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商业模式贺亮华国民研究院分析师电视剧制作发行行业的产业链如下图所示,以电视剧作品为核心,盈利环节主要集中在对电视台和新媒体的电视剧播放版权销售、发行收入两个方面。一、采购模式电视剧作品准备过程中主要采购项目包含:剧本创作服务、演职人员劳务、摄制耗材、化妆用品、服装、道具、专用设施、设备和场景的经营租赁等。剧本版权购买方面,电视剧公司会与多位业内知名编剧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剧本的采购主要以直接购买编剧原创的剧本版权为主,并直接投入拍摄。演职人员劳务方面,主要包括导演、演员、摄影等专业人员,电视剧公司或者剧组聘请演职人员,签订短期合作协议,并按照分期支付劳务报酬。电视剧中主要演员的选择权由电视剧公司、编剧和导演等剧组关键人员进行协商后敲定。其他演职人员根据剧组实际需求和个人合作特点进行针对性聘请。摄制耗材、道具、服装、化妆用品等的采购,由剧组列出需求清单,在预算范围内经制片人批准后由采购人员负责采购。超出预算范围则需经电视剧公司审核、确认,调整预算后实施;专用设施设备的采购,经过综合比价后,选择购买或租赁的方式取得。场景由剧组就某段时间拍摄所需进行租用或搭建,租用一般按天计算场地费。金额较大或重要物品的采购,均需签订采购合同,履行审批流程。二、生产模式两种电视剧生产模式。1、联合拍摄,公司作为执行制片方,对于投资规模较大、风险较高的剧目,为了减少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公司会与电视台或者其他影视公司联合投资拍摄,通过投资协议来约定各方收益的分配,并从根源上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公司担任执行制片方时,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和执行。2、联合拍摄,公司担任非执行制片方时,不参与具体的管理和生产工作,仅将部分资金投入到担任执行制片的一方,按照投资协议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担任非执行制片方时,公司会对合作方的品牌、实力等进行充分评估,并派专人全程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公司投拍的电视剧,以剧组为单位进行生产。剧组由拍摄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专业人员组成,如制片人、制片主任、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等,剧组实行制片人制度,制片人负责整个剧组的运作。三、销售模式销售电视剧作品主要包括预售和发行销售两个阶段。电视剧作品的销售主要是通过转让电视剧播映许可权来形成收入。大部分电视剧作品均以自主发行方式为主。但是随着电视剧作品年产量的提升,为了合理优化资源,开始尝试将电视剧预售和宣传环节外包给经验丰富的第三方公关公司。电视剧预售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在拍摄过程中公司资金压力,确保电视剧未来顺利发行,因此在电视剧作品拍摄过程中就已经对目标电视台等展开针对性推广,引入电视台投资;电视剧发行销售属于传统电视剧作品销售模式,在电视剧作品后期制作完毕,取得发行许可证后,进入正式发行销售阶段,综合电视剧的质量、主创人员知名度、制作成本等因素,由发行人员向电视台和视频网站进行样片推介。四、联合拍摄的合作模式目前,联合拍摄的合作模式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第一种,既作为电视剧作品的执行制片方又是发行方和账务主体,按照投资比例对电视剧作品的版权以及收益进行划分;第二种作为非执行制片方,即投资方,按照联合拍摄合同的约定获取电视剧作品的后期收益分成;第三种作为发行方和非执行制片方,与另外一方进行合作,另一方担任执行制片人和辅助发行方,联合发行方均为账务主体,双方协商确定各自享有的发行范围和区域,以各自实现的发行确认收入,并计入与收入比例匹配的成本额度,确保双方最终因联合拍摄该电视剧的净收益与投资实现匹配。五、电视剧行业概况、市场规模及基本风险特征1、电视剧行业上游情况及其影响电视剧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剧本创作服务、演职人员劳务、摄制耗材、道具、服装等相关用品的采购,以及专用设施、设备和场景的租赁等。电视剧作品作为社会大众闲暇之余用来满足精神诉求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其种类以及覆盖范围逐步多样化。电视剧拍摄基于剧本,剧本的原始创作者为编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日益繁荣,编剧创作团队不断壮大。剧本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视剧作品的口碑。电视剧行业的繁荣也促使电视剧制作及发行机构用于购买电视剧剧本的资金不断增加,刺激了剧本创作的发展。电视剧制作公司对于剧本选择更为慎重。优秀的演职人员作为电视剧作品的中流砥柱,一直是电视剧行业的稀缺资源。成功的电视剧作品离不开优秀的制片人、导演、摄影和演员的参与,知名演职人员的参与也会增加电视剧作品本身的市场影响力。电视剧制作和发行公司为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通过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积累了业内外知名编剧、导演、制片人和演员资源。电视剧作品拍摄过程中需要的主要摄制耗材包括道具、服装、化妆用品、专用设施和场景等。2、电视剧行业下游情况及其影响电视台一直作为电视剧作品最主要的播出渠道和载体,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电视剧制作及发行公司最主要的收入都是源自对电视台的播放版权销售。广告商的投资是电视台收入的主要来源,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在电视台播放后,可以提高收视率,有利于广告商投资;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在收视率高的电视台中播出,也会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电视剧作品与电视台之间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无线移动网络的普及,新兴媒体渐渐成为观众观看电视剧作品的最佳选择,客观上促进了电视剧行业的发展。近年来移动电视、网络点播等新媒体迅猛发展,IPTV运营商不断加大力度,随着4G网络的兴起和普及,手机也作为观看电视剧作品的重要媒介。电视剧制作和发行公司将电视剧作品的音像版权销售给音像出版公司,后者制作音像制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音像市场作为传统媒介逐渐没落。另一方面,盗版对音像市场冲击依旧巨大,音像出版行业普遍景气指数较低。六、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电视剧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最初由电视台内部团队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制作生产。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2009年出台的“制播分离”政策,刺激了民营电视剧市场的兴起。2008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电视剧行业市场规模稳步攀升,复合增长率达到18.61%。电视剧市场在2012年达到17703集和506部的历史峰值。然而,国家政策引导下的电视剧市场在出现迅猛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不足,产能过剩和精品短缺成为电视剧行业内的诟病。伴随着2014年“一剧两星”政策的出台,电视剧制造发行机构开始慎重考虑电视剧投资业务,此举导致2014年电视剧行业产量同比下滑10.9%。电视剧行业产量比较完备的产业链,但是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在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各个利益链条间的分工不够细致和明确,这些问题都间接或直接的为我国电视剧行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电视剧行业必须将注重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基础,并大力发展上游和下游行业,扩大利益相关者覆盖范围,细化产业链内部分工,向集群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七、行业竞争情况我国的电视剧行业过去一直属于国家管制行业,近些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监管环境的日趋宽松,大量民营电视剧企业正逐步发展壮大为国内电视剧行业的重要力量,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电视剧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推动着整个电视剧行业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体来看,电视剧行业的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表现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相关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但是行业内部企业实力相差较大,实力雄厚的制作公司具备了年产数百集的制作规模,然而中小型企业则平均年产量2-3部,并且由于其作品质量较低,只能在非黄金时段播出,造成了销路较差,进而对持续盈利能力造成了较大影响。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度持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有133家,2015年度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有8563家。大量的资本和企业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在促进电视剧行业充分竞争的同时,也导致电视剧投拍量和供应量迅速增加,电视剧市场整体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另外,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传统电视台渠道的电视剧采购价格增速趋缓,同时行业理性回归带动网络视频渠道的采购价格也大幅下滑。八、行业进入壁垒政策壁垒。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设立电视剧制作经营机构或从事电视剧制作经营活动的,应向广电总局或所在地广电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广电总局广电总局或所在地省级广电局审批后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申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电视剧制作机构的注册资金不少于300万元。除具备制作机构资质外,电视剧制作机构须先获得制作许可证备案。创意策划能力壁垒。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直接影响电视剧作品的质量和收视前景,进而影响其盈利能力。制作机构开发剧本的主要方式包括:根据名著改编;购买小说或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版权并进行改编;向知名编剧购买已成型的剧本或预购其正在创作中的剧本;根据初步创意或大纲,组织编剧进行剧本创作。资金壁垒。随着近年来制作机构对优质剧本及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等创作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电视剧制作成本不断提高,一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总资金投入通常能达到数千万元。对于资金实力不强、融资渠道欠缺,又没有跟投机会的企业而言,电视剧行业资金壁垒十分明显。演职人员储备壁垒。制作人是电视剧项目运作的核心,负责调动投资方、编剧、导演、演员、幕后、销售等各方面资源。优秀的电视剧制作机构通常拥有自己的制作人团队,或通过建立工作室、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与外部的优秀制作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许多优秀的电视剧制作人凭借自身的制作能力,就能吸引投资,成立电视剧制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