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批评理论原始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读者批评理论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3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56第五章读者批评理论Reader-orientedCriticism7读者批评理论Reader-orientedCriticism•第一节、简介•第二节、形成背景•第三节、主要分支•第四节、理论特征8第一节:简介•读者批评理论,指以读者为中心(读者本体论),以当代批评理论为基础的文艺研究方法。•存在时间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主要分支:阐释学批评;现象学批评;接受美学及读者反应批评。9简介读者批评,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它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读者批评主张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10第二节:形成背景•长期以来,西方文论忽略读者及其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读者的意义在二十世纪阐释学为文论和接受理论得到了明确的解释和强调。•实现了西方文论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的转向。11第三节:主要分支•一、阐释学批评•二、现象学批评•三、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12第四节:理论特征•一、阐释学批评•二、现象学批评•三、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重点)13一、阐释学批评•(一)阐释学的基本发展历程•(二)海德格尔与本体论阐释学•(三)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14(一)阐释学基本发展历程•1、古典阐释学•2、狄尔泰的方法论阐释学•3、海德格尔的本体论阐释学•4、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151、古典阐释学阐释学最早出现是在中世纪中后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它是从希腊学者建立的诠释荷马史诗等古典文献的语文阐释学和解释宗教经典的神学阐释学发展起来的。传统的阐释学只是一种文字诠释技巧和规则。(结合词义的一种技术的考证。)162、狄尔泰的方法论阐释学①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具体的阐释学经验中抽取出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并以之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的方法论阐释学,传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则是它的具体运用。17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768-1843),德国哲学家、新教神学家。他曾在哈利大学习,受康德哲学的深刻影响;其间又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182、狄尔泰的方法论阐释学②后经法国哲学家狄尔泰进一步发展,认为一般阐释学就是区别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个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狄尔泰(Dilthey,Wilhelm;1833~1911)德国生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阐释学之父”。193、海德格尔与本体论阐释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主要思想:“此在”的生存就是解释,而“生存是历史性的。”人对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一种“先在”或“前结构”。(此在就是作品中的生活,历史性的就是说作品中的生活就是一个片断,读者要思前想后。)“先在”就是作品中的生活往前推的历史20本体论阐释学•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21本体论阐释学•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本体论中提出主体先行结构:“先有”“先见”“先行掌握”。•先有:主体(读者)在阐释之前已先有的理解。•先见:主体可以见到的,主体对于不在“先见”范围内的内容不做反应(不很重要)。•先行掌握:主体阐释前已经具有的将在阐释活动中使用的概念、范畴。224、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主要思想:阐释:现在与过去对话。两种“前见”:“真前见”和“伪前见”两种“视界”:“个人视界”和“历史视界”(个性和共性)23哲学阐释学•个人视界(由阐释者者自身“成见”出发形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判断);•历史视界(文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构成的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文本所做的一系列阐释)。•阐释发生在这两个“视界”的融合过程中。24阐释学批评伽达默尔(1900-2002)当代阐释学的集大成者,德国哲学。二、现象学批评•(一)现象学的产生及其影响(1)德国哲学家朗贝尔特(1728—1777)在《新工具》一书叫做《现象学或关于假象的学说》。“现象学”的目的在于“系统化假象的种类,借以避免错误,认识真理。”认为假象还不是错误,假象中混杂着真理和错误,因此假象也不纯全是主观的。朗贝尔特虽首先提出“现象学”这个名词,但他的现象学只是“假象学”,还不是显现真理、显现本质的现象学。•(2)德国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赫尔德(1744—1803)在他的《批评的丛林》中说:“真正讲来,既然可见的美不外是现象,那么也就应该有一个关于美的现象的充实的伟大的科学:一个美的现象学,这门科学有待于第二个朗贝尔特来完成。”•“视觉是最艺术的和最哲学的官能。这个官能是可以通过最细致的练习、推论、比较而得到改进和校正的。……因此只有在这意义下我们才会有一个正确的美和真的现象学。”(一)现象学的产生及其影响•(3)受接下来的哲学家康德和费希特关于“现象学”的思想的影响,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最后完稿《精神现象学》一书。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黑格尔认为:•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的学问就是精神现象学。(一)现象学的产生及其影响(4)当代意义上的现象学于二十世纪初由犹太裔的的德国学者胡塞尔(1859-1938)创立,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提供了一个较严格的方法论“工作平台”,并由此而激发出一大批第一流的哲学思想家,比如说舍勒、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等,甚至结构主义的思想先驱雅各布森也受到胡塞尔学说的吸引。(二)胡塞尔的现象学•(1)胡塞尔的现象学先验的主观行为的分析,即先验的意识分析。•(2)胡塞尔是“最后一位先验论哲学家,胡塞尔的哲学是关于主观性的哲学研究的“终结”。也就是说,尽管胡塞尔奠基了一个新的哲学运动,但是胡塞尔之后,即使在现象学运动内部,再没有人步他的后尘,去继续进行先验的主观行为的分析,做先验的意识分析工作了。(二)胡塞尔的现象学(3)“现实世界诚然存在,不过就本质来说,它的存在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性,只有作为先验主体性的意谓和意向的产物它才具有意义”。(4)胡塞尔现象学大致划分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两大部分;第五章读者批评理论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3334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53637三、接受美学理论(一)概况:1、接受美学发展简介◆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兴起于60年代后期,70年代达到高潮。主要代表“康士坦茨学派”:姚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伊瑟尔和姚斯被称为接受理论的双星。382、接受美学研究对象文学接受理论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将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它试图在对读者接受过程的研究中,把握艺术经验在社会历史意义上的规定性,探求文学艺术价值实现的途径,由此沟通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393、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及奠基之作:(1)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40(2)伊瑟尔:《本文的召唤结构》41接受美学理论4、文学接受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1)姚斯的文学史理论→宏观接受理论;(2)伊瑟尔的文本接受理论→微观接受理论。42(二)接受美学理论内容1、姚斯(HansRobertJauss,1921—)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之一。43(1)研究方向:①姚斯的“期待视野”的理论建立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的基础上,关心的重心是重建历史与美学的统一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尤其强调文学的历史性,并对文学史作了具体的历史接受研究。44②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注定是为接受者创作的。尝试着沟通文学与历史之间、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之间的裂缝。(2)理论主张:期待视野①期待视野定义: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在具体阅读中的一种预先估计与潜在的审美期待。45②期待视野内容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1)文体期待:读者对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的期待.2)意象期待:由作品形象引发的期待.3)意蕴期待:由审美、意味、人生境界、思想情感等引发的期待.46③期待视野类型1)个人期待视野: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所拥有的期待视野。2)社会(公共)期待视野:是指由众多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重合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期待视野。47④动态的“期待视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48(3)期待视野的历史性①各时代的读者怎样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作品之所以具有未定性不仅由于本文结构,还由于时代变迁造成的隔阂。由于过去时代和后代的读者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期待水平,便必然形成阐释的差距。每部作品产生时就是回答那个时代的读者期待回答的问题和要求。49②研究文学应设法了解作品的接受过程,即重建当时读者的期待水平,然后考察这个水平与各时代读者水平之间的逐步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作品接受方面的影响。尧斯的目的是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文学史,这种文学史不像过去的文学史那样以作者、影响或流派为中心,而是集中考察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姚斯《试论接受美学》第五章读者批评理论三、文学接受理论2、沃尔夫冈•伊瑟尔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5152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535455三、文学接受理论2、沃尔夫冈•伊瑟尔(1926-2007)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的同事。代表作:《本文的召唤结构》《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隐含的读者》565758接受美学理论(1)理论构成①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是建立在胡塞尔和英伽登的现象学基础之上的。其接受美学理论由“艺术两极论”、“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理论三部分构成。59接受美学理论②主张读者在阅读中应该以自由主义的开放思想,准备随时对我们的信念突出怀疑并允许改变它们。他认为一个有强烈思想意识(惯性保守)的读者很可能是一个低能的读者,意即他不大可能接受文学作品的改造。60接受美学理论(2)理论主张①艺术两极论:•1)对文学的作品与文本作了区分,认为文学作品有艺术的一极(即文本)和审美的一极(读者),艺术的极点是作者的文本,而审美的极点则是通过读者来实现的。•2)意义:提出“艺术的”与“审美的”两极观,用以避免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个极端。61两个极端:一是把作品看成只有唯一一种解释的绝对主义,(文革评《水浒》)另一个是认为每个读者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随意作出解释的主观主义。(《戏说乾隆》等)绝对主义的谬误是相信文学作品只有唯一一种“正确”的解释。主观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客观标准随意发挥。文革毛泽东评《水浒》“《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党报号召全国人民“评《水浒》”,批“投降派”。643)两者关系:读者阅读作品有创造性的阅读特点,“本文的结构因为读者不同允许有不同的完成方式”。(指审美的一极)(《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同时在充分承认读者的创造性作用时,又认为读者的反应无论多么独特,都总是由作品本文激发引导出来的。(指艺术的一极)65接受美学理论②文本的召唤结构理论召唤结构由“空白”、“空缺”、“否定”三要素构成,由它们来激发读者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来填补空白、空缺,确定新视界,构成文本的基本结构。(《潜在的读者》,《阅读行为》等。)6667A、作品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的结构,读者通过阅读来确定

1 / 10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