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2017-2020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现就我省2017—2020年“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制定如下行动规划。一、背景和意义(一)基本情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精心谋划部署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在着力抓好自然村整治建设的同时,以镇村联动为抓手,以培育中心村为重点,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部分村庄完成整治,全省整治建设村组8.95万个,占全省村组的44%;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6万户,惠及340万农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修25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3.6万公里,4万多个自然村、800多万农民受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卫生改厕等工程,1996万农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5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公共服务不断延伸,在中心村推行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和乡村管理扁平化,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把事办成;生态环境逐步优化,把农村生活垃圾—2—治理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了乡村污水处理和造林绿化;乡风文明得到提升,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加速融合。当前,江西正处于“四化同步”加速推进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与全面建成小康的要求相比,全省农村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村庄规划水平不高。村镇布局规划不到位,村庄建设规划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地方注重单个村庄规划建设,忽视成片整体规划建设。二是村庄规划执行不力。村庄规划管理薄弱,建设混乱无序,随意乱搭乱建、乱占耕地、一户多宅、有新房没新村等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村庄建设标准较低。基础设施建滞后,公共服务配套不够,难以满足农民群众需要;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刚刚启动,一些地方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乡村产业特色不明显,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四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任务依然艰巨。根据《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60%左右,仍有19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综合扶贫移民搬迁、重点工程拆迁、撤村并居、村庄整体融入城镇化等导致村组减少的情况,未来四年需要集中整治建设的村组约8万个左右,任务艰巨。“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3—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实施“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农村文明新风,着力补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帮助农民建设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二)重大意义实施“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重要内容,是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具体行动。通过“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利于推进乡村新业态与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内在动力;有利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乡村文脉,拓展江西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有利于保护乡村山水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创造江西绿色发展的新亮点;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乡村管理,塑造文明乡风,构建和谐江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4—目标,突出村庄整治、环境美化、乡风文明、和谐平安四大重点,统筹规划,集成投入,制定标准,系统推进,缺什么补什么,建一片成一片,确保到2020年,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乡村更加和谐文明,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奠定坚实基础。(二)目标任务1.总体目标通过四年努力,实现全省新农村建设“扫一遍”,努力把广大农村建成“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整洁美丽是: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村庄道路、电力、广电、通讯网络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沟渠河塘、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绿化、亮化、美化恰当自然,村容村貌整齐干净、井然有序,田园村落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和谐宜居是:农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卫生教育、文体活动、环卫保洁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灾害风险有效防控,乡土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村规民约健全,长效管护有力,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重点任务整治建设村庄。每年确定2万个村组,四年完成8万个村组的整治建设任务,完善“七改三网”等农村基础设施。—5—整治建设过程中,每年选择一批人口规模较大、交通条件和空间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因地制宜配套“8+4”公共服务项目。已开展整治建设的村庄,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分期分批补齐建设内容。美化农村环境。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乱搭乱建整治和日常保洁管护,建立村庄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全面整治农业面源污染。优化村庄整体风貌,开展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农村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修缮水塘、沟渠等设施。倡导乡风文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关爱农村困难家庭和“三留守”人员。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违法赌博行为。创建和谐乡村。强化“党建+”理念,在中心村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健全党组织设置。全面推行村民理事会制度,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强化农村管理服务。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三)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建一片成一片。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连线成片推进的思路,以县为单位,修编完善县域镇村布局规划,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统筹安排村庄开展片区化建—6—设,建一片成一片,彰显整体效果。强化村庄整治管理,刚性执行规划,实现有新村有新貌。坚持贫困优先,同步整体推进。立足围绕2018年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优先安排贫困宜居村开展整治建设。连线成片同步整治自然村、培育中心村、提升特色村,确保每个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共奔小康一个不掉队。坚持党政主导,突出农民主体。按照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县级党委、政府承担主要职责,省市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督查,发动农民积极投资投劳,共建美好家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确保新农村规划建设到哪里,涉农项目和社会资源就跟进到哪里。坚持问题导向,缺什么补什么。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确定村庄整治建设重点,优先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又能落实的项目和问题。坚持生态优化,保留乡村风貌。按照“规模适度、村落连片、服务配套、乡风文明、三生融合、各显特色”思路,尊重村庄肌理、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自然社会特点,因势利导,综合推动山水田路林房建设。禁挖山、不填塘、慎砍树,展现乡村特色,留住田园乡愁。坚持建管同步,推进乡风文明。以县乡政府为管理责任主体,建立完善镇村联动管护制度。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公用—7—设施的运行管护以及农民建房等村务管理,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经费、有人员”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巩固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果。三、规划布局(一)村庄体系根据村庄在镇村体系规划中的功能地位,分为一般自然村和中心村两个层次。一般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配置基本的服务设施,保留乡村味道,发展特色经济。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是镇村体系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发展村庄,主要建设任务是较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升人口吸纳能力。根据农村地形地貌差异明显的特征,区分山区、丘陵和平原村庄,综合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乡风民俗、自然概貌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走差异化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二)规划布局为防止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新农村建设布点坚持“五个不搞”:不符合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的不搞,已规划移民搬迁的不搞,城镇规划区内的不搞,工业园规划区内的不搞,重大项目规划区内的不搞。村庄规划建设坚持整治提升为主、整村重建为辅。1.旧村规划布局。立足村庄经济社会基础、环境条件、—8—文化传统等实际,充分考虑农民群众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防止脱离实际、贪大图全、大拆大建。村庄布局要显山露水有美味,尽量延续村落传统布局,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山林植被、河湖水系,科学布局各类设施,保留乡村风貌,彰显乡村特色;村庄建设要突出特色有韵味,既尊重地方生活习俗,传承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记得住乡愁,又刚性执行规划,规范农民建房。2.新村选址规划。遵循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安全、适用、省地”的原则,避让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易发区和洪水易淹区,尽量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非耕地、未利用地等农业低效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新村规划以建设新型社区为目标,规模适度、相对集中,便于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村庄定位1.特色产业型。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基础较好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围绕主导产业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发挥资源环境优势,提高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产业村,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2.社区服务型。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出行便利、发展基础较好或规划新建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参照城镇社区建设标准,完善生产生活设施,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建设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社区服务事业,提供便捷有效的—9—服务。3.文化保护型。指具有独特建筑文化、名人文化、传统风俗、书画文艺,需要特殊保护开发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坚持保护开发并举,提升村庄文化品位,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掘文化遗存的教育和旅游功能,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4.乡村旅游型。指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丽、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充分利用山水林木、农园田野、生活风情、历史人文等资源,积极发展众筹农业、休闲观光、民宿度假、养生养老、康体健身等新业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四)建设模式根据村庄特点和存在问题,确定整治建设模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提高村庄宜居水平。1.一般自然村旧村整治。对经济基础薄弱、人口持续减少、后续发展乏力、人居环境较差的自然村,建设重点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大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改造提升。对区位交通、经济发展等条件较好的自然村,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有条件的要发展特色产业。环境整治。对城镇近郊、未来将纳入城区统一管理的自—10—然村,建设重点是严格控制农民建房,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其加速融入城镇。特色保护。对具有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自然村,建设重点是优化生态环境,挖掘人文历史,修缮文物古建,整治影响景观的建筑物,保持村庄的整体风貌格局。2.中心村旧村改造。要注重整体规划设计,科学拆除、改造和新建,合理延续空间格局,保持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改造扩建。对具有发展前景和空间的中心村,通过配套完善道路系统、建设风格、景观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并使之有机协调,快速并大量吸纳周边农户、移民搬迁人口并居。规划新建。依托工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商贸物流区等,在周边规划新建中心村,要科学规划用地布局、功能分区、设施配套、建筑风格等,高标准建设新村,突显乡风民情和现代气息。四、建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