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请书项目名称小组合作学习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项目负责人何劲耘副教授项目完成单位人文社会科学系填表日期2004年10月4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处一、简表项目名称:小组合作学习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项目申请人姓名何劲耘性别男民族汉出生日期1959年11月职务教研室主任职称副教授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备注1982年~1986年地球概论等3门课程专科生在玉溪师专任教1994年~2003年管理学原理等6门课程本科生在西南师大任教1998年~2003年科研论著写作等4门课程研究生在西南师大任教2003年~至今领导科学等4门课程专科生在粤科职院任教主要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1998年秀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南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秀山县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四川省国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黔江县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四川省国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石柱县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四川省国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组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312主要成员(不含申请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项目中的分工李荣女1965年10月讲师课程开发熊玉娟女1975年4月讲师实验分析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发展关键能力是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英、美、德、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相继提出要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也被称作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ies)或普通能力(GeneralCompetencies),是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尽管各国学者对关键能力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大家共同强调的能力,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规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等。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关键能力,就容易实现职业变动和劳动变换,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当代社会文化和知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团体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发展。所以作为20世纪末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西方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各尽所能,主动参与的机会大大提高,也给个体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最好的机会。每个学习者一方面可以学会怎样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意见,同时在他人的激励下,也能学会怎样克服困难,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是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在于:1.本研究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去探讨教学模式的变革这个涉及人才培养活动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核心的问题,力图构建一种可操作性很强、关键能力培养效果显著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改变过去推行多年的教改中口号喊得多、实际做得少,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的局面不无积极的示范意义。2.通过此项研究,可以探索形成一个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实际的关键能力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客观地揭示关键能力的基本内涵,为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3.有助于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使他们认识到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性,逐渐从知识论转向主体论,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逐步突破以往“规律一原则一方法一模式一策略”的教学研究基本框架,确立一个以活动为中心的“理解一沟通一参与一互动”的新思路。4.为实施能力本位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形成一种可以加强能力培养、操作性较强的新的教学模式。5.可以切实有效的促进具有高职特点的校本课程开发,推动本院本系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和讲授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适应社会与职业要求的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学校不断迸发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活力,提高学校对于学生的魅力和吸引力。在推行多年的教改和素质教育后,大学教学确有较大改观,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打破长期以来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目前现实的主流教学仍然以知识授受为其目标定位,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沉浸在教师严肃地“布道”和学生呆板地听讲的气氛中,这种教学既体现不出教师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也看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几乎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他们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职业教育领域,随着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关键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重视。但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局限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概念的界定上,至于如何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系统全面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少有研究成果问世。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研究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具体研究内容①关键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文献研究,全面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论和成功案例。②构建关键能力结构体系,探索关键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③小组划分方法与策略研究。例如:小组成员构成的人数,小组成员构成的均质性和异质性,小组成员构成的正式性和非正式性,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与变换,不同课程之间小组的划分与利用等。④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与学习方法研究。例如:如何获得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启动知识,以获得知识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以竞赛为宗旨的小组合作学习,以社会参与为目的的小组合作学习,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等。⑤能力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单元课程开发。例如:调查研究型单元的设计与实施,综合表达型单元的设计与实施,社会参与型单元的设计与实施,策划实践型单元的设计与实施,合作交流型单元的设计与实施等。⑥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的教学环境开发。包括教学软环境开发,如在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分析的基础上按知识学习、能力和态度的形成规律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案例汇编、实训指导大纲、技能学习指导书等;教学硬环境开发,如别具匠心的教室设计、资源室设计、实训场所的设计等。⑦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⑧与当地的社区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途径,以“社区问题课程”或“社区参与计划”为载体,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特色文化建设等。(2)改革目标①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他们以往习惯于个体的、接受的、知识学习导向的学习,致力于合作的、探究的、能力培养导向的学习方式变革,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②转变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变“学科教师”为学生“导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挣脱学校、教室的束缚,把社区同样作为学习的场所。摆脱教材的限制,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资源,将学习内容开放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③建立起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如何将能力培养目标与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整合为一体,形成从内容到形式都协调一致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和实际应用中见到成效。②关键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环境开发与教学评价。包括课程改编与整合、课程补充、拓展与创编,教学软环境开发,教学硬环境开发等。如何建立一套与能力本位教学相匹配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③怎样因地因时制宜,充分挖掘校内、社区和家庭所蕴涵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隐性的课程资源,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如何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社区共建实训基地,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和特色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提高和发展关键能力。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1)实施方案①项目研究的基础工作:夯实研究者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反思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明确研究的主要目标。②项目开展的理论与策略研究:关键能力结构体系及形成过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单元课程开发,教学软环境开发,教学硬环境开发。③教学改革实验与行动研究:根据此前研究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随后展开行动研究。与当地的社区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立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长效机制。④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确定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收集方法,解释数据的标准,指标评价的方法,评价结果分析。⑤研究成果的修订与编撰:根据实验结果和行动研究重新修订在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软环境开发中形成的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大纲、技能学习指导书、案例汇编等,撰写研究报告及研究论文,拍摄自创自编的案例情景剧。(2)实施方法①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要研究的文献包括: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的文献;近几年直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文献。理论研究包括系统地钻研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们是进行关键能力体系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②调查研究与课堂观察。通过调查了解高职教育中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现状,这有助于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调查的形式主要有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等。课堂观察主要在听课中观察教师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实际的参与状况,主体参与的行为特征,以及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特征,小组内部的合作与沟通状况等。③实验验证与实践检验。通过研究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以后,研究人员在实验班级内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实验验证,与非实验班进行对比,观察教学效果的变化。学生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关键能力,并激发进一步学习愿望,自觉培养关键能力。④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滚动式推进。理论研究领先,在提出理论假设和教学改革框架设计后,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检验、丰富、发展、推进和完善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最终把理论假设转化为新的教学改革模式。⑤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以人文社会科学系2004级行政2班、行政3班、商秘2班、商秘3班4个班级作为实验班进行群体研究,每实验班选择少数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3)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2005年1月~3月:基础工作阶段。学习相关理论,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研究的主要目标。2005年3月~7月:试点工作阶段。结合关键能力的培养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案,选择一门课程一个班级作为试点。对该门课程的部分章节进行单元课程开发,按实施方案进行课堂实验和行动研究。2005年7月~9月:试点总结和全面铺开准备阶段。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完善实施方案。每个课题组成员选择一门课程按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课程开发,进行单元课程设计,制定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大纲、技能学习指导书等。联系当地的某个社区,商讨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事宜。2005年9月~2006年1月:全面进行教改实验的阶段。在余下的3个实验班按修改完善后的实施方案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每个班选3~5个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2006年1月~7月: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价阶段。对取得的数据进行量的研究,对个案进行质的研究。2006年7月~11月:研究成果的修订与结题阶段。修订完善需提交的研究成果,上交结题研究报告。(4)可行性分析该项目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所需物质条件容易得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