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的定义: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或东西。通货:流通中的现实货币(纸币、硬币)财富: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股票、国库券等)收入:某一时间单位的货币额2.货币材料的必要条件:1、价值稳定性2、普遍接受性3、可分割性4、易于辨认与携带5、供给富有弹性3.流动性(货币性):一种资产在不损失价值的前提下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变现能力)。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常用流动性来代替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发行量过多,居民储蓄增加。4.货币职能a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大小的工具流通手段(同时发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或媒介。b派生职能:价值储藏(可以是任何资产):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保存收藏。支付手段(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货币不是流通的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环节。商业信用是支付手段的前提。大宗交易,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工资,佣金,房租等。5.货币支付体系的演变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称量货币、铸币:金属硬币称为辅币)——纸币(兑现纸币:代用货币(银行券)、不兑现纸币: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类型)——支票货币:活期存款——电子货币:“卡基”货币是目前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支票货币的优点:避免丢失和损坏;运送便利,减少运输成本;实收实支,免找零钱;收款人收讫后可在一定范围内流通。不兑换纸币、辅币、和支票货币统称为信用货币6.货币层次按资产的流动性划分第一层次:狭义货币(现实购买力)M1=C(流通中的货币)+D(活期存款)反映了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流动性最强M0称为流通中现金第二层次:广义货币(现实购买力+潜在购买力)M2=M1+S(银行储蓄存款)+T(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称为准货币,M2和M1的差额是准货币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为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流动性偏弱第三层次:M3=M2+Dn(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等)不能接受活期存款,流动性更差些第四层次:M4=M3+L(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信用工具)短期信用工具: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承兑票据等7.货币制度构成要素(货币本位制度):1)规定货币材料2)规定货币单位3)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本位货币(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纸币制度下,由国家垄断发行;金属货币流通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小面额货币,不足值的铸币)只能由国家来铸造,实行限制铸造。当流通中全部都是信用货币时,主币和辅币已不存在足值和不足值的区别4)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现金准备、保证准备(信用担保:政府债券、财政短期票据等)无限法偿: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无论支付额多大,出售者和债权人都不得拒绝接受。8.货币制度演变:金属货币制度(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制度:1)银本位制(白银作为本位币)2)金银复本位制(同时以黄金、白银为币材):a平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完全由金银的市场价格决定,货币制度极不稳定)b双本位制(金银按法定比价流通)缺陷: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根本原因: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排他性,独占性矛盾。c跛行本位制(金币可以只有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3)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币材):金币本位制(最典型)、金块本位制(富人本位制,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或银行券为本位币二、信用与信用工具1.信用的含义(本质):是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构成要素:a债权人(贷、提供者)与债务人(借、接受者)b时间间隔c信用工具(信用关系的证明和载体)2.信用的产生:前提条件是私有制(私有财产的出现);直接原因是经济主体调剂资金余缺的需要。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即“金融就是拿别人的钱来玩”或“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创造财富”3.信用形式1)商业信用: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以延期付款或预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赊销商品、委托代销、分期付款、预付定金、预付贷款、补偿交易等),是现代信用的基础特点:a主体是厂商(商业信用是直接信用)b客体是商品资本c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优点:方便和及时局限性:a受商品资本规模的限制(商业信用的规模局限于商品资本额,最大的赊销额度是将其企业整体赊销出去)b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它只能向需要该商品的厂商提供或者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不能倒过来向生产该产品的厂商提供)c存在着分散化的弊端(商业信用是分散在企业中自发产生的,国家经济调节机制对商业信用的控制力薄弱,难以有效控制商业信用膨胀所带来的危机)2)银行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特点:a是一种间接信用(主体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b客体是货币资本c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优点:a克服了商业信用在规模上的局限性b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c克服了商业信用的不易宏观调控3)国家信用:以国家(政府)为债务人,从社会上筹措资金以满足财政需要,债权人是国内外的银行、企业和居民。目的:弥补财政赤字(发行货币、向银行透支、举借外债、举借内债)和满足国家投资资金的需要典型形式:发行(短期)国库券和中长期公债券区别在:发行目的(弥补临时财政收支不一致/弥补财政长期赤字、刺激经济增长)、还本付息来源(国库收入/所投资项目建设收益)、期限(一年内/一年以上的中长期)4)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的信用主要形式:a分期付款b消费贷款c信用卡5)股份信用6)租赁信用:出租者将租赁物的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并在租期内收取租金、到期收回出租物的一种信用形式按租赁目的划分:金融租赁(出租人按承租人要求购买货物再出租给承租人,承租结束时有留购、续租、退租三种选择权);经营租赁(设备的使用出租)4.信用工具基本特征:偿还性、流动性(与偿还期成反比关系,期短流动大)、收益性、风险性1)常用的信用工具:票据(短期信用工具)、股票和债券(都是中长期)a票据:前三种为真实票据,以真实交易为基础,最后一种为空票据,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短期)汇票(委托证券,必须承兑。当事人有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本票(出票人即是付款人,当事人有出票人和收款人)支票(当事人有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付款人为银行,见票即付)融通票据(资信好的企业或金融公司等机构以融资为目的而开出的无担保的短期票据,出票人是资金需求者,真正的债务人;承兑人和银行是真正的债权人)b股票:股份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股东身份并据以获得股息的一种所有权凭证。(长期)普通股票:股利随企业利润变动特点:股利不稳定性;公司剩余财产分配权(债权人、有限股东后);有发言和表决权、优先认股权优先股票:筹集追加资本而发行的证券,优于普通股分红和领取固定股利,收益不收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特点:股息固定;优先的盈余分配权及剩余资产分配权;一般没有表决和发言权;不享有优先认股权c债券:债务人发行的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反映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债权债务关系。按主体分为:政府债券(中央:国库券、公债券;地方:一般责任债券、收益债券。地方利率通常高于国债)、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按利息支付方式不同分:息票债券(指定期支付定额利息,到期偿还本金,适合期限较长的债券)、贴现债券(不规定利率,按贴现率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零息债券(以贴现方式发行,不支付利息,以面值的折扣价买入,到期时按面值一次性兑付的债券,此债券可以避免利息所得税)三、金融机构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管理型)为主体,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型)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业务型金融机构:存款性机构:商业银行、储蓄机构、信用社合约性储蓄机构:保险公司、养老或退休基金投资性中介机构:投资银行、金融公司、投资基金分类:1)按融资方式:直接金融机构(提供中介服务,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以及证券交易所)间接金融机构(既是债权人、也是债务人,如商业银行)2)按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存款性金融机构(储蓄机构、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从资产负债表看,中央银行业是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养老基金、投资银行、共同基金…)3)按业务(主要划分标准):银行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保险、证券、租赁、财务公司、投资、养老基金等)4)按是否承担政策性业务:政策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非政策性(以营利为目的,如商业银行)2.银行业的发展(起源于货币兑换业):威尼斯银行(具有近代意义)—英格兰银行(现代银行业诞生、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确定)—中国通商银行(中国传统金融业迈向现代的标志)3.金融机构的功能:具有一种或者多种金融服务功能1)存款功能:市场上筹资获得货币资金,将其变成金融资产,形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2)经纪和交易功能: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自身交易金融资产。3)承销功能: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出售给市场参与者。4)咨询和信托功能: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投资组合。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事前,柠檬问题);道德风险(事后)。四、利息与利率1.利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特定时间内使用借贷资本所付的代价。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主要变现在导致“收益的资本化”利息的本质具体表现1)货币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2)利息是借用货币资本使用权付出的代价3)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2.利率:借贷期间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本金的比率。利率的种类基准利率:中心利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不随供求关系变动/随市场利率变动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政府规定的法定利率/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市场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状况的指示器,官定利率对市场利率起导向作用。影响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1)平均利润率(基本因素)2)借贷资本的供求(供不应求,利率上升;供大于求,利率下降)3)物价水平(同向变动物价上涨利率上涨,物价下跌利率下跌)4)经济周期(危机:急剧上升,最高;萧条:迅速下降,最低;复苏:平稳;繁荣:上升)5)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基准利率,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借贷成本增加,市场利率上升)6)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7)国际利率水平(国内利率大于国际利率,资本涌入,国内资金供大于求,利率下降)3.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利率理论:利率取决于储蓄和投资,与收入无关,不受任何货币因素的影响(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是一种货币现象,与实际因素无关。流动性陷阱: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只有可能上升而不会继续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会变得无限大的现象。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利率不会下降,货币政策失效。可贷资金理论:利率是实质经济因素和货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IS-LM模型的利率决定理论(希克斯和汉森):考虑了收入因素,收入与利率存在着相互决定的作用,不同的利率(收入)水平下对应着不同的收入(利率)水平五、金融市场及其构成1.直接融资:资金需求者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资金供给者来筹集资金的方式。(融资凭证主要有股票、债券、商业票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