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理论导言: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现代心理学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是离散的,缺乏统一和整合,这也表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了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11个分支学科,并形成了7大主要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作为第二思潮的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上产生独特魅力,并在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心理学风行了至少50年。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接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收到了人们的高度控制。2、哲学思想:哲学是每个时代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思想体系,一定时期科学发展方向可定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都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体系最根本是对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3、自然科学背景:生物学(特别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生理学以及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领域1、研究领域突破了以往的意识范围,把人的外在行为放在研究的范围内,提倡用实验观察来研究人们的行为。2、华生研究行为主义的思维、习惯、情绪和人格.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以及人格理论。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的交互决定论。基本观点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华生行为主义基本观点1、对行为主义的界定:研究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研究的主要兴趣是整个人类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它有三种分类。华生把引发有机体反应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称为刺激,而刺激属于物理或化学的变化。华生用最彻底的办法摒弃了心理学的独特性,把心理学纳入了自然科学体系中。S-R(刺激-反射)称为行为主义理论的标记。2、如何让研究人类行为:S-R公式反映的是最一般的关系。其中刺激可以被替代,当一个有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映被一个磁带刺激所引起,就形成条件反射。不仅刺激可以被替代,反应也可以被替代。行为主义认为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即是研究人的心理。3、行为主义的思维:华生否认意识、精神因素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行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研究能够用刺激-反应公式表达的客观行为。华生用不同的言语形式将思维划分三类:习惯的思维、无声的思维、计划性的思维。4、行为主义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是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的采取行动的结果。年龄、练习的分配都会影响习惯的形成。5、行为主义的情绪:情绪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儿童最基本的情绪模式:惧、怒、爱,其他的情绪是在以后环境中发展习得而来。6、行为主义的人格:人格是我们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儿童早期的行为习惯对成人的人格有重大影响。华生看来,人格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彻底改变人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改变个体的环境来塑造个体,用此方法使新的习惯加以形成。他们改变环境越彻底,人格也就改变的越多。”斯金纳的基本观点1、研究对象是行为,但比华生更坚定、更彻底,研究的方式是实验,把自己的科学称之为“行为的实验分析”。2、行为的分类:斯金纳认为第一类是应答性行为。第二类是操作性行为。它是由自发引起而不是有刺激引起的。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时间紧随其后,那么这一操作性行为的发生的概率就可能提高。3、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的分类有正强化、负强化,区别于惩罚。强化的程式是根据强化出现的时间和比率对行为的影响划分出:固定比率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变化比率强化和变化间隔强化。4、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人格可以看做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种方式的组合。斯金纳利用每个人所出的环境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和改变,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的目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即替代学习,把它定义为;“即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观察学习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过程。它由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强化和动机过程四个过程组成。2、观察学习的模式主要有8种不同形式,分别为;行为模式、语言模式、象征模式、抽象模式、参照模式、参与式模式、创造模式、延迟模式。3、社会性学习研究及交互决定论。班杜拉研究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性行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不仅有人的行为还有人和环境,社会学习是由人、行为、环境交互影响的。应用影响1、华生提出“抛弃意识研究,把心理学建立在适应性的行为之上”的观点,大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首先,使心理学从哲学的边缘跳入科学之林。其次,使得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内省转入客观经验研究。再次,是心理学走出学院的围墙进入更广泛地使用领域。最后,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原则。它同样有着自身局限性,首先,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甚至把高级心理过程也归纳为习惯反应一类,把复杂的心理简单化、庸俗化了。其次,排斥内省的方法是的研究方法单一化,不利于心理学的研究。最后,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2、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概念,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总的来说,它的理论丰富了早期行为主义的内容,从而为行为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3、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适合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研究表明,这种矫正工作并不太复杂,对一些不良行为不加以强化,予以“忽视”,便能逐渐消除不良行为,对于严重攻击性行为应坚决给与阻止,利用渐进强化时间安排行为塑造程序,具体包括:模仿疗法、随机强化法、代币法和厌恶刺激法。4、斯金纳理论在儿童教育中应用——程序教学法。它是通过教学机器运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呈现给学生,通过一步步解答、检验、改正、练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材料。5、斯金纳的人格理论中,从学习的角度研究人格,在学习过程之中,人不仅接受强化,同时还为自己达到目的,积极的选择和改变环境的变量,对环境进行自我控制。6、班杜拉的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是学习过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交互决定观启发人们要创造以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家长给与孩子良好的言行行为的榜样示范,帮助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和养成。缺点是缺乏对认知因素的充分认识,忽视了合作学习的意义。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1、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所谓行为,即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2、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华生认为最基本的刺激—反应联接叫做反射。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总不外乎是一套反射而已。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方法而不是内省法。4、个体的行为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环境决定的。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1、强化:通过控制某种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增加此种行为重复出现得可能性的方式。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2、惩罚:对个体施予生理的或心理的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低或停止不良行为的出现。惩罚会降低不良行为出现的概率。3、强化程序:指被强化行为产生的环境对该行为提供强化物的具体形式,包括强化的频度、次数等。分为连续强化、间断强化(固定比率、变动比率、固定时间间隔、变动时间间隔)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反对斯金纳的环境决定论,认为除环境因素外,个人自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更是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探讨个人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华生:1、使心理学从哲学的边缘跳入科学之林。2、使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内省转入客观经验研究。3、使心理学进入广泛的实用领域。4、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原则。斯金纳:1、操作性行为的概念,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2、新行为主义立场比早期行为主义更坚定。(内部的心理过程与外显的具有同样的物理维度)班杜拉:观察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关注外在行为,通过观察具体运动或行为研究心理。科学管理,行为控制到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科学性、客观性、实践性的文化特征。图的解说•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斯金纳理论评价1、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概念,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2、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适合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对于严重攻击性行为应坚决给与阻止,利用渐进强化时间安排行为塑造程序,具体包括:模仿疗法、随机强化法、代币法和厌恶刺激法)3、斯金纳理论在儿童教育中应用——程序教学法。它是通过教学机器运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呈现给学生,通过一步步解答、检验、改正、练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材料。4、斯金纳的人格理论中,从学习的角度研究人格,在学习过程之中,人不仅接受强化,同时还为自己达到目的,积极的选择和改变环境的变量,对环境进行自我控制。下午13:00—17:00B.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在保证完成甲方工作任务情况下,经公司同意,可自行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3.1.2打卡制度3.1.2.1公司实行上、下班指纹录入打卡制度。全体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工作时间,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必打卡。3.1.2.2打卡次数:一日两次,即早上上班打卡一次,下午下班打卡一次。3.1.2.3打卡时间:打卡时间为上班到岗时间和下班离岗时间;3.1.2.4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应填写《外勤登记表》,注明外出日期、事由、外勤起止时间。因公外出需事先申请,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请,应在事毕到岗当日完成申请、审批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因停电、卡钟(工卡)故障未打卡的员工,上班前、下班后要及时到部门考勤员处填写《未打卡补签申请表》,由直接主管签字证明当日的出勤状况,报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月底由部门考勤员据此上报考勤。上述情况考勤由各部门或分公司和项目文员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管理。3.1.2.5手工考勤制度3.1.2.6手工考勤制申请:由于工作性质,员工无法正常打卡(如外围人员、出差),可由各部门提出人员名单,经主管副总批准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批备案。3.1.2.7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需由其主管部门的部门考勤员(文员)或部门指定人员进行考勤管理,并于每月26日前向人力资源部递交考勤报表。3.1.2.8参与手工考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