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学习鉴赏《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习鉴赏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诗词注释全文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作者介绍•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创作背景•一、时代背景•唐朝时候的凉州,隶属于陇右道,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距离黄河还是很远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西汉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朝时候,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唐代的玉门关,位于唐朝的瓜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瓜州县境内双塔堡一带。距离唐朝时期的凉州都还是很远的。•唐朝诗人创作的《凉州词》,其中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其实是整个古凉州地区,也就是唐朝的陇右道东部地区,包括当时的沙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瓜州(治所在今甘肃省瓜州县)、肃州(治所在今甘肃省酒泉市)、甘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鄯州(治所在今青海省乐都县)、兰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等共计18个州。古代凉州---边塞前线战略重地战事频繁《凉州词》古代军旅作品的代表之一古代西域,偏远荒凉战争频繁,牺牲无数描述边塞军人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诗词注释•黄河远上白云间,注释: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赏析:这句话描绘了西北边塞广漠壮阔的风光: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不愧为千古奇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最早记录王之涣《凉州词》的《国秀集》里,第1、2句:“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集异记》则为“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哪种版本更好?•如何确定意境优劣?•1、诗歌尚虚。注重开阔的意境,不会绝对写实。•2、句法气势上,还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好。和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的壮美意境,一样大气磅礴的气势。诗词注释•一片孤城万仞山。注释:1、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1尺≈33.33厘米)译文:玉门关巍然屹立在万仞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赏析: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更加显得戌边的边塞孤城地势险要、处境可危。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该如何理解?•自然山川地理的壮美;唐朝的陇右道东部地区,也就是古凉州地区,是一个关系到唐朝生死攸关利益的重要战略地区•1、拱卫唐朝都城长安所在的关内道;•2、北御突厥和回纥,西抗吐蕃;•3、扼守丝绸之路上至关重要的河西走廊,连接西域地区的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辖区;•4、唐朝放牧战马的重要地区。唐朝重兵把守的陇右道东部地区依然处于军事上极为不利的局面•1、陇右道东部,特别是河西诸州,是有战略上的缺点的。河西诸州东西绵延数千里,南北最狭窄处却短促到只有一百多里,又夹处南北两大强邻之间,万一中间被截断,不仅陇右道东部不能首尾兼顾,就是安西北庭四镇,也将和中原难以联系。•2、唐朝陇右道东部地区,也就是古凉州地区,分布着很多象黄河这样的大大小小的、由西向东流向的河流。这些河流流经的狭长的河谷地带,水草肥美,是吐蕃、突厥和回纥等游牧民族向唐朝侵略的极佳通道。唐朝虽然在这些地区部署了很多军事要塞,但是依然很难有效阻挡游牧民族大军的突然性袭击。一片孤城万仞山•对于如此狭长的军事防区来说,形成一个没有漏洞,互相呼应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即使到今天都不太容易做到,更不要说是唐朝了。阅读这个时期的史料,我们经常看到战争突然爆发后,唐朝边境的某个军事要塞孤军困守,迫切盼望援兵赶快到来的相似情境不断重复上演。因此,整个陇右道东部地区经常承受着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百姓很难做到安居乐业。当时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防区有个非常重要的边防重任,就是“防秋”。因为秋天,游牧民族的战马膘肥体壮,而农耕民族种植的庄稼正好成熟,是劫掠的好季节。•3、唐朝的陇右道东部地区地处非季风区,属于降水稀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指的“春风”,首先可以理解为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然后才是朝廷关怀体恤的“春风”。特别是河西走廊中的很多地方都是戈壁沙漠。土地贫瘠,无法支撑长期战争所需军粮储备。绿洲之间距离遥远,无法及时相救。•这句该如何理解?•自然山川地理的壮美;•军事重镇孤立无援的不利局面。一片孤城万仞山•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诗词注释•羌笛何须怨杨柳,注释:1、羌笛: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2、何须:何必。3、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译文: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曲子,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赏析:折柳赠别的风俗在唐时最盛,所以说“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也会触动离恨。将士们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思乡情是强烈的。•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陇右道东部地区的国防压力一直是很沉重的。这直接导致了唐朝前期府兵制向长期戍边的募兵制的转变。由此,我们才能理解王之涣在《凉州词》中为什么要劝慰戍边将士“羌笛何须怨杨柳”。因为总得有人做出牺牲,戍守边疆,守卫自己的家园吧。怨了又能怎么样呢,不还是得忍耐下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鼓足勇气拼命抵御强敌的入侵吗?诗词注释•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1、度:吹到过。2、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3、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译文:原来是春风吹不到这遥远的玉门关啊!赏析:末句描写边塞苦寒,饱含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戌边将士们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表现出诗人广阔的心胸。•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王翰《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战死沙场诙谐地诗化成“醉卧”,将残酷的战争演绎成一种浪漫的英雄传奇,这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这样豪迈奔放的英雄主义精神,恐怕才是盛唐边塞诗的真正“诗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