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一、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TheScienceofMan)。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M.Hundt)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是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二、人类学的含义•狭义: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三、人类学的学科范畴1、四分法(1)体质人类学(physicalanthropology)(2)考古学(archaeology)(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4)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anthropology)2、二分法: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2)文化人类学,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第二节文化人类学学科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2.文化与文明(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2)文明只反映人类创造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的成果。(3)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只有当它构成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文明。易言之,只有当文化使人类脱离生物体本能和野蛮行动而产生理智的行为并建立起先进的物质或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现。文化不仅是文明产生的基础,而且是通向文明的手段,文明是文化的显现。二、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差点,藉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科学。文化人类学的名称始创于1901年,美国的文化人类学相当于欧洲大陆的民族学(Ethnology)和民族志(Ethnography),而在英国一般称为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人类行为式样及其基本制度根基,或者说侧重于研究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的全部内容,以及导致这种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生活背景、思维背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四、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方法:(1)历时态研究(diachronicstudy,主要是对单一区域或课题作纵向的研究)(2)共时态研究(synchronicstudy,主要是对不同区域或课题作横向的研究)2、经验方法:(1)田野调查(fieldwork)(2)背景分析法(contextualanalysis)(3)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approach)(4)主位和客位研究(emicapproach&eticapproach)五、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1、文化整体观(holism)•2、文化相对观(culturalrelativism)•3、文化普同观(universalism)•4、文化适应观(adaptation)•5、文化整合观(integration)本章思考题•1.简述人类学的学科范畴。•2.什么是文化?文化与文明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根据个人的理解,谈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4.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早期进化论学派(SocialEvolutionist)一、早期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2.摩尔根(1818-1881)《古代社会》(1877)、《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65)3.斯宾塞(1820-1903)《社会学原理》(1876-1896)、《伦理学原理》(1879-1893)、《社会静力学》(1850)1.泰勒(EdwardBurnettTylor,1832-1917)《原始文化》(1871)、《人类早期历史研究》(1865)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原则n1.强调人类心理本质的一致性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单一性。n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直接单线性的,即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推进。n3.人类文化是分阶段逐步前进的。n4.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一般都有其心理学的根据,并可根据个人的心理本质推导文化现象发展的规律。三、社会进化的基本阶段1.摩尔根的划分(1)蒙昧时期低级: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中级:食用鱼类并使用火高级:发明了弓箭(2)野蛮时期低级:制陶技术的产生中级:东-动物饲养,西-灌溉、建筑高级: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3)文明时期文字的使用2.萨瑟兰(AlexanderSutherland)的划分①蒙昧时期的野蛮人(savages)②野蛮时期的半开化人(barbarians)③文明时期的文明人(civilizedman)④文化发达时期的文化人(culturedman)四、社会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和比较法: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2.残存法:运用“遗物”(survivals)的观念,从考古遗物可以看出各民族发展有不同阶段。五、社会进化论学派评述n1.社会进化论的许多学术观点被后来的学术研究证明是错误的。如有关物质环境是文化的性质与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的“并行说”、文化单线渐进论等。n2.社会进化论尽管看到了文化传播现象,但是却很少注重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文化演进的影响。n3.在研究方法上,社会进化论将处于不同文化进化阶段上的文化现象拿来进行比较,本身是不具可比性的。第二节传播学派(Diffusionist)一、德国传播学派(German-AustrianSchool)1.代表人物(1)格雷布雷尔(1877-1934)《大洋洲的文化圈及文化层》(1905)《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1909)(2)施密特(1868-1954)《神的观念的起源》(1912)《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2.基本观点(1)不同民族文化相似性可以用文化接触而产生的传播来解释,否则,就是起源于同一源头。(2)寻觅传播痕迹的方法:分析文化之间的类似点,分析的两个标准: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文化圈理论(culturecircle):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无论在何地,都属于某一文化圈,起源于某一中心,人类的每一种文化最初都起源于某一个文化中心,从该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LeoFrobenius首先提出此概念)(3)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二、英国传播学派(BritishSchool)1.代表人物:(1)利维斯(1864-1922)《美拉尼西亚社会史》(1914)、《亲属制度与社会组织》(1914)、《社会组织》(1924)(2)史密斯(GraftonElliotSmith,1871-1937)《早期文化的变迁》(1915)、《古埃及人》(1911)(3)佩里(WilliamJamesPerry,1887-1949)《太阳之子》(1923)、《印度尼西亚的巨石文化》(1918)2.主要观点(1)强调历史的复原;(2)强调“借用”(borrowing);(3)“泛埃及论”。三、美国传播学派(AmericanSchool)1.代表人物:(1)威斯勒(ClarkDavidWissler,1870-1947)《北美平原印第安人》(1912)、《美洲印第安人》(1917)(2)克罗伯(AlfredLouisKroeber,1876-1960)《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宗教》(1907)、《文化人类学》(1948)、《文化:概念与定义的辨析》(1952)2.主要观点(1)创造“文化区”(culturearea)的概念,意思是指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人们分布的区域,以此概念,他在美洲划分出了不同的文化区;(2)指出文化区与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路线。四、对传播学派的评价肯定评价:强调传播的作用,修正了早期进化论的某些缺陷。否定评价:1.过分强调传播的作用,而忽视了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立创造性的一面。2.该派自诩为“文化历史学派”,但事实上,英、德传播学派在应用传播论来解释某一问题时往往忽视了历史的限制;3.理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往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是凭空推想,对于很多重要问题无法解释。第三节历史学派(HistoricalSchool)一、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1.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及现代生活》(1928)2.罗维(RobertHarryLowie,1883-1957)《原始社会》(1921)、《原始宗教》(1924)、《文化人类学入门》(1934)3.高登威塞(AlexanderGoldenweiser,1880-1940)《早期文明》(1921)二、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n1.博厄斯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有关的理论应该是从这种具体的历史中演绎出来,而不能先提出一个空泛的理论设想。由此,他认为人类学家首要的任务仅在于尽可能地收集民族志的材料,而不是主观地形成理论。n2.重视田野工作,强调原始社会的复杂性,认为研究者只有使用该社会固有的词汇,注意极小的细节,并且从时间的或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才能予以理解。n3.文化的三种基本观念:文化独立论、文化区域论和文化相对主义。三、对历史学派的评价n博厄斯是“美国人类学之父”,他的观点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延续了三四十年之久。n在资料的收集上有很大的功绩。n但是,过分强调各个民族历史的个性而忽视了历史的共性,而且只注意到客观收集资料,轻视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造成其文化人类学只是繁琐的记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丧失了规律性,同时也就丧失了现实意义。第四节功能主义学派(Functionalist)一、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1.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1884-194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野蛮社会中的性冲动与性压抑》(1927)、《关于文化的一种科学理论》(1944)、《魔术、科学与宗教》(1948)2.布朗(AlfredRadcliffe-Brown,1881-1955)《安达曼岛人》(1922)、《澳洲诸部落的社会组织》(1931)、《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社会人类学的方法》(1958)二、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n1.社会中每一个文化要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该社会的某种欲求。n2.一个社会文化制度不仅与其承担的特定功能相吻合,而且彼此相互适应。n3.尽管人类基本欲求相同,但满足这些欲求的方式不同,因此社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三、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n1.文化的功能并非在于满足不同的欲求,而是为了维护已有的社会结构。n2.社会是个有机体,其存在依赖于各部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n3.社会结构受一定规范的制约,这种规范也制约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n4.不同社会间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各个社会用不同方式发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