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Behavior连国华第二章知觉与行为一、感觉1、含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3、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2)感觉阀限:指能引起感受的持续一定世界的刺激量。–3)感觉的适应:–4)感觉的相互作用:指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同一感觉、不同感觉二、知觉1、含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产生的对刺激物整体属性达到反映。2、分类:3、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4、影响知觉的因素:1)客观因素:具有较强特性的对象、反复出现的对象、运动变化的对象、新奇独特的对象。2)主观因素:兴趣、需要与动机、个性、情绪、经验5、错觉:1)含义:是对外部事物不正确的知觉2)常见的错觉现象–视错觉–时间错觉–其他错觉三、社会知觉:1、含义:对人的知觉。主要包括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等。2、对人的知觉:他人表情、他人性格、角色、社会知觉误区图:图:社会知觉误区包括:第一印象、光环作用、逻辑错误、心理定势、刻板印象、期望效应、习惯定向、假定相似性偏见3、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表现为接纳、拒绝、喜欢、讨厌等各种亲疏远近的状态。4、自我知觉:包括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等。四、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从最后目标来看,归因理论也是一种行为改造理论。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lder)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L.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Andrews)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第二,社会推论问题。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197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进行分析时常作四种归因:一是个人努力程度大小,二是个人能力大小,三是任务(事业)难度大小,四是机遇状况的好坏。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1.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因为他认为努力起不了作用。2.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3.假如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他事故等,一般不会影响人的积极性,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4.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可能降低行为者的自信心、成就动机、努力程度和持续性。总之,如果把工作和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任务难等内外原因中的稳定因素,就会降低人们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心,难以产生坚定的持续努力行为;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马虎大意等不稳定性的偶然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受教训,改正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第五章人的个性与行为第一节个性心理特征所谓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当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时,就使各种特点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这种在个体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处理的特点,叫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一、个性的特点:1、含义: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2、个性含义的特点:独特性、综合性、稳定性二、个性的形成:1、由遗传或先天决定的;2、由环境或后天决定的;3、两种因素的结合。具有复杂性。4、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A、儿童时期B、学生时期C、走向社会三、环境对个性的影响:特点阶段年龄危机成功(解决危机)失败(没有解决危机)1、婴儿早期0–1信赖与不信赖基本的信任(希望)恐惧(不信任)2、婴儿晚期1–3自律对羞愧与怀疑自主(发展控制意志)自我怀疑、困惑3、儿童早期4–5创新与罪恶先后指向不同目的(创造性)矛盾感(自责)4、儿童晚期6–11勤奋与自卑能力无能(自卑)5、青春期12–20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自我认识不确定感(对自我的模糊)6、成年早期20-24亲密对孤独爱(合群等)泛爱或孤僻7、成年中期25-65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关心他人、自我成长失望、自私、自利8、成年晚期65岁以上自我整合对失望完善失望、停滞第二节人的气质一、含义Temperament是指个人典型的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等动力方面的特点。心理过程的强度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心理过程的指向性指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二、气质的特征:–1、感受性;–2、耐受性;–3、反映的灵敏性;–4、可塑性;–5、情绪的兴奋性;–6、外向性和内向性。三、气质的类型1、中国古代医学家按照人的好动或喜静的程度把人分为五种类型;2、西方:希波克拉底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提出“体液说”。盖仑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学说,并把气质进行分类。后来学者们大都沿用希波克拉底—盖仑的观念。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典型气质类型与心理指标气质类型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倾向性速度不随意反应胆汁质低较高不灵活小高外向快强多血质低较高灵活大高外向快强粘液质低高不灵活稳定低内向慢弱抑郁质低低不灵活稳定体验深刻内向慢弱3、苏联的巴甫洛夫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等三个基本特性,把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不可抑制型、活泼型、安静型和弱型。四、气质对性格和能力的影响1、气质对性格的影响:影响性格特征的表现方式;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速度2、气质对能力的影响:有利于或阻碍某些能力的发展。五、气质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2、气质不能决定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3、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4、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行动。气质测试–气质测试第三节人的性格一、性格的一般含义:character是个体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性格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特征;2)对学习、工作、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态度特征;3)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认知特征,主要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个体差异。3、性格的情感特征: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稳定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4、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长期工作和紧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三、性格的类型: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英国的培因(A.Bain,1855,1859)和法国李波特(Ribot,1906)按智力、情绪、意志何者占优势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瑞士的荣格(C.G.Jung,1913)性格类型论中最为著名的观点3、从社会生活方式上划分,性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权力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德国的斯普兰格(Spranger,1928)提出的。4、从个体独立性划分,分为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外倾型特点内倾型特点1、老是注意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追求刺激,敢于冒险;2、无忧无虑,随和,乐观,爱开玩笑,易怒也易平息,不假思索的行动;3、有与别人谈话的需要,好为人师,容易冲动;4、喜欢变化,有许多朋友;5、善于交际,不喜欢独自学习。1、倾向于事先计划,三思而后行,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很少有攻击行为;2、性情孤僻,内省,生活有规律;3、对书的爱好甚于对人的交往,除亲密朋友外,对人总是冷漠,保持一定的距离;4、很重视道德标准,但有些悲观;5、安静,不善交际四、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因素:高级神经活动、性别、外表特征、发育早晚2、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自然结构状况)、学习环境(教师的教育态度、思想教育、校风、班风、体育锻炼和劳动)、同伴群体、重大生活事件、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3、主观心理因素:4、性格的动态特征:整体性、多面性、可塑性性格测试–性格测试1–性格测试2第四节人的能力一、能力概述:1、含义:ability是人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实际能力,即个人已经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国外心理学家称为成就(achievement),是个人先天遗传基础加上学习的结果;二是潜在能力,即个人将来可能发展并表现的能力,又称为“性向”(aptitude)。能力不包括一般所说的体能或社会能力。2、能力的种类:1)、从特殊性维度上考虑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就是智力(intelligence),它是人成功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成功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写作能力、体育能力等。2)、从创造性维度上考虑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从认知对象的维度上考虑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3、智力:我国传统上把智力分为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智力是能力中的一般能力。关于智力的结构,有以下几种理论:(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1927)运用因素分析法,把智力析分为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两种。(2)、瑟斯顿的群因素结构理论,又叫基本心能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Thurstone1938)运用自己创设的多因素斜交分析法得出认的智力可能是由7种基本心理能力组成,它们是计算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词的流畅性、记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知觉速度。但是实验的结果与他的设想相反,这些能力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瑟斯顿的群因素结构理论是与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结构理论相反的理论。这两种理论对智力结构的认识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他们把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绝对的对立起来,没有从人的实际活动中认识一般智力与特殊智力的辨证关系。(3)、维隆的等级层次理论。伯特(Burt1940)最早认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在此基础上,维隆(Vernon1971)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它认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其次是言语——教育能力和实际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第三层是小因素群;最后是特殊因素。(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1959)运用因素分析法发现了至少40种智力因素,他把智力活动分为三个维度:内容、结果和操作过程。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结果)的过程。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为心理理论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思路。(5)、PASS模型达斯(Das1994)纳格利里(Naglieri)以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PASS模型。它是指个体智力活动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认知功能系统组成,即注意——唤醒系统、编码系统和计划系统,分别与大脑的三个功能区相对应。PASS理论是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新智力理论之一。另外还有卡特尔(Cattell1965)和霍恩(Hor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