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科发展概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大外科徐芬心外科的起源•现代外科学奠基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其后便进入飞速发展期。但心脏外科学的发展却直到近100年以后才逐步得到发展。在此之前,心血管外科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禁区。心脏外伤手术•1893年7月10日,Dr.DanielHaleWilliams,一名芝加哥的外科医生成功地为一位累及心包和心脏的胸外伤24岁病人进行了手术。该病人因刺伤于7月9日7:30P.M.入院,初始以为只是皮肤的刺伤,后来病人持续出血,并出现休克,Williams打开病人的胸壁发现右心室上有一个1/10英寸的伤口,但并无活动性出血,他没有缝合心脏上的伤口,仅仅缝合了心包和胸壁,幸运的是病人康复了。第一次触及心脏的外科手术•Dr.LudwigRehn,在1896年9月7日德国法兰克福的一名外科医生实施了第一例成功的心脏手术。一位22岁的男性被刺中心脏,警察发现他面色苍白地倒在地上,呼吸困难,脉搏不规则,衣服被血浸透。Dr.LudwigRehn写道“我决定进行开胸手术,从左侧第四肋间进胸,胸腔内发现大量血液,乳内动脉没有受损,心包内持续有血流出。我扩大了心包伤口,清除了陈旧的血液和血块,发现右心室上有一个1.5cm的伤口,以手指控制出血。我决定缝合这个伤口,我用丝线和缝合小肠的针,并在舒张期打结。当缝合第三针后,出血得到了控制。冲洗胸腔,碘仿纱布引流胸腔和心包腔。脉搏心率呼吸都得到了改善。……今天病人看起来很好,心脏跳动很规整,但我不允许他恢复体力劳动。这个手术无疑证明了心脏缝合和修补的可靠性……”心外科的重大突破-——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是将体内静脉血从上下腔静脉或者右心房引出体外,在人工心肺机内进行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后,再由血泵输回体内动脉进行血液循环的过程.如此血液不经过心和肺而进行气体交换和全身循环,为施行心脏内直视手术提供无血、清晰视野的手术条件。或为其它手术/治疗提供生命支持技术。体外循环示意图体外循环的设想Inthe1930s,Dr.JohnGibbonwasamongthefirstdoctorstobeginbuildingaheart-lungmachine.Hisfirstdeviceservedasamodelforlater,successfulcardiopulmonarybypassmachines.心外科的里程碑人工心肺机1953Gibbon-IBM•交叉循环1954Lillehei什么叫做交叉循环Dr.C.WaltonLilleheiworkingattheUniversityofMinnesota,developedanoveltechniqueofcardiopulmonarybypasscalledcrosscirculation,inwhichthecirculationofonepersonisusedtosupportthatofanotherduringanopen-heartoperation.Itwasusedsuccessfullyinsickchildren.Dr.JohnKirklinusedGibbon’sbasicdesigntobuildtheMayo-Gibbonheart-lungmachine.Picturedbelowisthescreenoxygenator,whichwasresponsibleforinfusingthebloodwithoxygenmuchlikealungdoes.Thismodelwasusedin1955duringthefirstopen-heartoperations.世界心外科的发展历程1930.Gibbon.Starttostudyheart-lungmachine1938.Gross.FirstsuccessfulPDAligation1953.Gibbon.ASDclosure1953.Lillehei.VSDclosure1954.LilleheiCrossCirculation1955.Kirklinfirstopen-heartoperations.我国心外科的发展历程1944吴英恺PDA结扎1954兰锡纯二尖瓣闭式分离1957梁其琛心内直视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切开手术1958苏鸿熙室缺修补1965蔡用之人工瓣膜置换1974郭加强冠脉搭桥吴英恺(1910.5.8-2003.11.13)辽宁新民人,医学家,中国胸心外科的开创人之一。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毕业于原辽宁医学院,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他首次成功切除食管癌,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他成功地施行了中国第一例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预防教研组,推广心脑血管病的调研防治。吴英恺在中国最先成功地进行食管癌手术;对食管癌的病理、发病因素、防治均有创见;开创了中国的胸外科事业;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胸科专科医院。在中国率先研究心血管病的流行学及人群防治。他培养了大批胸心外科和普通外科人才。他组建的三个医院和五个外科都具有时代特色,并在医疗、预防、科研、教学和国际医学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兰锡纯(1907-1995),普通外科和心脏血管外科专家,首次在中国施行脾肾静脉吻合术。改进了胆石症手术的方法,为发展中国的胆道外科奠定基础。又是中国心脏血管外科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国内施行了首例二尖瓣分离术。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培养出大批医学精英。苏鸿熙,(1915-),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是我国心血管外科学开拓者之一。1958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并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心肌保护概念的全面观点和系列防治方法,提出了人工心肺机的结构要求和体外循环前、中、后钾代谢规律及分段补钾方法。由于成绩突出,在全国医药卫生技术经验交流会上获得国务院奖状奖励。1962年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应用人造血管施行了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手术。最早阐明了心内直视手术并发颅内出血及血肿产生的机制并提出了预防措施。1984年《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辅助循环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199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蔡用之(1917~1989),广东大埔人。民国26年(1937年)入广州军医学校,民国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民国35年该校迁上海后改为国防医学院,蔡任副教官兼联勤第二总医院外科主治医师。上海解放前夕,蔡用之拒绝随迁台湾,民国38年5月,受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上海长海医院)从事外科临床与教学工作。1965年6月,蔡用之等首先在国内施行二尖瓣置换术成功,促进了我国瓣膜外科的发展。蔡用之生平1962年,蔡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二尖瓣狭窄心内直视手术,但对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修补手术也无济于事。这时蔡获悉美国于1960年成功地施行了人造球型心脏瓣膜置换术。蔡用之下决心要用中国的人造心脏瓣膜去挽救瓣膜病人的生命。学校与医院领导坚决支持他的设想,及时为他组配了研究组。1963年初,蔡用之带领研究组,在没任何实物可借鉴的情况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终于在1965年6月成功地把自行研制的人造球型瓣膜用于临床。迄今这个人造球瓣仍在病人心脏里有力地跳动着,创造了当今置换人造瓣膜生存时间的世界纪录。国际上最先研制人造心脏瓣膜的美国用了大约三年时间。蔡用之研究组从1963年起步,当年夏天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西方一些权威人士曾断言:中国要有自己的人造心脏瓣膜至少需20年,可是到1965年6月,仅仅两年半的时间,研究组已把自己研制的人造瓣膜成功地置入了患者的心脏。蔡用之研究组的《国产人造瓣膜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荣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研究组被勒令解散。1973年,他悄悄地在私下里进行研究。几经周折,到1974年底,才又重新成立了研究组。到1978年3月制成了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侧倾碟瓣,并于当年12月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这项成果获得了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他模范医务工作者称号。1978年12月,蔡用之被任命为长海医院副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他所领导的研究组扩大为胸心外科研究所。从1978年至1980年,蔡用之连续主持研制与临床应用了全弹性架猪异种主动脉瓣和牛心包异种生物瓣。1986年,垄断全世界瓣膜产量70~80%的美国医用碳素公司找上门来,委托蔡用之的研究组为该公司最新的、第三代人造心脏瓣膜--双叶瓣做动物实验。蔡用之带领助手只用半年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实验,美方认为蔡用之的研究所是该公司在全世界委托的四个实验单位中最好的一个。郭加强心血管外科专家。秦皇岛人。1923年11月18日出生于辽宁营口市。1974年成功完成我国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开创了我国冠心病的外科治疗。1993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十大名医称号。由他主编的《心脏外科技术图谱》和《心脏外科护理学》于1995年和2003年相继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