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戎.南有越等.2.秦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月氏和羌.南有越等.3.两汉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匈奴、乌桓、鲜卑越族西域各族夫余西南夷二、匈奴的兴衰(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①北拒匈奴,收河套、建县城、迁民居住②大规模修筑长城(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匈奴骑兵铜像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卫青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霍去病3.昭君出塞(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2)昭君出塞对昭君出塞历来评价颇多,评价各异,如有惋惜之情的: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青家”墓碑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4.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大败北匈奴和平使者三、张骞通西域玉门关1.汉初的西域“西域”一名,是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时间-目的-路线-结果-0第一次出使西域前138~前126年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结果:未达出使的目的,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沟通汉和西域关系奠定了基础。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凿空”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西域与内地是怎样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3.“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是中西交通的新纪元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职能:管理西域,保护通商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的发展.性质:是西汉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3.西域都护的设立4、班超经营西域投笔从戎时间:目的:路线:结果:公元73年(东汉明帝)为了恢复东汉和西域的交往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1.西南地区:西南夷.设郡县2.华南、华东地区;东越(温州一带)南越(两广地区)(百越)四.两汉对南方地区的管理:两汉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哪些方式?行政管理带有一定的屈辱性。友好性和亲。如昭君出塞。汉武帝时与匈奴的三次大战东汉大败北匈奴等西域都护的建立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张骞出使西域和亲战争友好往来一、与朝鲜的关系1、人员往来(或使节):2、文化交流:3、贸易往来:三韩“秦韩”朝鲜的檀弓、果下马——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朝鲜古墓出土的青铜镜例:有人称秦汉时期的辰韩为“秦韩”,这主要是因为辰韩()A,多为秦朝移民后裔B,同秦朝交往频繁C,“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D,曾接受秦朝的管理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1、日本的社会状况: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2、两汉与日本的关系:1、人员往来(或使节):2、贸易往来:3、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汉武帝、光武帝、汉安帝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中国的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技术汉倭奴国王金印记录着汉朝与日本的交往在日本发现的中国古代铜镜这是金质的“汉委奴国王”印,1784年在日本发现,现被日本列为国宝,收藏在日本福冈美术馆,并在发现地点立有碑纪念。这枚金印正面呈正方形,边长2.35厘米,上刻“汉委奴国王”字样,是隶书。印钮为蛇形,印重约108.7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和西亚南亚以及欧洲是通过哪两条道路交往的?各自经过哪些地区?三、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条件陆上丝绸之路路线意义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意义汉代国力强盛、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例:西汉与西亚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是()A,击败匈奴保障了交通通道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C,设置西域都护加强管辖D,甘英对西亚的情况了解陆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南端和斯里兰卡岛)广东沿海中南半岛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例:汉武帝时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A,波斯湾B,非洲东岸C,东南亚D,印度半岛南端条件汉代国力强盛、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意义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沿海—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意义见书本第40页见书本第41页西方东方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友谊之道例:最能反映“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现象的内涵的是()A,丝织业发达,质量精,品种多B,沟通了中西外交的联系,东亚文化圈不断扩展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西南的管辖D,进一步使各国认识到中国的强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例:两汉时期,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中国输出的主要是()A、应用性技术B、农作物良种C、手工业产品D、书画艺术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和大秦何时有直接交往?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安息以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大获其利。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1)大秦,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国的阻隔。2)人员往来(或使节):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3)贸易往来:大秦间接地从海上同中国展开丝绸贸易。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的是()A、身毒商人B、条支商人C、安息商人D、西域商人例:东汉桓帝时,大秦王派使臣来华,大秦指的是()A、罗马帝国B、波斯帝国C、大食帝国D、孔雀帝国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一)表现:1、政治:2、经济:3、文化:与朝鲜、日本的使节外来;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朝;铁器生产工具输往朝鲜;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中国先进科技文化传播到欧亚等地;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二)原因:1)国力强盛,文化繁荣;2)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策;3)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交通)——丝绸之路;古代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国家的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想来)2)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欢迎来)3)海陆路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能来)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三)方式:使节交往;经济贸易往来;文化技术交流;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四)特点: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例:关于丝绸之路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先后西传B,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C,佛教由此传入中国D,中国与西亚、中亚、东南亚及欧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例:秦汉时期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包括()①大秦国王派使臣到中国,与中国建立联系②丝绸等技术传播中亚和欧洲地区③甘英出使大秦④中国已经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直接贸易往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重点问题分析: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解析】(1)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统一②经济发达③文化繁荣④统治者采取有效政策(2)主要史实:①汉与匈奴的关系②汉与西域的关系③汉与西南夷、百越的关系(3)特点:①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②加强了对边疆的开发③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优化设计难点一(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关于西域都护【解析】(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置的最高军政首脑。(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3)作用:①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西域都护的设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大秦(罗马)的通商关系得到保护与发展,中国的冶铸、水利技术传入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为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例2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解析】本题的正确选项“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在教材中有较明确的表述,只要基础知识掌握准确,能够再认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就能作出正确判断。答:C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政策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优化设计第11.12题(1)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原因: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国力薄弱。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2)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力量打败匈奴。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3)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原因:匈奴内乱,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影响: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表现(1)秦朝北击匈奴,筑长城,治理河套;南征越族,设三郡。(2)西汉对匈奴由和到战,安定了北方边郡;设西域都护;在西南地区设郡。(3)东汉继续对匈奴用兵,维护了边疆安定;派班超经营西域。秦汉时期,内地的先进文化是怎样向边疆地区扩展的?(1)秦派蒙恬率军夺回河套地区,在那里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2)派史禄开凿灵渠,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越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3)西汉政府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内地和西域的联系,内地的丝织品、铁器及铸铁和凿井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5)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建西域都护,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6)汉武帝时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设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其他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农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颂扬,反之要给予否定和鞭挞。⑵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