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预防与干预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一)课题研究的历史背景:林德曼于1944年最早提出了“心理危机”这一概念。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心理危机干预已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课题。迄今为止,发展出很多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心理危机”这一概念逐渐引入我国。1992年12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讨论会;1994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进入起步阶段。但当时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进行综述和概括的层面。(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1、大量离异家庭的出现。家本是一个可以使孩子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充满爱的地方,是孩子生活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带给孩子健康向上的完美人格,不幸的家庭则带给孩子许多身心方面的痛苦与缺陷。心理学家指出:和睦、温暖、健全的家庭是保证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破裂、残缺的家庭往往会使孩子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不幸,从而比一般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大量离异家庭的出现,使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离异家庭大量出现。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家庭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住来自父母离异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家庭的不完整、亲情的淡漠,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严重的自卑感。心理脆弱,性格怪僻,缺乏同龄孩子的热情与活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学校中有一群为数不少的离异家庭的孩子。陈某,我班上的学生,父母离异。因其母另有子女,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一直跟着爷爷生活。他言语不多,性格内向,郁郁寡欢。经常没吃早饭就到学校读书,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爱打瞌睡,又不做作业。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开始不管我怎么问,他总是不说话。而班上另外一个孩子,父母关系不好,家里经常争吵不断。他们对孩子缺少教育关爱。他的个性顽皮、倔强又孤僻。由于缺少管教迷上了电子游戏,经常逃课,躲在家里不到学校,还老是欺骗他妈妈。就在这个月因为他不想读书,开始背着书包假装上学,等他妈妈走了又回家拿了手机跑到外面去玩,我把他无故旷课的情况反映给他妈妈后,他妈妈到处找也找不到,开始不接他妈妈的电话,后来干脆关机。他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厌学情绪。2、“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留守”学生逐渐增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学生的父母亲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我们这里的学生基本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在就业渠道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许多家庭通过外出打工寻求脱贫致富之路。他们的父母平时都不在家,使许多家庭为“空巢家庭”,于是出现了很多“留守”学生。我班上就有多半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其他监护人监管,监护人基本仅识字一部分甚至没文化。孩子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下长大,他们认为孩子吃饱穿暖没病没灾能长大就可以了。孩子在基本上与父母没有什么交流。有的孩子甚至父母的电话都不接。由于缺乏关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酿成悲剧。由此可见,“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3、特殊家庭子女引发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育失误等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的原因。社会学家指出,家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在青少年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犯罪条件中大约有70%的青少年犯罪者与破裂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无论是父母的离婚,分居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都会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他们往往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而离家出走,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影响,被犯罪分子引诱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据某少管所对一部分少年犯的问卷调查表明,少年犯们回答他们的父母之间的感情很一般、差、很差的占21%;回答家长与子女关系时,29.5%的父母不与他们交谈,偶尔有交谈的占41.5%,经常有交谈的占8%。可见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社会研究表明,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家庭环境有关,特殊家庭由于家庭破裂或缺位往往成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特殊家庭里的孩子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从而危害社会,这方面教训真是不少。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因为父母离异,缺少关心和爱,打架惹事,骗人偷东西,还经常有暴力倾向,对不听他话的同学恐吓拳脚相加。而且不准被他欺负的同学告诉老师。2018年4月27日陕西米脂县发生砍杀学生事件造成19伤其中7人死亡,该犯罪嫌疑人赵某某,上学时受同学欺负,遂记恨学生,故持匕首杀人。2018年5月6日河南的一位21岁空姐遭滴滴司机残忍的杀害,而这个凶手在小学读书就是问题少年,初中辍学,工作不想干,家庭不幸福。一个个血的教训摆在我们面前。特殊家庭学生他们的心理不健康会给自己别人的家庭和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4、关注特殊家庭学生使之健康成长正在成为全社会共识。“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他们这一特殊群体内心的苦楚及学习、生活遇到的困惑与无奈,更是向社会发出了他们内心渴求关爱的悲怆呼唤。因此,全社会都应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尤其在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出关注包括“留守孩子”在内的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关部门和组织正研究这个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拿出具体措施。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在成为全社会共识。二、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心理健康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重要。对概念来说,心理健康包括很好的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2、对个人来说,21世纪是压力时代,心理健康是成功之本,幸福之源。心理不健康,将难以生存。3、对社会来说,心理健康乃是强国之本。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社会进步才能有充分保证。(二)心理危机预防研究的意义1、通过“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预防和干预研究”,唤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通过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2、通过“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预防和干预研究”,有利于加强对特殊家庭孩子心理辅导,探索他们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健康地成长。3、通过“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预防和干预研究”,让学校、让广大教师都来重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耐心地对待“特殊家庭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差异现象,让他们都参与到“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预防和干预研究”的研究之中。时刻思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是,一个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理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就显得特别迫切。(二)现代心理危机干预之父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但这种心理失衡状态或出现的心理危机是暂时的,只要帮助当事人建立起足以克服困难处境的支持系统,他们就能走出心理危机。(三)精神医学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四)运用心理学认为,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来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困境,从而拥有一个正常的行为表现和良好的情绪平衡。(五)危机干预模式理论提出: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理论模式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和社会资源工程等四种。平衡模式认为,危机中的人通常处在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来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的错误思维和信念,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人们就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是由心理、社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因此引导人们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六)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特殊家庭学生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要受到重视和关爱。四、课题的界定(一)特殊家庭学生。特殊家庭学生是指父母离异、父母中一方已故只有单亲抚养或父母外出经商、打工而形成的“特殊”家庭中的“特殊”孩子,也包括那些“残疾、智障、刑满释放、下岗、特困”等问题的“特殊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我们所研究的“特殊家庭学生”是相对于正常家庭学生来说的。(二)危机:是一种认识,是个体认识到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三)心理危机:是人们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遭遇(意外伤害、亲人死亡、学习成绩下降、重要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四)心理危机的特征:1、心理危机是一种过渡状态,短者仅为24—36小时,一般在1—5周内消失。较常见的状态有:出现心理崩溃,可能作出异常举动;能够渡过危机,但未能真正解决问题;自己有效地应付危机,从中获得经验。2、个体对危机的反应有很大差异,这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及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社会支持以及个体健康状况等因素。3、在危机期,伴随着情感的不平衡和紊乱,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和干预。4、危机的解决,取决于危机者的个人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合作态度以及干预者的自身经历和工作能力。(五)心理危机的表现(1)、危机有促发因素: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可能包括压力、急性事件等。(2)、破坏心理平衡:该因素必须造成心理混乱,才能引发个体危机反应。(3)、惯用的应对失效:当个人无法用他熟悉的应对方式解决混乱的状态,才会出现危机反应。(4)、伴有明显功能损伤:个体在危机反应后必须伴有功能损伤,包括自我功能、学习功能、生活功能等。(六)危机干预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危机的成功解决有利于:1、个体可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防止过激行为发生;2对经历的危机事件重新认识,丰富自己的成长经历;3、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4、应急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指部学校建立专门的常设机构,通过有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现有教育、治疗、安全等资源进行预防和控制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而形成的一整套机制的总和。五、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一)自卑和无望感。抑郁是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由于自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