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北宋后期词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苏轼和北宋中后期词坛一、苏轼词苏东坡与父洵、弟辙三人,足可光照千秋,时谚云:“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曾巩说:“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其书。”(《苏明允哀词》)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苏轼,是全能型的艺术大师,也是多才多艺的生活大师。他曾说自己平生只有三件事不如人:饮酒、唱曲和下棋,其他样样都行。他擅长烹调,爱吃猪肉,也会做猪肉,曾经写过一首《食猪肉》的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管。”(《竹坡诗话》)他还是一位“时装设计师”,至少是领导时装新潮流的。他设计的一种高筒帽子,当时全国流行,号称“东坡帽”。他还懂得医药,每走到一个地方,总要寻一些偏方,为家人,也为别人治病。常见病他可以治,疑难杂症也能治。少年成名——父母的言传身教“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名二子说》)苏洵希望苏轼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应该老实、安分。少年成名——父母的言传身教程夫人带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一举成名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礼部试,屈居第二名(22岁)。作文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杜撰典故。制科考试:高中第三等(25岁)。(苏辙中第四等。宋朝300年仅22次41人)初入仕途苏轼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叫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顶头上司是不苟言笑、铁面无私的陈公弼。“苏贤良”;缺席聚会被罚铜8斤;公文稿被修改。借《凌虚台记》暗讽陈公弼。46岁时写《陈公弼传》忏悔。凌虚台记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huǐ)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新旧党争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主持改革变法,引起激烈争论,主张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展开政见之争。苏轼对改革变法是反对的,他反对改革变法主要有三点:第一,苏轼向来认为朝政改革的关键在于用人制度,而不在于变革制度本身,体制本身;第二,苏轼主张循序渐进的改革,反对狂风暴雨式的改革,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太激烈;第三,苏轼跟许多反对改革变法的元老大臣有着特别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反对派的人物对于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苏王之间的矛盾已经难以调和,面对着这种态势,尽管神宗皇帝爱惜苏轼的才学,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也只能忍痛割爱,让苏轼去地方为官。任职地方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勤政——密州抗洪救灾;写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大难临头——乌台诗案为何选苏轼开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在当时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中,他的名气比较大,声望比较高,在苏轼的身边经常会聚着一批文人学者对于革新变法对于朝政点点戳戳,发表一些反对的言论,如果扳倒了苏轼,也就扳倒了这批文人的一个主心骨。第二,苏轼确实写过抨击新法的诗文。第三,苏轼有重返朝廷任职的趋势。御史中丞李定等抓住苏轼的《湖州谢上表》大做文章,列出四大该杀罪状不学无术;无视朝廷;蛊惑人心;诋毁圣上。湖州谢上表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贬黄州各方救援:前宰相张方平、王安石;现宰相吴充。新党请求重判。终审判决: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真心交友:潘家错放水;刘家为甚酥;写诗同情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多面苏轼及其反省穿上农夫打扮,在田间劳作的苏轼是可赞的;潜心读书,不忘文人本分的苏轼,是可敬的;而潇洒幽默、以赤子之心待人的苏轼,又是可爱的。锋芒不但毕露,而且好发议论。苏轼在黄州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黄州虽然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是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却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随着苏轼对自我的反思,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悄然改变。东山再起改判为汝州团练副使,至江宁拜访王安石。“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次荆公韵》)从1085年的5月到1086年的9月,在短短17个月的时间里头,苏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知难而退与司马光政见分歧洛蜀党争:苏轼与程颐(“鏖糟陂”)(“鏖糟陂里叔孙通”,意谓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请求外任:杭州知州(1089年)治理西湖(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判吴味道案(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再次被贬从定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苏轼连降了十几个官阶,由一名正三品大员降为九品芝麻官,此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谪居三适”:“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病逝常州:公元1101年,病逝于江苏常州,终年六十六岁。“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东坡印象外貌:身材颀长;眉疏目朗;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胡须很少。与秦观开玩笑: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苏轼回一句“小人樊须也”(《邵氏闻见后录》)与刘贡父互请吃饭:吃皛xiǎo饭——吃毳cuì饭西湖边办公:《梁溪漫志》说苏轼知杭州时“至冷泉亭,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纷争辩讼,谈笑而办”。情理结合判案:帮忙卖扇子。9.27苏轼家人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妻妾:原配王弗“敏而静”、“有识”(《亡妻王氏墓志铭》);续弦王闰之“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得失如一,随遇而安。”“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侍妾朝云“敏而好义”、“忠敬如一”。儿子:苏迈“天资朴鲁”、苏迨(娶欧阳修孙女)、苏过(文学成就最高,“小坡”)、苏遁(朝云所生早夭)艺术全才绘画:最擅长画的就是石头、枯木和竹子。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的四大书法家他居首。韩宗儒用苏轼书法换姚麟的羊腿,“本官今天不杀羊。”文学: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苏轼《枯木竹石图》苏轼的价值首先,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的遗产和文化遗产,他所创作的大量的诗文作品是滋养我们,是养育我们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第二,苏轼以他亲身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精神的标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大丈夫也。”第三点,我觉得苏轼以他亲身的经历我们今后人格的发展树立了一种人格的模式。换句话说,苏轼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和知识分子最为健全、最为圆融,也最为后人仰慕的一种文化人格的模式。人之旷达与词之豪放————苏轼及苏词天性《后汉书·范滂传》—儒家的用世理想《庄子》—道家之精神修持“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追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柳永《少年游》经历“乌台诗案”何谓“豪放”?失意挫折中的旷逸襟怀忠义的持守苏轼的故事针锋相对: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竹与肉:苏轼喜欢竹子,他的居室四周都种上各种竹子,平时有空儿就漫步竹林观赏竹子。他也喜欢吃肉,曾写诗一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大家给他的诗续了两句:“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笋炒肉。”与小妹谈诗:一天,苏东坡的朋友黄庭坚来访,刚落座,小妹就说:“我有两句诗,要添两个字,可一时又不知添哪个字合适。你们帮我推敲推敲:‘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这两处加个什么字更好哇?”苏东坡沉吟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加‘摇’和‘映’好!”苏小妹摇了摇头。苏东坡又想了想,说:“那就加‘舞’和‘隐’,成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了。”黄庭坚接着说:“这两个字好,有动有静。”小妹又摇了摇头,笑了笑,说:“我加的字是‘扶’和‘失’,也就是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怎么样?”苏东坡和黄庭坚听了以后拍手叫好:“这一‘扶’一‘失’,把轻风、细柳、淡月、梅花都写活了,真好!”八风吹不动:东坡喜欢佛教对人智慧的启迪,常与江对面山上的和尚佛印研讨佛学,有一天与佛印谈完定力后,回家就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完后连夜让书童送给佛印看,佛印看后就写了两个字:“放屁”。让书童带给苏东坡,苏东坡看后气呼呼地连夜过江找佛印理论

1 / 1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