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原文注释•翻译诗文•整体赏析•词句理解•其他评价•对读诗歌•思考题目录结束写作背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返回作者简介•作者: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返回•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原文注释返回翻译诗文•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不知何处吹起那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整体赏析•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整体赏析•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其意义是点出当时的环境,基本的情感也给出了定性。前面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诗的前两句有何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分析法)写出了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清冷的景象写出了边关的凋敝与环境的恶劣,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词句理解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思考题结合全诗谈谈,诗的前三句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明确:渲染悲凉的气氛,为末句直接抒情做铺垫。词句理解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结尾两句中“不知”和“尽”的表达作用?(炼字技巧法)明确:“不知”是不知道的意思。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是全,都的意思。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诗歌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对读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赏析•注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赏析•《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赏析•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赏析返回思考题•1.“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好的地方?•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思考题•2.这一首诗算得上是一首悲伤的诗吗?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不是一首悲伤的诗。“一夜征人尽望乡”算得上是情绪最深沉的一句,但是还是没有到悲伤的程度。诗的情绪可以称之为惆怅,可以称之为彷徨,但算不上是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