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列夫·托尔斯泰一1、托尔斯泰的自传三部曲都是什么?2、“托尔斯泰的“平民化”思想在哪部作品中体现的最明显?3、何谓“心灵辩证法”和“托尔斯泰主义”?4、他的三部大部头的作品指的是哪几部?代表作是哪部作品?主人公是谁?如何理解这一形象?能否为她的悲剧寻找到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想到这几年,我不能不感到可怕、厌恶和内心的痛苦。在打仗的时候我杀过人,为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战。我赌博、挥霍、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盗、形形色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种罪行我没有干过,为此我得到了夸奖,我的同辈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我是一个道德比较高尚的人。”------童年·少年·青年把约伯的痛苦和快要自杀的托尔斯泰的痛苦相比较是很有意思的。约伯喊叫是那种在生活中失去了一切,成为人们中最不幸者的受苦人的大喊叫。而托尔斯泰的呐喊则是那种处在幸福的环境中,拥有一切,但却不能忍受自己的特权地位的受苦人的呐喊。人们追求荣誉、钱财、显赫地位和家庭幸福,并把这一切看成是生活的幸福。托尔斯泰拥有这一切,却竭力放弃这一切,他希望平民化并且和劳动人民融为一体。在对于这个问题的痛苦中,他是个纯粹的俄罗斯人。1891年8月,我在雅斯纳雅波良纳看见列夫·尼古拉也维奇·托尔斯泰已经平民化了。这表现在他的服装上:自制的黑色短衫,没有什么样式的黑裤子,戴得相当破旧的白色便帽……整整六个小时,他不停息地用犁翻耕黑土,一忽儿走向高处,一忽沿着倾斜的坡地走到这里。撇开其他原因,我不能再继续生活在原有的奢侈环境中。我感到痛苦是这种疯狂的(比疯狂更痛苦的是,身旁就是农村的贫困)生活,我自己已不知道过这种生活如何活下去。贫穷的痛苦感觉——不是贫穷,而是人民的屈辱与闭塞。革命者的残忍与疯狂是可以谅解的……一为是饥肠辘辘,衣不遮体、累死累活的奴隶。我受不了了,想逃走。非常痛心,骄奢淫逸——老爷的王国;可怕的贫困——没有烟囱的小茅屋。我二十多年来一直憎恨我的产业,我不需要它,也不可能需要它。悲凉出走……丈夫这边为财富、为优越的享受感到羞耻,妻子那边请来头街,保护庄园的一草一木。附近的贫苦农民正是看中托尔斯泰伯爵善良仁慈,才有胆尽入庄园。他们哪是登堂入室公然掠夺,不过是砍点柴禾,捡点破烂而已,结果被夫人的街队逮了正着。街从来是好大喜功的,过度的工作热情更经常演义凶神恶煞的搜查,甚至拳脚交加。如此处罚农民,对一家之主、宽厚仁慈的男主人形成了极大的尴尬……不知何时,托尔斯泰内心已经藏着一股怒气冲天的暴躁力量,憎恨夫人对财富和奢侈生活的迷恋,点点滴滴都不可忍受。道德之痛远甚肌肉之痛。一、生平与创作《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童年》《少年》《青年》《琉森》(短篇)《哥萨克》(中篇)等。《战争与和平》(1863-1869)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托尔斯泰处女作《童年》时说:托尔斯泰具有洞察人类心灵隐秘进程的惊人能力,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他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不仅洞悉瞬间的内心世界流动的隐秘过程,而且意识到这种流动的意识是多层次的。表现:一是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并把这种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二是对人物深层心理做合理揭示。托尔斯泰主义指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在他的一系列的重要作品中都体现了他这种思想。如《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安娜·卡列尼娜》一、情节线索两段婚姻: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列文——吉提思想内容:首先,作家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社会危机,并以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作为出发点,苦苦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其次,作家描绘了在种种精神危机面前,人类寻求和谐、宁静的善良愿望。第三,作家写出了妇女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对其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充满忧虑,从而形成了“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折中态度和困惑。二、人物形象解析:1、安娜结合作品,为安娜的悲剧寻找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悲剧产生的原因:1、主观因素情与理的矛盾2、客观因素虚伪的上流社会和以卡列宁为首的官僚集团以及渥伦斯基的情感嬗变3、作者创作的双重态度安娜的经历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与理智的二重性矛盾,理性要求安娜走一条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生活之路,安于政治联盟划等号的婚姻,安于所谓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亦要求压抑自己,从而为社会规范所认同;情感则驱使安娜倾心于一种既充满罪恶,又不乏欢乐的生活,正是这种矛盾冲突,使安娜始终在顾虑、向往中徘徊,行为上的义无返顾与思想上的紧张焦虑相伴而生,从而使她失去宁静,更无坦然享受,由此体现了人类因理性延续而出现的困惑,并促使人类改造世界,完善自己,但却使领风气之先的人付出了生命代价。“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圣经·新约》2、卡列宁?一个虚伪、僵化、缺少生命活力的贵族官僚的形象。“到彼得堡,火车一停她就下来,第一个引起她注意的面孔就是她丈夫的面孔。啊哟,他的耳朵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呢?望着他冷淡的、威风凛凛的神采,特别是现在使她那么惊异的撑住他圆帽边缘的那双耳朵。一看见她,他就走上来迎接她,他的嘴唇挂上他那素常的、讥讽的微笑,他那双大大的、疲倦的眼睛瞪着她,当她遇上他那执拗的、疲惫的眼光的时候,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扼住了她的心,好象她期望看到的并不是这么一个人。特别使她惊异的就是他会见她的时候所体会到的那种对于自己不满的感觉,那种感觉她在和她丈夫的关系中是经常体会到的、习惯了的,那就是一种好像觉得自己虚伪的感觉,但是她从前好像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现在她才明白地、痛苦地意识到了”。-------《安娜》“噢,你看,你的丈夫还是像新婚第一年那样的温存,望你的眼睛都望穿了”,他用缓慢的、尖细的声音说,而且用他差不多老是用的那种声调对她说——那是一种任何认真地说他这种话的人的声调。“谢廖沙很好吗?”她问。“这就是我的热情所得到的全部报酬吗?”他说,“他很好呢”。-------《安娜》“安娜看到他向亭子走来,看见他时而屈尊地回答着谄媚的鞠躬,时而和他的同辈们交换着亲切的漫不经心的问候,时而殷勤地等待着权贵的一盼,并脱下他那到耳边的大檐帽”。-------周杨译《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她知道他的这一套,而且在她看来很讨厌的,‘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就是他灵魂里所有的东西,’安娜想,‘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敲门砖罢了。’”-------周杨译《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如何理解卡列宁这一形象?从表面上看,卡列宁是一位自我约束极强的人,对于宗教道德极为虔诚,是沙皇制度下“最优秀的人”;有着自私、怯懦、残忍的灵魂;虚伪到已经进入无意识状态;在卡列宁身上也体现了作家“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的理想。《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1)生动地展开了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和动态发展过程的描写,把安娜内心的爱和恨、信任与猜疑、绝望与期待、自尊与妥协等复杂思想感情描写得惟妙惟肖——即心灵辩证法。(2)肖像描写富有独创性。肖像描写不仅展示了人物一般性格特征,而且展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对安娜的肖像描写,对卡列宁的肖像描写,都有展示性格的作用。(3)结构完整统一,拱形衔接天衣无缝,两条平行的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安娜的家庭和列文的家庭平行发展,连接圆滑,列文的情节线可以说是安娜情节线的继续和延伸。《复活》(1889-1899)人物解析:1、聂赫留朵夫“忏悔贵族”的典型2、玛丝洛娃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复活》的主题:《复活》通过各种人物形象,暴露了沙皇俄国国家机器的反人民本质和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俄国反动统治。作家深刻地指出了造成农民贫困的根源,提出了俄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复活》艺术成就:首先,它以单线的情节线索,通过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上诉的过程,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俄国社会。其次,小说在描绘艺术画面和人物形象时,大量使用了对比手法。第三,用“心灵辩证法”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表现他的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和斗争。第四,重视细节的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和生活环境的描绘。思考与问题1、何谓“心灵辩证法”和“托尔斯泰主义”?2、安娜的悲剧产生的原因?3、《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