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防控与职业防护手术室----郑晓燕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临床工作中的院感防控要求医护人员手卫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医疗废物的管理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临床工作中的院感防控要求临床工作中院感管理要求应用最新、最科学的隔离预防和方法,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暴发流行;切断医院感染链,终止空气、飞沫、接触三个主要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与患者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和媒介物中传播。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在病区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床位数单排≤3床;双排≤6床。消毒隔离制度(硬性要求)1、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2、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3、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殊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严格执行“双消毒”(朊毒体气性坏疽)。4、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干热、环氧乙烷气体,消毒首选煮沸(特别是餐具)、流通蒸汽,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6、正确规范使用化学消毒剂,按要求进行化学与生物学监测;灭菌器材(如压力蒸汽灭菌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等)应按要求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确保灭菌合格率达100%。7、治疗室、检查室、换药室以及高危科室等应按要求进行空气消毒,空气洁净度符合要求消毒隔离制度8、使用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记录,每周清洁灯管一次,每半年监测一次辐照强度,不得低于70uw/cm2;每批次新进的紫外线灯管应进行辐照强度监测,低于90uw/cm2不得入库。9.物体表面、地面应保持清洁,湿式清扫;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应进行消毒处理;拖把应分区使用(卫生员),标记明显,分开清洗,悬挂晾干。10、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11、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规范洗手,示意图上墙,符合要求,洗手设施覆盖率大于90%。12、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按要求着装,认真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13、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比如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14、规范处置医疗废弃物,严禁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装,针头、刀片等利器使用后应放入专门的利器盒内,统一处置病房消毒隔离1、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2、患者被服每周更换1次,(传染病病人用过的单独处理)被污染时(血液、尿液)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被服和衣物3、地面湿式清扫,保持清洁。病人餐具必须经蒸汽或煮沸消毒。便盆、便壶用后必须经500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卫生员应知道消毒方法。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做好登记,用过的床单、衣服等用品按标准预防进行消毒隔离。4、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布局合理,保持清洁、整齐,不得有个人用品。清洁区、污染区分区划分明确。有流动水洗手,有干手设施。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5、治疗室、换药室内有消毒设施,消毒有登记。紫外线灯管保持清洁,每周用无水酒精擦拭一次。6、治疗室、换药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用后消毒。7、医护人员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应衣帽(口罩)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8、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9、无菌物品标识清楚、规范,按消毒日期依次放入专柜存放,无过期包。打开的无菌包(包括无菌棉球、棉棒、纱布等)注明开包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10、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液注明时间,开启口用无菌棉球遮盖,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11、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正确使用消毒剂,严禁擅自稀释、配制消毒剂。碘酒、酒精、密封保存,容器每周灭菌2次,更换有记录。无菌持物钳采用干法保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12、使用中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符合要求,有监测记录。13、一般诊疗用品消毒,如体温表、压舌板、压脉带、吸痰器、氧气湿化瓶、开口器、舌钳、吸引器、引流瓶、胃肠减压器、弯盘、治疗碗(盘)、雾化器等能高压者高压消毒,不能高压者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浸泡30分钟后晾干备用。医护人员手卫生洗手指征:(一)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二)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三)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四)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五)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护理七步洗手法1、掌心对掌心,手指并拢,相互揉搓;2、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交换进行3、掌心对掌心,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交换进行5、左手握住右手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6、将五个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7、清洗手腕,交换进行。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1、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2、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3、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什么是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指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一)手卫生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二)戴手套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护目镜、防护面罩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四)适时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诊疗、护理时;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3、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脱下隔离衣后,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封口,贴标识送清洗消毒后备用。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五)防水围裙的使用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六)安全注射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不得重复使用。2、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3/4满将其封口。3、禁止用双手回帽。免疫注射时使用自动销毁式注射器。4、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七)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八)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医务人员怎样正确戴口罩口罩的使用在医疗活动中普遍,起着物理屏障、放置吸入感染性气溶胶的作用,并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然而在现实中还是常常能见到许多使用过程中的误区。首先是在各式各样的口罩中,医务人员通常使用的有医学口罩,可分外科口罩和操作口罩两类;特殊时候会使用N95口罩(属于一种呼吸防护器)标准的外科口罩有3层结构(外层通常是蓝色无纺布有阻隔体液作用、中层有吸附微粒作用、内层通常是白色有吸潮作用)+鼻夹(根据各人鼻梁高低调整固定起密闭作用)+系带(两根系带在头部固定);通常在手术室、无菌操作和标准防护等等时候使用,起飞沫隔离的作用。标准的操作口罩有3层结构(同外科口罩)+鼻夹(同外科口罩)+松紧带(区别;通常于外科口罩);通常在一般清洁操作和接触普通污染物时使用。另外在特殊疫情(例如:结核、SARS)时必须使用N95口罩(属于一种呼吸防护器),用于空气隔离。戴医学口罩的注意事项1.手卫生在先2.遮盖口、鼻、下巴3.根据鼻梁固定鼻夹4.在头部系紧系带5.注意四边的密闭度6.调整舒适度戴N95口罩的注意事项1.手卫生在先2.遮盖口、鼻、下巴3.根据鼻梁固定鼻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