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哈里窗模式”介绍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暂不说,我们真的能够做到“知己”么?其实,对于自己,我们并不能做到了如指掌,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我们的朋友却清楚了解的。在别人给我们的回馈中,我们可以验证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增进自我的觉知。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周哈里窗(JohariWindow)”模式,Johari,是从创始人JoeLuft和HarryIngham两人的名字中截取的,「窗」是指一个人的心就像一扇窗(如下表),普通的窗户分成四个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周哈里窗介绍了自我坦露和回馈经验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也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因此把人的内在分成四个部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我们在和朋友彼此互相给予回馈的过程中,可帮助自己更认识自己,同时可以使朋友之间更加深入的了解彼此。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1,自由活动领域(公众我)2,盲目领域(背脊我)别人不知道3,逃避或隐藏领域(隐私我)4,处女领域(潜在我)1.左上角那一扇窗称为“开放我”,也称“公众我”,属于自由活动领域。这是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所谓“当事者清旁观者也清”。比如,我们的性别、外貌,比如某些可以公开的信息,包括婚否、职业、工作生活所在地、能力、爱好、特长、成就等等。“开放我”的大小取决于自我心灵开放的程度、个性张扬的力度、人际交往的广度、他人的关注度、开放信息的利害关系等。“开放我”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的基本依据。2.右上角那一扇窗称为“盲目我”,也称“背脊我”,属于盲目领域。这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口臭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在外国有人称这个部分为口臭区。可以是一些很突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人轻易承诺却转眼间忘得干干净净;也可以是不经意的一些小动作或行为习惯,比如一个得意的或者不耐烦的神态和情绪流露,本人不觉察,除非别人告诉你。盲目点可以是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因为事先不知、不觉,所以当别人告诉自己时,或惊讶、或怀疑、或辩解,特别是听到与自己初衷或想法不相符合的情况时。“盲目我”的大小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关,通常内省特质比较强的人,盲点比较少,“盲目我”比较小。而熟悉并指出“盲目我”的他者,往往也是关爱你的人,欣赏你的人,信任你的人(虽然也可能是最挑剔你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心聆听,重视他人的回馈,不固执,不过早下结论;学会感恩,是他们帮助自己拨开迷雾见青天。3.左下角那一扇窗称为“隐藏我”也称为“隐私我”,属于逃避或隐藏领域。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与“盲目我”正好相反。就是我们常说的隐私、个人秘密,留在心底,不愿意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事实或心理。身份、缺点、往事、疾患、痛苦、窃喜、愧疚、尴尬、欲望、意念等等,都可能成为“隐藏我”的内容。相比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隐忍的人,自闭的人,自卑的人,胆怯的人,虚荣或虚伪的人,隐藏我会更多一些。适度的内敛和自我隐藏,给自我保留一个私密的心灵空间,避去外界的干扰,是正常的心理需要。没有任何隐私的人,就象住在透明房间里,缺乏自在感与安全感。但是隐藏我太多,开放我就太少,如同筑起一座封闭的心灵城堡,无法与外界进行真实有效的交流与融合,既压抑了自我,也令周围的人感到压抑,容易导致误解和曲解,造成他评和自评的巨大反差,成为人际交往的迷雾与障碍,甚至错失机会。勇于探索自我者,不能只停留在“开放我”的层面,还应敢于直面“隐藏我”的秘密和实质。4.右下角那一扇窗称为“未知我”也称为“潜在我”,属于处女领域。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发现。通常是指一些潜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个人经过训练或学习后,可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机会里展示出来的才干,也包含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层面,仿佛隐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却又容易被忽视。对未知我的探索和开发,才能更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学着尝试一些全新的领域,挖掘潜力,会收获惊喜。勇于自我探索者,要善于开发“未知我”。在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有一个概念——“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盖真我的假象。它总是按照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可能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约会女孩子时,她的第一反应是答应你,可是快要到时间的时候她却发一个短信告诉你她去不了;你的员工当面对你唯唯诺诺,背后却说你坏话;有些人答应得好好的事情,却会出尔反尔。如此等等,其实都是用人格面具掩盖了真相。其实人格结构中还有一层东西,在真正人格的外层,同样是掩盖真正的人格,但不同于人格面具,我们把它称为“人格盾牌”,它虽然也在人格的外层,但要比人格面具更隐蔽一些,它也许位于人格面具之后,也可能是和人格面具交织在一起。我们是在对自己的反省过程中发现这个人格盾牌的。比如说:我们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擅长与人交往。思考的结果很可能是——我不愿意与人交往。进一步的思考是,到底是因为不愿与人交往导致我们不擅长与人交往呢?还是不擅长与人交往导致我们不愿与人交往?结论是:我们并非真的不愿与人交往。原因是:第一,我们也有几个知心朋友,我们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同他们交流我们自身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第二,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朋友多、而又擅长交际的人。其实仔细体察一下容易发现,我们内心深处有同别人交流的欲望和需求,我们其实是在压抑自己同别人交流的需求。当这种压抑习惯成自然了,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了,就以为自己不喜欢和人交往了。而压抑自己的这部分人格,就是人格盾牌。不同的人,他们的人格盾牌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作为一个内向性格者,他的人格盾牌是逃避型的。逃避型的人格盾牌就像一个蜗牛壳,盾牌一旦形成,为了使自己免于受到外界的伤害,一个人就会尽量避免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蜗牛壳”的形成与内向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小时候容易害羞的人可能也容易形成这种性格。幼年时在人际交往中遭受的挫折与伤害,也与“蜗牛壳”的形成有关。人格盾牌还有其他类型,外向型的人容易形成圆滑世故型的人格盾牌。我们可能都会在无意中伤害别人,同时我们可能也都有过热脸碰到冷屁股的经历。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这个“人格盾牌”在起作用。人并不邪恶,他们只是自私。同样,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是有意要伤害他人,他们只是在保护自己。总的来说,人格盾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在社会化程度较深的时候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同时还要把自身不够美好的一面隐藏起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伤害。前者形成了人格面具,后者形成了人格盾牌。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了「周哈里窗模式」,说明一个人的内在可以分成「自己了解,他人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不了解」、「自己不瞭解,而他人了解」及「自己与他人都不了解」四个部分。开放我左上角那一扇窗称为「开放我」,这个部份指的是我们自己知道而别人也知道的部份。例如:我们的长相、身高、体重及某些属于公开性质的数据,例如:性别、籍贯、特别的习惯…等。盲目我右上角那一扇窗称为「盲目我」,这个部份是指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份。例如:个人的口头禅或一些小动作或特定的做事方法,而这是自己平常不自觉的,除非别人告诉你。盲目我的大小与个人自我观察、自我省察的能力有关,通常内省特质比较强的人,则可能他的盲目我会比较小。隐藏我左下角那一扇窗称为「隐藏我」,这个部份指的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份。例如:许多童年往事、痛苦辛酸的经验、身体上的隐疾…等。未知我右下角那一扇窗称为「未知我」,这个部份是指自己不知道而别人也不知道的部份。例如:若未经某种因绿际会的经验,可能从来也不知道自己会演说、口才一级棒,若没有当过班级干部,不知道原来自己领导统御的能力还不错…等,通常是指一些尚待开发的能力或特性,当然也包含弗罗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层面,默默影响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周哈里窗的概念提出是希望人们能清楚掌握自己的四个部份,并且透过自我省察、自我坦诚、他人的回馈…等方式,使开放我能越来越大,而其它三部份越来越小。你了解自己吗?你了解自己吗?影响一个人做决定的自我因素不外乎「我能够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愿意做什么?」三个主要考虑因素。「能做什么」是「喜欢做什么」的后盾,我们常从能力与性向两方面来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能力是一个人从学习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性向是指潜在能力,是一个人如果经过训练或学习后,可能会有的知识与技能。衡量自己能做什么,避免眼高手低,考虑自己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喜欢做什么」是与个人的兴趣有关,一个人的喜爱会随着时空而有所改变,但影响生涯决定的通常不是「幻想式的喜欢」,像小孩子喜欢当影片中的英雄一般,也不是休闲活动的喜爱,就像李远哲博士和朱隶文博士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都爱打网球,但网球只能说是他们喜爱的休闲活动。兴趣是能够以此为志业、终生乐此不疲的,如同朱隶文博士到台湾访问时,只要是参观科学相关设备和机构,即使不是他所熟悉的研究领域,依然兴趣盎然,不断地请教发问,展现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这就是所谓的兴趣,它反映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一件活动或工作的经验。「愿意做什么」就是「你看重什么」。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反映,价值是一种有系统的内在标准,可以反映出你对事物的重视或排斥的程度,间接影响你处理事情时的取舍标准。相信透过以下的各项测验,能协助你再次检视自己,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据此做的选择必定会更合理,更适合你自己。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了「周哈里窗模式」,说明一个人的内在可以分成「自己了解,他人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不了解」、「自己不瞭解,而他人了解」及「自己与他人都不了解」四个部分。开放我左上角那一扇窗称为「开放我」,这个部份指的是我们自己知道而别人也知道的部份。例如:我们的长相、身高、体重及某些属于公开性质的数据,例如:性别、籍贯、特别的习惯…等。盲目我右上角那一扇窗称为「盲目我」,这个部份是指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份。例如:个人的口头禅或一些小动作或特定的做事方法,而这是自己平常不自觉的,除非别人告诉你。盲目我的大小与个人自我观察、自我省察的能力有关,通常内省特质比较强的人,则可能他的盲目我会比较小。隐藏我左下角那一扇窗称为「隐藏我」,这个部份指的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份。例如:许多童年往事、痛苦辛酸的经验、身体上的隐疾…等。未知我右下角那一扇窗称为「未知我」,这个部份是指自己不知道而别人也不知道的部份。例如:若未经某种因绿际会的经验,可能从来也不知道自己会演说、口才一级棒,若没有当过班级干部,不知道原来自己领导统御的能力还不错…等,通常是指一些尚待开发的能力或特性,当然也包含弗罗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层面,默默影响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周哈里窗的概念提出是希望人们能清楚掌握自己的四个部份,并且透过自我省察、自我坦诚、他人的回馈…等方式,使开放我能越来越大,而其它三部份越来越小。你了解自己吗?你了解自己吗?影响一个人做决定的自我因素不外乎「我能够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愿意做什么?」三个主要考虑因素。「能做什么」是「喜欢做什么」的后盾,我们常从能力与性向两方面来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能力是一个人从学习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性向是指潜在能力,是一个人如果经过训练或学习后,可能会有的知识与技能。衡量自己能做什么,避免眼高手低,考虑自己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喜欢做什么」是与个人的兴趣有关,一个人的喜爱会随着时空而有所改变,但影响生涯决定的通常不是「幻想式的喜欢」,像小孩子喜欢当影片中的英雄一般,也不是休闲活动的喜爱,就像李远哲博士和朱隶文博士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都爱打网球,但网球只能说是他们喜爱的休闲活动。兴趣是能够以此为志业、终生乐此不疲的,如同朱隶文博士到台湾访问时,只要是参观科学相关设备和机构,即使不是他所熟悉的研究领域,依然兴趣盎然,不断地请教发问,展现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这就是所谓的兴趣,它反映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一件活动或工作的经验。「愿意做什么」就是「你看重什么」。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反映,价值是一种有系统的内在标准,可以反映出你对事物的重视或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