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年1月修订)一、专业概况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研究院最早招生的硕士生研究生专业,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着“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和“借鉴与创造并重”的原则,本专业注重加强学科建设,坚持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推动和促进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学术影响。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出版单位编辑、企业的人才管培工作、公务员等。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高等学校及教育管理和研究机构,培养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研究和有关教学工作的人才。三、研究方向1.高等教育原理2.高等教育管理3.高等教育与社会4.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5.高等教育史/大学史四、招生对象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的同等学力人员。本专业接收推荐免试生。不接受单独报考者。五、学习年限学制三年。六、课程设置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32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者为36学分。其中,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7学分;B类课程即教育学学位课程4学分;C类课程即专业必修课程6学分;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5-19学分,其中,3-5学分须为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非教育学学士学位的硕士生需要在中期考核之前修读三门本科主干课程: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这三门课程的学习方式为自学,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在第三学期末。这三门课程不计学分。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三门中选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英语(4学分)B类:教育导论(2学分)教育研究方法概论(2学分)C类:高等教育原理(2学分)中外大学发展史(2学分)高等教育管理(2学分)D类:*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2学分)*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2学分)*教育社会学(2学分)*教育政策研究(2学分)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由导师组织的研讨课)(2学分)教育统计学原理(2学分)多元统计分析(2学分)中外大学校长办学理念(2学分)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学分)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开发、设计和评价(2学分)大学课程与教学经典文献导读(2学分)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专题研究(2学分)教育经济学(2学分)教育政策研究(2学分)战略规划与管理(2学分)管理心理专题(2学分)管理学经典论著导读(2学分)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注:带“*”者为指定选修课。另可选修本院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专业或其他院系的相关课程。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生需补修教育学类的两门本科主干课程:“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心理学”。这两门的考试时间定位第三学期末。七、培养方式1.教师团队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实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制,时间一般定于第一学期末。2.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都要参加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力争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八、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书面考试与课程论文考核结合,部分课程的考核以书面考试为主;部分课程的考核以课程论文为主。2.对于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如未修过本专业低一级学位的基础课程,需补修4门以上的学位基础课,学分另计,但不能顶替所攻读学位的课程学分。3.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或课题研究,累计不少于40学时。4.在第三学期末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阶段。九、学位论文研究生在第四学期中期以前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第六学期的4月20日前提交定稿论文送审。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十、答辩和学位授予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在考核合格和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对学委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合格者方可参加答辩。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合理的意见,进行修改,并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学位管理部门。十一、参考书目1.顾明远、潘懋远主编:《国际教育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年。2.张斌贤、刘慧珍主编:《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陈洪捷等主编:《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德]乌尔里希·泰希勒:《迈向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国际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体系》,科学出版社社,2014年。5.[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6.[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8.[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利斯·瑞丝伯格,劳拉·拉莫利:《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追踪学术革命的轨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9.[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世界级大学领导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0.[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2年。12.[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3.[美]谢尔顿·罗斯布莱特:《现代大学及其图新——纽曼遗产在英国和美国的命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4.[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5.[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16.[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7.[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8.[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9.[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0.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22.章开沅、余子侠主编:《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23.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24.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25.(瑞士)瓦尔特•吕埃格主编,张斌贤等译:《欧洲大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26.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大学之道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7.[英]戴维·布莱克莱吉、巴里·亨特:《当代教育社会学流派——对教育的社会学解释》,春秋出版社,1989年。28.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29.厉以贤主编:《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2年。30.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1.StephenJ.Ball.SociologyofEducation:MajorThemes.London:RoutledgeFalmer,2000.32.JeanneH.Ballantine.TheSociologyofEducation.Pearson,2011.33.DerekBok.HigherEducationinAmerica.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3.34.AndreaBonaccorsi.Knowledge,DiversityandPerformanceinEuropeanHigherEducation.EdwardElgarPub,2014.35.KathleenManning.OrganizationalTheoryinHigherEducation.Routledge,2012.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