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闻史2中国新闻史笔记整理(最终版本)(背!)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1、木铎木铎是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又一种叫做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2、露布(06名解)露布又称为露报,起始于汉魏。原意是不加封缄的、公开发表的文书,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进行宣传鼓动或者传播新闻的一种传播媒介。内容:国威帝德,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文心雕龙》中指出,“露布者,盖露板不封,布诸试听。”特点:直接面向大众,公开性和实效性都很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具有军事新闻的性质。二、唐代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3、进奏院状进奏院状是我国唐代不定期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原始形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a、不定期由首都向地方传发,读者对象是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b、行文上保留某种官文书的痕迹,又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所提供的信息早于正式的官文书;c、所提供的信息多数是朝廷的政事活动;d、不少信息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有一些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4、开元杂报开元杂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指的是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疑问跳刀他在襄樊得到的数十幅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新闻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说明中国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5、敦煌进奏院状(考点)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于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在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首尾完整。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长安的活动情况。特点:1、毛笔抄写,竖行排版,从右至左排版,没有报头;2、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3、提供的消息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3三、宋代官报和民间小报6、邸报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统称。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缄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巩固,内容受到当局的严格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读者一般为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7、宋代邸报的改革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进奏官一般由地方委派但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发报制度方面,由原来的各地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到法宝工作要经过枢密院审核,进奏院和进奏官只负责提供材料和发抄。稿件的采编、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门下省编订,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内容为: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边防驻军的战报和刑罚。特点:由中央政府统一编辑、直接发行的官报,并成为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报纸;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提高。读者逐渐从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定期连续发行的,已有一部分采用雕版印刷;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8、定本制度指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至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这种标准本就是所谓的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门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订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意义: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是低保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但是审定拖延时日,妨碍邸报及时上传下达;虽然权威性提高,但是时效性和内容限制也更多。9、宋代小报(02名解)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内容为诏令、官吏任免、章奏等。特点:1、无报头和固定名称,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2、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3、读者面很广,有京官、地方官、士大夫只是分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4、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较强;5、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还出现过故意作假的情况。意义:1、小报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的消息,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不载或者禁止刊载的信息,或先于官报报道,满足了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2、由于泄密和失实的问题,小报诞生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但小报没有完全被禁绝,原因是邸报从内容到发行范围都有局限,无法满足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四、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10、明代邸报性质:明代邸报是明代中枢部门统一安排下发自首都的官报。明代不设进奏院,有中枢部门统一安排邸报的发布传抄工作,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提搪三个环节。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提搪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各级官绅中传阅。内容:诏旨,皇帝及皇室消息,官吏任免,章奏,军事信息,社会新闻(如农事,灾害等报道)特点:逐日发抄,每日一本,为日刊;无固定报头(所谓称谓不一),以书册形式发行;以手抄为主,到明末时手抄与印刷并存,并开始采用活字印刷,故活瓣印刷报纸也是明代官报的一大特色,是我国古代报纸形式的重大变革。限制:明代各朝都对邸报的传抄活动进行控制,但是控制尺度不一,主要禁止传播的是容易涣散人心、动摇统治者地位的事情。虽保住了些机密,但也使广大官员消息不灵。411、明代民间报房民间报房是中国古代民间保值的出版发行机构,最早出现于明代中叶的首都北京。明代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搪报房中分离出来的,其官方消息仍得自六科或间接来自提搪报房。因此两类报房所超发的官方信息内容大致相同,他们所发行的报纸都被称为“邸报”。民间报房所发行的“邸报”和报帖,最初是手抄本,到崇祯末年才出现活版印刷的报纸。清代民间报房因为其所出的报纸统称京报,又称为京报房,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随着近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民间报房逐渐衰落。经济联系:明代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民间报房和办报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也都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12、揭帖揭帖是开始于明代起义军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者传单,经常用于发布声讨明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声讨。13、《万历邸钞》明代邸报抄本,共32册,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抄录这不止一人,索超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海进行了整理工作:筛选和删节,附录和注解,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按时间顺序先后摘录。14、《天变邸抄》是一份专门报道一起北京“天变”情况的明代邸报,因被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而被保留了下来。所谓“天变”是一起因地震起火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出资民间报房的可能性很大,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制出售的那一类民间报纸。15、《急选报》是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采用雕版印刷,具有极珍贵的价值。说明中国最晚在万历8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这份急选报很可能是出资民间报房的产物。做小册状,有报头,使用雕版印刷,逐个介绍了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五、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16、清代官报清代官报的发布和发行和明代十分接近,经由通政司、六科、提搪三个环节。通政司负责收受群僚题奏,六科负责发抄谕旨和章奏,提搪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搪奉朝廷之命自设的报房。内容:宫门抄,皇帝起居,大臣们陛见,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信息,谕旨,大臣的章奏。特点:逐日发行,手抄与印刷并存,读者主要是各级官员,平民百姓则与官报无缘。17、清代小报小报又称小抄,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搪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倜傥拜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于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信息。限制:小报再清楚是公开存在,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由于泄密、失实和歪曲真相,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查禁原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以逃避刑罚;报道失实;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518、清代民间报房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被禁止,知道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民间报房明显发展。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是从一部分提搪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内容:宫门抄,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赏赐等朝廷消息;上谕;章奏。特点:乾嘉时期无报头,封面,每天一册,同治以后各朝有封面和报头,基本都是印刷;京报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言论;各个报房的京报大同小异。无官报之名有官报之实,是邸报的翻版;读者大部分是士大夫知识分子,清末有个别市井贾儿也成为读者,以营利为目的。限制: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19、明清《京报》(06名解)明代中叶以后便出现,是当时政府允许公开出版的民间报纸,因在北京出版,故称为京报。可以公开出售或叫卖,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特点:已经脱离了朝廷邸报的传报范围和组织系统,内容是根据邸报加以翻印的,其内容与邸报无差别,偶尔有自行采写的新闻和社会新闻;起初手抄,后来改为活字印刷;读者大多是官僚,士绅和商人。意义:从《京报》起,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报头,成为一种保值的专名;从明代中叶到1912年才停刊,前后存在400多年,在我国古代报纸发展史上有很大影响。20、辕门抄一种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由民间报房派人去本省官府抄录文书材料,汇集成册出版,形式与京报相同。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内容包括上谕、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目的是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21、清代单页小报出现于清代中叶以后,无报名,不定期,内容往往是当地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一事一报,公开发售。这类小报虽不完具备报纸的条件,但已经突破了旧式官报的模式,和京报、辕门抄垄断报业的格局,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化报纸的先声。简答题一、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小报始见于宋代(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地位)。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未刊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在传报的时候,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党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政治材料。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1.小报出现的背景:(政治)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经济)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