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所有者权益学习目标10.1所有者权益概述10.2实收资本10.3资本公积10.4留存收益学习目标本章阐述所有者权益的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企业组织形式与所有者权益构成之间的关系,投入资本和资本公积的异同。熟练掌握不同组织形式下投入资本的不同点,资本公积的内容,盈余公积的组成及作用等。重点掌握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的核算方法。10.1所有者权益概述10.1.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和特征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第一,所有者权益实质上是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占用权、处置权以及收益分配权。第二,所有者权益又是一种剩余权益。第三,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长期性资本来源。第四,所有者权益一方面表明所有者是企业资产增值的当然受益者,另一方面,所有者还要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10.1.2所有者权益的分类1.投入资本投入资本是指所有者在企业注册资本的范围内实际投入的资本。2.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非收益转化而形成的资本,主要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接受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以及其他资本公积等。3.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是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由收益转化而形成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10.2实收资本10.2.1有限责任公司的实收资本有限责任公司的投入资本在“实收资本”科目核算,其特点为:1.按照公司章程所规定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缴纳期限出资。2.所有者投入资本应区别情况处理。3.转让出资应经其他投资者同意。在有限责任公司,“实收资本”科目应按股东设置明细账,反映各股东实缴注册资本的数额。股东所投入的资本,从其形态上看,可以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10.2.2.股份有限公司的投入资本(股本)股份公司投入资本核算的特点主要有:1.企业根据不同的设立方式,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2.设置“股本”科目进行核算。企业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与股本总额往往不一致,有溢价发行、折价发行和面值发行。我国不允许企业折价发行股票。在采用溢价发行股票的情况下,企业应将相当于股票面值的部分计入“股本”科目,大于股票面值的部分,应在“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置“资本公积”二级科目进行核算。1)按面值发行股票2)溢价发行股票10.3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或其他人(或单位)投入,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者资产。资本公积从形成来源看,它是由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额中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或者其他人(或单位)投入的不形成实收资本的资产的转化形式,它不是由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转化而来的,从本质上讲应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因此,它与留存收益有本质区别,留存收益是企业实现净利润的转化形式。在核算资本公积时,应当与收益项目区别开来。10.3.1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1.资本溢价资本溢价是指股东的出资额大于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差额。企业收到新加入投资者的出资额时,应根据其实际出资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根据其在注册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根据两者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2.股本溢价在采用溢价发行股票的情况下,企业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相当于股票面值的部分记入“股本”科目,超出股票面值的溢价收入(含发行股票冻结期间所产生的利息收入,下同)记入“资本公积”科目。10.3.2接受捐赠资产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可以分为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两部分。企业接受现金捐赠,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科目。企业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将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价值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差额暂记在“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中,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属于企业尚未实现的价值,在资产处置之前,不得用于转增资本。10.3.3股权投资准备股权投资准备是指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接受资产捐赠等原因增加资本公积,企业按其持股比例确认的资本公积。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增加时,企业应按确认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股权投资准备也属于企业尚未实现的价值,在投资处置之前,不得用于转增资本。10.3.4外币资本折算差额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的外币资产,按收到出资额当日的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借记有关的资产科目,按合同约定汇率或按收到出资额当日的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按收到出资额定当日的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与按合同约定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科目。10.3.5其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是除上述各项资本公积以外形成的资本公积,以及由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和股权投资准备等转入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主要用于转增资本。企业按规定的程序增资时,应按转增资本的数额,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10.4留存收益10.4.1盈余公积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盈余公积根据其用途不同分为公益金和一般盈余公积两类。公益金专门用于企业职工福利设施的支出。现行制度规定,公司制企业按照税后利润的5%至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一般盈余公积分为两种:一是法定盈余公积。公司制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当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二是任意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主要是公司制企业按照股东大会的决议提取。10.4.2未分配利润的核算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也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相对于所有者权益的其他部分来讲,企业对于未分配利润的使用分配有较大的自主权。从数量上来讲,未分配利润是期初未分配利润,加上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减去提取的各种盈余公积和分出利润的余额。未分配利润有两层含义:一是留待以后年度处理的利润;二是未指定特定用途的利润。期末,“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就是未分配利润的数额。如出现借方余额,则表示未弥补亏损的数额。第11章收入、费用和利润学习目标11.1收入11.2费用11.3利润11.4利润的分配学习目标本章阐述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收入的概念、分类,并进一步掌握各种收入的确认方法;掌握期间费用的构成;掌握利润的构成、分配程序及核算和所得税的各种核算方法。11.1收入11.1.1收入的概念及其分类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即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收入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照收入的性质,可以分为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和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等而取得的收入等。按照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分类,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11.1.2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1.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企业销售商品时,如同时符合以下4个条件,即确认收入。1)企业已将产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产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2.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及其账务处理1)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即入账金额的确定,应依据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无合同或协议的,应根据购销双方都同意或都能接受的价格。2)销售商品的账务处理在进行销售商品的账务处理时,首先要考虑销售商品收入是否符合确认条件。符合所规定的4项条件的,企业应及时确认收入,并结转相关销售成本;否则,不能确认收入。不符合确认条件但商品已经发出的情况下,应将发出商品通过“发出商品”科目来核算。3.特殊销售商品业务1)代销商品代销商品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1)视同买断。(2)收取手续费。2)分期收款销售3)售后回购4)以旧换新销售5)现金折扣6)销售折让7)销售退回8)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销售9)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11.1.3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企业提供劳务的收入,应分别下列情况确认和计量:1.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确认的金额为合同或协议总金额。2.如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且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对该项交易的结果作出可靠估计的,应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如不能可靠地估计所提供劳务的交易结果,则不能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这时企业应遵循谨慎性原则进行处理,对已发生的成本和可能收回的金额进行尽可能合理地估计,只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而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收益。11.1.4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与计量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主要有:(1)因他人使用本企业现金而取得的利息收入。这主要是指金融企业存、贷款形成的利息收入及同业之间发生往来形成的利息收入等。(2)因他人使用本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专利权、专营权、软件、版权)等而形成的使用费收入。如果合同、协议规定使用费一次支付,且不提供后期服务的,应视同该项资产的销售一次确认收入;如提供后续服务的,应在合同、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分期确认收入。如合同规定分期支付使用费的,应按合同规定的收款时间和金额或合同规定的收费方法计算的金额分期确认收入。11.2费用11.2.1费用的确认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与本期营业收入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在确认费用时,对于确认为期间费用的费用,必须进一步划分为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对于确认为生产费用的费用,必须根据该费用发生的实际情况分别不同的费用性质将其确认为不同产品生产所负担的费用;对于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费用,必须按收益原则,采用一定方法和程序将其分配计入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本节所指的费用主要指期间费用。11.2.2期间费用1.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2.营业费用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3.财务费用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减汇兑收益)、金融机构手续费等。11.3利润11.3.1利润的概念和构成1.营业利润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2.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3.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11.3.2营业外收支1.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罚款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等。2.营业外支出,是指不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应从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支出。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损失、非常损失、罚款支出、债务重组损失、捐赠支出、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的再建工程减值准备等。11.3.3所得税1.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是指企业在交纳所得税之前实现的利润,即为目前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按所得税法规定的项目计算确定的收益,是计算交纳所得税的依据。由于企业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口径、计算时间可能不一致,因而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2.应纳所得税额与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是指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和现行所得税率计算的应交纳的所得税额。其计算公式如下: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