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秦汉文学•秦代文学关键词:•吕氏春秋•李斯•汉代文学关键词:•汉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史传文学绪论•一.秦汉对待文化的不同态度•公元前221年,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秦。秦朝实行了严酷的文化专制,导致了文学的枯萎。•秦统一六国之前,吕不韦招集门客所著的《吕氏春秋》,思想和文化都有融百家于一炉的特点。•(200多则寓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西汉王朝建立后,在多方面继承了秦的制度,“挟书之禁”到汉惠帝时才取消。刘邦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文景之时对历史文化才逐渐采取了相对宽容态度,并开始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搜集、整理、研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统治思想,并在政治制度上把读经和士人求官谋禄的出路密切结合,使读书人全都成为儒生,从而有效地结束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历史。•在汉代,以辞赋的创作为中心,文学的价值确实开始受到重视。还出现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体。•据班固《两都赋序》说,成帝时整理从武帝以来各种人士奏献给朝廷并且还保存着的辞赋,总数有一千余篇。•文采录士•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专门机构的设立•天子诸侯招纳文学侍从之臣成风二.汉代文学概况三、汉文学分期•第一阶段:自高祖至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1、政论散文。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晁错。2、韵文。主要有继承楚骚余绪的骚体赋和楚声短歌。如贾谊《吊屈原赋》;刘邦《鸿鹄歌》。3、新体赋(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鸿鹄歌——西汉·刘邦•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矰缴:猎取飞鸟的射具。刘邦采用暗喻手法,表明自己对换立太子一事的无能为力•第二阶段: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1、散体大赋兴盛。主要作品有王褒《洞箫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2、《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体例。3、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被称为“乐府双壁”。•第三阶段: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1、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主要作品有: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大赋,班固《两都赋》。2、班固的《汉书》在此期间问世,成为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品。•第四阶段: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1、文人五言诗兴盛。《古诗十九首》代表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2、大赋走向衰微,抒情小赋增多。代表作品: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弥衡《鹦鹉赋》。3、小说式文体也在孕育。《吴越春秋》、《越绝书》完成。四、汉代文学的特点(基本态势)•(一)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1、《史记》——气势宏大的盛世巨著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汉赋——帝国山川的伟大赞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中描写楚国云梦山的雄奇阔大和天子在上林苑游猎的盛大场面。•(二)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士人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用良御御骏马比喻圣主得贤臣。“故圣主必得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东汉清议盛行,士人批评时政,产生了许多愤世嫉俗、锋芒毕露的作品,如赵壹《刺世疾邪赋》“宁极寒于尧舜之荒岁,不保暖于当今之丰年。”•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表现出士人对命运的高度关注。•(三)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汉初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贾谊《过秦论》、司马相如《哀二世赋》、司马迁《史记》,都贯穿着对历史的批评。•从武帝开始,文学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如《子虚赋》、《上林赋》。•从东汉开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如王符《潜夫论》、王充《论衡》。•(四)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1、汉代文学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如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作品中主要描写天子在神境仙界的娱乐享受。2、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想精神日益增强。《史记》和《汉书》的比较(五)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互动。•1、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文人对其进行模仿,出现了文人五言诗;民间五言诗又在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日益走向成熟。•2、汉代史传文学也留下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融汇的痕迹。第一章秦及汉代散文•一、李斯《谏逐客书》•秦朝丞相,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李斯其人:从布衣到丞相又到死囚•仓鼠哲学•行刑时的感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人世无常•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谏逐客书》•1、提出观点:逐客为过•2、秦之强全赖客人之功•3、重物轻人非跨海制内之术•4、逐客实为寇兵赉盗之举•5、逐客实为损民益仇•全文论述充分,说理严密,行文酣畅淋漓,上承纵横家,下启贾谊、晁错,影响深远。二、贾谊和汉初散文•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年最为发达。此时的政论散文,能关注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内容上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上颇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息,议论风发,畅所欲言,抑扬开闔,雄辩恣肆,善用比喻和排偶句,极富文采。1.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有才名;•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后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23岁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仅33岁。•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文中批驳了“天下已安已治”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总论秦得天下的形势,以及迅速灭亡的主因,得出秦亡于“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的结论;中篇,分析秦在统一后没有正确的政策,以及二世未能改正错误,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下篇,指陈子婴不才、君臣离德、士民不附,得出“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的结论。《过秦论》2.晁错——刚直激进的改革派晁错(前200?~前154),河南禹州人。汉初的一位学者,也是个积极的政治改革家。曾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提出“削藩”的建议,引起“七国之乱”。后被腰斩处死。其文章多为奏疏,长于议论,切中时弊,颇有改革精神。他的文风朴实浑厚,逻辑性强,但缺少文采。代表作品《论贵粟疏》。《论贵粟疏》《论贵粟疏》是晁错继贾谊《论积贮疏》稍后写下的名作。这一奏疏大约上于汉文帝十一年(前169)。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经济薄弱、粮食不足现象,分析了务农贵粟的重要意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賈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於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论贵粟疏》节选而商賈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执,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