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朦胧诗”的崛起一、“朦胧诗”的缘起二、朦胧诗的本质特征“朦胧诗”的发源“朦胧诗”的出世“朦胧诗”的争论“朦胧诗”的崛起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文革”期间。1978年12月北岛与芒克创办《今天》。1979年《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1979年到1984间围绕“朦胧诗”发生了一场广泛的争论,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北岛北岛是“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作品表现出沉思者的姿态,诗风凝重,眼光犀利。他的诗中充满着许多警句式的诗行,极富概括力和洞察力。北岛还擅长以纯然的意象来呈现丰厚、细腻的思绪。80年代末以后,他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缺乏前期的震撼力,但在语言运作上,趋于对“汉语性”的深入追求。舒婷舒婷是79年至80年代初最负盛名的诗人。假如说,北岛的魅力在于他通过诗歌展现了人的思辨性,那么,舒婷的魅力在于她通过诗歌展现了人的情感性。她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着温情与包容。她的语言较单纯简洁,喜用排比、假设、让步、转折的句式。顾城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他诗歌的魅力也许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这种幻想与北岛的思辨、舒婷的情感一起,为“文革”后的中国读者呈现了人性的形质与风姿。但总的来说,顾城无论在早期还是后期,都蕴涵着强烈的“远离尘世”的倾向。所谓诗歌的文化价值,就是诗歌在一种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它的功能和它所特具的历史——社会的意义。对于诗歌来说,这种文化价值就在于使读者去观察自己的命运,去思考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诗人用自己的笔宣告自己对世界和个人的认识与理解并为读者所思考,其中也包含了对社会的评价。1、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2、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3、对社会怀疑和批判精神4、对诗歌自足世界的追求十年动乱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愿望都成为幻影。今天我们回过头去反观“文革”十年甚至这之前的几十年的文化发展,可以发现,人的价值被蔑视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普通百姓的自我意识的匮乏;二是政治领导集团的集权化统治。从前一个方面看,中国人普遍生活要求过低,其生活本身也十分艰难。中国有一句老话“人穷志短”,所谓“志”其实就是一个社会人的自我尊严感。从总体来看,中国人的奴性意识都比较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的原因:顽固的文化心理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那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鲁迅先生所批判的这种人格状态,在文化学研究中被称为“草奴人格”。政治文化的影响在政治上,几千年来由于统治阶级将权力神化,人们于权力距离越来越大,仰视之余,惟有顺从。独立人格意识的贫弱从根本上讲,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误。儒家学说是中国的“准”宗教,儒家文化中的“人”是一个类概念,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概念,它肯定的只是抽象的人,不讲个人,不承认个人的地位。但是,这种文化意识却并未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渐行渐远。这么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用封建主义去解释集体主义,这样就造成了人的个性和自由发展的严重缺乏。“朦胧诗”的时代意义朦胧诗人们的这些作品表明他们是高度关注现代社会的人。他们力求表达对人的价值的独特理解。他们在痛苦地思考着像“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人与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命题。跨过了“文革”这样的黑暗岁月,人们重新获得了觉醒,就立即会发现我们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的缺陷,理所当然地要求对人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诗歌就在用语言实践着这个任务,让人们重新发现自己的个性,重新学会自由地进行思考。经过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浩劫,人们开始感到自己被欺骗和嘲弄了。为什么历史的道路是如此难以预料?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由当时思想界和文化界的大批敏锐的知识分子提出并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回答:既然历史在这里沉思,我怎能不沉思这一段历史。——公刘《沉思》“朦胧诗”对历史本质的探寻一:历史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疑问;那么,民族未来的道路又应该如何走呢?对历史又应该如何理解?这些时代课题沉重地压在中国知识分子、也包括诗人的身上,促使他们去探索历史的本质。正是这样,朦胧诗人们才共同选择这一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之点,作为他们冥冥求索的出发点。他们追索历史的本质。在北岛的世界里,对历史的怀疑与忧虑始终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在他最著名的《回答》中,这种意向表达得最为清楚: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朦胧诗”对历史本质的探寻二:“朦胧诗”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由来:在朦胧诗人们看来“做一个人”和“恢复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他们的理想。他们反省自己,其实也就是反省国家、民族、时代的足迹。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是“朦胧诗”对“五四”时期启蒙救世传统的坚硬回声。“朦胧诗”再次高举了在延安时期、建国时期被搁置了的“人”的旗帜,深入个体意义上的“人”。人的尊严、价值、心灵关怀和精神世界。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和时代意识,也再次得到了“合法”的关注和表达。北岛认为,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即真诚、自由、正义和人性的世界。江河也认为,“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渴望塑造。”在陈旧的诗歌话语传统前,《今天》认识到一种“形式的危机”正在威胁诗歌,“建立自己的世界”的使命也促使朦胧诗人寻找新的诗歌表现方式。北岛说:“许多陈旧的表现手段已经不够用了,隐喻、象征、改变视角的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朦胧诗”自足世界追求的特点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