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一、机器人的现状如今,机器人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和劳动替代品。为什么命名为机器人,我认为原因主要是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而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通过各种仿生学的方法研制与人类相似的“机器”说明到底什么是机器人。机器人的完整意义应该是一种可以代替人进行某种工作的自动化设备。但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从广义上来讲,机器人并不是指人形的机器,而是指一切拥有类似于人类的特性的人造物。科学家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人类制造机器人的梦想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在科幻故事里大行其道。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随着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变化。开始出现了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机器人。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取名“尤尼梅逊”,意为“万能自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甚至拥有类似人类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农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体育机器人、讲解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特种工作机器人、微型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纷纷登上舞台。二、机器人基本定律和问题在70年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大量机器人相关作品中为机器人设定的行为准则,也就是电影《机械公敌》中提到的机器人学三大定律:(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让人类受到伤害。(二)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给予的任何命令。(三)在不违反第一及第二定律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所有这些关于机器人的定律,都是为了规范机器人和人类的关系。这3条定律已经成为目前研发和制造智能机器人的一项准则,机器人被设计为遵守这些准则,违反准则会导致机器人受到不可恢复的心理损坏。但是在某些场合,机器人的心理损坏是不可避免的。在两个人互相造成伤害时,机器人不能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但是这会造成对另一个人的伤害,在一些小说中这造成了机器人的自毁。然而做到什么程度呢?在技术层面上,在核心的硬件环节把这3条定律严格的写进机器人的电子脑内其实是很难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来指导机器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样这3定律的存在也制约了机器人的某些性能。所以这个也是一直困扰这一研究领域的人员的问题所在。三、机器人有关的一些问题人们开始的梦想,希望有机器来代替人们更多的劳动。如今,机器人的出现已经改变并将更深远地改变人类的生活,归功于智能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的智力不断接近人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同时机器人的“威胁论”(最早的机器人杀人事件1960年德国某家工厂的机床把正在值班的工人当成是原材料给杀掉了。《黑客帝国动画版》中曾经描述了一个人和机器的斗争史。人类对机器人进行欺压使得机器人的生活十分悲惨(姑且用同样的视角看待),起因是由于机器人R由于无法忍受主人的虐待而杀掉主人(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合格的)为导火线引发的机器人人权运动,最后机器人被大量的销毁。残存下来的机器人在沙漠中建立的自己的王国并请求与人类社会的平等贸易。然而战争是在所难免的,而战争的结局是悲哀的,人类不得不卖身给机器人以生物电池的身份彻底的沦陷。)也随之出现,我们不禁会问:机器人到底是人类的救世主还是终结者?人类会不会为自己开发出的高科技反噬?现在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机器人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和在未来的地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机器人帮助人类。就是使高智能的机器人拥有很高的素质,让他们知道自己被制造出来的意义并且无条件的对人类无私的帮助。1952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全自动汽车生产线,42部自动机器可进行500种不同的加工工序,同时对产品进行检验。到了80年代,日本建立了首座无人工厂。工厂有1010台带有视觉的机器人,按照程序完成生产任务。1992年,日本研制出一台光敏微型机器人,体积不到3立方厘米,重1.5克。1997年,日本的本田公司制造出高1.6米的机器人,可以照料人和完成多种危险及艰苦工作。2004年1月,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先后成功登陆。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行走、拍摄、钻探,化验,非常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2011年1月NASA放出去的探测船DeepSpace3,由于各种技术的进步,其设计已经具有极高的自主能力。除任务目标的设定外,其他绝大多数问题(几乎是全部的问题)都可以自行监测调整。控制中心只是处于监视的地位。2机器人与人类共同发展。机器人的进化速度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机器异化的人类,这个在现在来看是最可能的未来。机械使用于医疗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假腿,假臂,人造心脏,人造的胃,这些已经在得以应用了。那么这样子可以算是完整的人吗?那么我们可以合理的推理一下:如果有一天人体的一切都可以更换的话那个时候就无所谓人和机器人的强弱之分了,其实是对人类不利的。(由于机器本身的强大决定了其潜在的威胁性。)四、总结人类预见到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命运带来波折,所以必须把保证自己安全和主导地位的前提植入规则。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本身就在沉思默想中,沉思默想的结果可能会为二者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关于机器人的伦理已经慢慢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在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化、生命科技这三大新生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反复探询这个问题。阿西莫夫定义了人和机器的伦理,但这种伦理只是未来无数要被破坏的东西的—种。人类现在的思维方式,的确存在了好几千年,它的壮大也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科学的进步会粉碎很多桎梏,未来人与社会的共存方式是什么样的呢?科幻家们想了很多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地球与其他星球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没有脱离“强权”的惯性思维——难道人类只有这么—种治理自己的方式吗?为什么不能构筑一个高水平的社会形态?思考是渐进的,这条路上的许多小岔口小分支我们想象不出,但是人类很可能通过对这些小岔口的理智选择,避免悲惨命运的发生。其实这些问题应该由走在科学前面的社会学不断的讨论的得以解决的,以便可能的未来到来的时候人类能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去接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