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四、人脑(自学)(一)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结构:胞体树突轴突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根据功能分: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分类根据继后神经元的影响:按N元突起数目:①单极N②双极N③多极N(二)神经元的静息跨膜电位与动作电位•神经元的基本特征: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沿轴突传送。•静息膜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主要是K+的跨膜扩散。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和促使K+外流浓度差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OutsideProteinsintheneuroncarrynegativechargesInside•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膜的极化(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膜的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膜的复极化(repolarization):发生去极化的细胞膜的电位差恢复到正常静息时膜内所处的负值。•膜的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大的方向变化。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电流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接触的部位。突触小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三)突触的信号传递涡虫的神经节蚱蜢的索状神经水螅的神经网蚯蚓链状神经索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一)神经系统的演变神经网→神经节→神经索→脑(二)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脑的进化各种不同进化阶梯上的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大脑表面皱褶程度:脑在进化中形成沟回,扩大了表面积。低等哺乳动物(如鼠、兔等)大脑表面平滑,而人的大脑表面有许多皱褶,形成脑沟和脑回。2、大脑皮层的感觉区、运动区和联合区三者所占比例的大小:低等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绝大部分是感觉区和运动区,随着动物的进化,联合区的比例逐渐增大。人脑皮层的联合区占95%。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与它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所组成,在人体各器官、系统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三)人的神经系统1、脊髓•位于脊椎管中,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总长约45cm。包括灰质和白质。•灰质:横切面呈“H”形,全长呈柱状,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构成,为暗灰色。轴突构成固有束。按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侧角。•白质:灰质的外围,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组成,因有髓神经纤维所含髓磷脂较多,呈现白色。脊髓•2、脑位置:颅腔髓质皮质大脑内部结构:•灰质:皮质神经核•白质(髓质)网状结构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3、脑神经混合性神经,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4、脊神经颈丛臂丛腰丛骶丛脊神经的纤维成分感觉神经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关节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腺体运动神经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腺体1、反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机体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应激性)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一)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弧•Basicfunctionalunitofnervoussystemandsimplestportioncapableofreceivingstimulusandproducingresponse•Components–Sensoryreceptor–Sensoryneuron–Interneurons–Motorneuron–Effectororgan3、反射的类型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过程神经中枢反射弧神经活动类型由具体刺激由抽象刺激反射特征后天性大脑皮层以下(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固定易变低级神经活动高级神经活动人和动物共有人类特有先天性a.狗吃到食物,就分泌唾液b.只响铃,不给食物,狗不分泌唾液c.响铃的同时结合给食物,狗分泌唾液d.多次结合后,只响铃狗也分泌唾液(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元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只需要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运动神经元,没有其他中间神经元的参与。如:敲击股四头肌引起膝跳反射。多突触脊髓反射:涉及2个以上神经元所组成的反射弧。如屈反射。膝跳反射弧多突触脊髓反射2、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整躯体不同部分的肌紧张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作用。小脑受损后表现随意运动的震颤,丧失精密动作的能力。(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内脏器官的生理活动,比如心跳、呼吸、血压、胃肠蠕动、体温调节等一般不受意识和意志的控制,因此它们的反射被称为自主反射(autonomicreflex)•剧烈运动——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看到美女——脸红、血压升高•遇到困难——焦急流汗以上现象说明这些活动并非完全“自主”,也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因此称这类神经系统为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nervoussystem)•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都是由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构成,即传出纤维在外周要经过一个神经节,更换一次神经元,然后节后神经元支配效应器。•不同点:a.节前神经元位置不同:交感神经系统的位于胸腰部脊髓;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及骶部脊髓内。b.交感神经节在脊柱两侧联合成为两条交感神经链;副交感神经节不构成神经链,而是分散在所支配器官的附近,因此节后纤维很短。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双重神经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既有交感神经支配又有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于同一器官的机能影响表现为拮抗性质,这对于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交感神经整体活动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副交感神经的整体活动效应是对机体起保护作用。•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也是突触连接,由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完成兴奋的传递。•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3、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的控制区主要在边缘皮层,边缘系统位于大脑皮层内侧面。刺激边缘皮层不同部位可以引起复杂的内脏功能反应。•边缘系统的活动和情绪变化关系极为密切。•下丘脑是控制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对血压、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