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一)哲学、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1)哲学的本义:追求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西方传统哲学:哲学是探寻世界的最一般原理。即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的观点。人人都有世界观,但有自发和自觉的区别。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哲学世界观会成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根本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同世界观是统一的。(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是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是对具体对象得出确定结论。A、区别:(从研究对象看)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整体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科学实证性(经验性)精确性可检验性哲学思辩性(超验性)模糊性难检验性B、共同性C、联系哲学以科学为基础,是对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都研究规律,都以概念、范畴、规律、逻辑体系来反映现实;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总之:哲学和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者第一性即何为世界本原--党派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唯物主义历史形态不可知论可知论唯心主义基本形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与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物质——对世界本质的认识1、世界有无统一性(1)一元论: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二元论:将世界分为两个独立本原的学说.(3)多元论:认为世界由许多本原构成的学说。2、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1)唯心主义(统一于精神)柏拉图:理念是事物的本原朱熹:理一元论(理:万物存在的根据)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王阳明:心一元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认为人的主观精神(主观上的感觉、感知、意识等)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列宁(2)唯物主义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根据对物质的不同认识深度和广度,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历史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形态是世界的本原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从实物的特性(不可分性、广延性)或结构层次(原子)来定义物质的本原,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属性,即把科学和哲学概念等同。辩证唯物主义正是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深刻论述了世界万物的物质本原是客观实在性,揭示了物质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哲学抽象。c.辩证唯物主义(1)什么是物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强调内容坚持意义划清界限A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二元论B物质的可知性反映论可知论先验论不可知论C哲学的物质和科学的物质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物质观辨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的物质观(2)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物质范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D、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彻底唯物论唯心史观唯心主义:高度肯定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但否定了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旧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但抹杀了主体的能动性。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列宁反对对两大基本派别的简单化理解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有其理论的所见与所限。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三)物质的存在形态(1)运动的含义总之:运动就是变化(运动是标志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的属性B、运动离不开物质。即凡动皆有物。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2)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的客观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A、物质离不开运动。设想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平衡和稳定状态。它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形:一事物相对它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即相对位置不变;指事物性质没有发生根本质变(处于量变状态)(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静止: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绝对性指它的无条件性、永恒性、不变性,即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的方式,是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的相对性指它的有条件性、暂时性、可变性,即静止的暂时平衡和稳定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割裂物质运动的两重性,会导致形而上学或诡辩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B、否认运动——会导致绝对主义等。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导致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等空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三维性特点,即通常讲的事物的长、宽、高。(1)时间、空间的客观性A、时间、空间的含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的特点,即不可逆性。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及其运动和时间、空间是密不可分的:——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B、时间、空间的客观性时、空间可随物质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相对论)(2)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A.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就是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即时空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变的。B.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的暂时性、有条件性、可变性。时、空间可随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而改变(非欧几何)——反对唯心主义的时空观(时空是人的心理创造)——反对形而上学的时空观(绝对时空)是从具体物质运动而言的,具体物质运动在时间上总是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即总是有限的。(3)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A.时间、空间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含义a.无限性指从整个物质世界运动而言的。既然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限的,时间、空间当然也是无限的。b.有限性时空的无限性就是不可穷尽性,即无始无终、无边无际。b.两者互相联系:无限由有限构成,通过有限而存在;有限包涵着无限,体现着无限。B、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关系表现:a.两者互相区别:表现在它们各自的含义不同。--否认时空的无限性,导致宗教神秘主义(四)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意识——起源和本质上依赖物质(一)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的起源--依赖于客观物世界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物质形态和其反映特性都经历了三个由低到高的环节:无机物的反应特性(物理、化学)人的意识列宁: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心理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的发展。劳动产生了语言(思维有了物质外壳);劳动和语言一起使猿脑变成了人脑(思维有了物质器官);我们也可以说:意识是语言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劳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离不开人脑,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之所以能产生意识,在于人脑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级、最复杂、最精致的物质系统。(2)意识的本质--依赖于物质即:意识的生理基础和内容都是客观的物质。任何意识形式都有客观内容,都能找到其物质原型。B.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主观映象)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它还得有原材料,就是客观物质内容。感觉:意识低级形式,直接反映物质世界。思维:意识高级形式,间接反映物质世界。神话、迷信、梦幻:虚幻、歪曲反映物质世界。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总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控制作用。1、意识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2、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错误的意识和反动腐朽思想,定会导致人们的错误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行动,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的含义: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早期表述:“数”、“逻各斯”、“道”等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根本特点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可以认识、揭示和运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规律的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必然性等——反对唯心主义规律论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只有充分发挥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1)二者是辨证的统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性前提基础2、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的统一:(2)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取决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B、社会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3)二者辨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科学态度和工作热情统一起来。(4)反对两种片面性:(1)否认主观能动性的“等”、“靠”、“要”等;(2)不顾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主体选择性,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历史趋向,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辨证统一: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统一于物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意识能动作用(反作用于物质)意识起源主动创造性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意识本质是自然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劳动(语言)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高度自控性改造世界作用(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大共性就是物质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统一于物质。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依赖于物质人类社会是特殊的客观存在哲学证明:(2)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世界万物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外在自然人化自然:人改造、加工或创造的物质世界。三、世界统一于物质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