关系上,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