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时候,中央正式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会议做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报告。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正式颁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件,并提出了具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到了去年11月份党的十八大召开,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十八大报告有十二个板块构成,在其中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高度概括:一个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条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二为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双百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贴近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三个面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四个方面重点工作: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2要性,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举措。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部分。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十八大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新布局,这些都是我们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面的复兴,自然也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从复兴一词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就像人的生命一样,都有兴盛衰亡的过程,有复兴自然前面是衰落了。自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被西方所超越,中华文化进入一个衰退期。纵观人类上万年的历史,曾经有无数的文明存在,但大多灭绝了。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曾分析全球自古以来的各种文化,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文化都是经历了兴盛衰亡的过程,最后成为遗迹。在他看来能够长期存在,历经两个周期,也就是在兴盛衰亡以后又重新兴盛衰,但至今存而不亡的文化只有中华文化。像和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除了遗留下来的金字塔和木乃伊,古埃及人和现在的埃及人无论是人种和文化都不一样。古巴比伦也是这样。而古印度虽然文化一直传承下来,但现在印度人种和古印度已经不一样了。今天我们中华文化又一次站在了兴起的起点,如何让他成长壮大,影响和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和任务。那么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1.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而其中文化在不同国家和民族3的互动交流中,作用更直接、更感性、更现实。有人说20实际是主义之争,21世纪是文化之争。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就分析道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前以美苏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结束,世界上各国之间激烈的冲突不再是发生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而是集中在各文明板块的交界处,比如中东地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巴尔干半岛、俄国外高加索地区等。在新世纪各国更重视的问题是“我是谁”“谁和我一样”“谁是我的人”,吸引各国之间加紧合作的是那些在血缘和文化上相近的国家,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就被视为是两大文明之间,基督教和伊斯兰之间的文化之战。约瑟夫奈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一国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软实力则主要指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文化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外交的说服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等无形的精神力量。依照这一观点,美国应该利用自己的文化,而不仅是依靠军事、经济以及工业等方面的力量也就是硬实力来影响国际事务和改善自身的形象。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权。美国文化无论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是艺术的还是娱乐的,是来自哈弗的还是来自好莱坞的,都是处在这种影响力的中心位置。但是软实力也需要通过价值观来产生影响,譬如:自由、个人主义、新闻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以及美国少数民族的融合模式。美国的司法标准和版权制度也是软实力产4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可以创造出能够在全世界进行传播的词汇和理念,这样的实力就可以称之为软实力。在今天美国的影响力通过谷歌、YOUTUBE、聚友网(myspace)以及脸书网(facebook)等网络得以加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多层级的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理念。一般来说文化有三个层次构成: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理念层次。文化由人创造,所以它展现在人类生活中的每一部分。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做一个简单的动作,说任何一句话都会反映他所使用的器物为何,在什么制度下成长,有什么样的人生理念。举例来说,观察一个人吃一顿饭,就大概知道他的出生背景、教养过程以及生活态度。譬如,他在长辈还没开动前先吃,这种行为比较像在西方文化中成长的人,因为西方人用餐是各有各的分量,互不干扰。中国人则不同,长辈没动筷子之前,晚辈必须安静等待,甚至座位也是长幼有序。器物层次是指经济、科技等实用方面的发明。以交通工具为例,古人的交通要靠走路、乘马车,现在则有火车与飞机。又如通讯,古人传讯很困难,寄一封信称为“鱼雁往返”,也有“家书抵万金”之说,现在很少听到所谓的家书了,E—mail一按就能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现代人最明显的进步,是在器物方面。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文明研究得出结论,在15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发展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但在16世纪以后被西方逐渐超越,并在近代全面落后于西方。西方的科技一路领先全世界,往后还可能继续领先,关键在于“科学心态的培养”。西方近代的科学革命,是经过两千年的准备之后才开5花结果的,这种准备就是“科学心态的培养”。根据怀特海的说法,西方科学心态的培养有三个基础:希腊悲剧、罗马法律、中世纪的信仰。希腊悲剧中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命运的安排,超越人的愿望与情面,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即使所有观众都希望有不同的结局也无济于事。这种命运的规定后来变成物理上的法则,完全不考虑人的主观意志或情感需求。罗马法律也是如此,它基本上不是透过归纳法,而是透过演绎法,确定大原则之后,其他部分则按照规定推衍下去,没有任何例外。至于中世纪的信仰,简单用一句话来说:如果没有等到时机成熟、没有上帝的允许,就算是一只麻雀或一根头发,都不会掉在地上。换言之,这是强调一切都有定数,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悲剧、法律、信仰这三样东西,听起来都属于人文的领域,好像与科学没有直接关系。然而,人是一个整体,因此这三种基本的人文素养融合并培养出一种心态,叫做“科学心态”(scientificmentality),可以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形容。以戏剧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至今仍然希望每出戏都有圆满的结局,亦即善恶到头终有报。这是因为中华文化面对不义的现实世界时,习惯以小说、戏剧来满足内心的需求,然后才有勇气继续面对现实,而不像希腊悲剧,当它描写命运残酷时,所想到的其实是要改善自己的人生态度,而不是麻痹自己。由此可见,中国人离科学心态还有不少差距。又如,许多学生参加大考前,都会到庙里拜拜祈望自己考试时表现优异,至少不会心烦6意乱。然而,这些人真的相信求神拜佛能提升成绩吗?其实未必。这一类行为就是缺乏科学心态的表现。总之,现在谈到科技发展,都是以西方为先进的指标。换言之,在文化的器物层次上,我们必须向西方学习,尤其不可忽略培养科学心态。制度层次人类社会需要制度,主要是因为人有自由,有自由当然就会替自己着想,以致忽略或侵犯了整个团体的秩序与和谐。人需要有外在的约束力。制度在一开始是很简单的,就是所谓的“禁忌”(taboo)。在古代社会,一个人如果触犯禁忌,就会受到众人的批评及惩罚。例如,在农业社会中,大人没吃饭以前小孩不能吃,男人没吃饭以前女人不能吃。这种禁忌是因为男人没吃饱就无法耕种,而女人与小孩不需要下田。禁忌慢慢演变为风俗习惯,而法律不外乎就是风俗习惯的具体化。制度中最明显的就是法律,而法律需要靠教育来配合。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套完美的制度,因为每一套制度都离不开特定社会的条件。举例来说,中国与西方从前都有专制政体,但是这两种专制政体是有差别的。根据历史学者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的专制有两点特色:一是监察权,一是考试权。监察权就是御史大夫,能对皇权作适度的节制。这种约束力虽然有限,但至少让专制不至于形成完全的独裁。考试权也相当重要,如果没有考试制度,将会由权贵子弟掌握各种资源,互相勾结、交换利益。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7古代的考试制度,让许多穷人抱有希望,能够透过公平的制度提升自己的社会阶级。如此一来,社会才有源源不绝的新生的力量。否则,一个社会一旦陷于封闭或僵化,必然会导致腐败或崩溃。哪怕是在今天高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有的学校就公开打出“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样的标语。这也凸显出在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阶层有固化的危险,因此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各项领域的改革,促进全社会各阶层的流动,使有能力者有其位,尤为关键。西方中世纪的专制政体只靠一个力量约束,就是神权,亦即依赖宗教界来制衡,只是这种制衡的效果相当有限。不过西方后来也慢慢转变为民主制度。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即与宗教信仰有关。尽管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阶级区分,但是星期日上教堂时,则要同声齐念“我们在天上的父”,因为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兄弟姐妹。以这个信仰作为基础,后来才能够发展出“人人平等”的观念。有些国家没有像基督宗教这样的信仰,所以不易发展出民主制度。以印度为例,现今仍保有“种姓制度”(CasteSystem),还有所谓“不可接触的贱民”这种阶层。许多西方倡导人权者建议印度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印度人却不放过自己,仍然坚持着。因为一旦放弃这种制度,整个社会将不知如何重新定位人际关系。换言之,全面解放对他们而言等于失去生活行事的依靠。总而言之,不同社会中的制度很难互相引用。就以民主制度为例,英国是欧洲最早的民主国家,但是现在还有女王;而实施民主最彻底8的亚洲国家是日本,他们也还有天皇。由此看来,究竟什么是民主?难道只有美国那一套制度才能称为民主吗?显然不是。因此,不必询问哪一种民主制度最好,应该问它是否适合一个社会的传统,以及这个社会的教育程度能否配合。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做出的自发选择。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也跟我们的制度息息相关。抓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对扩大我们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十分关键的。文化架构中最重要的是理念层次。许多学者在研究自杀的问题时,发现某些先进国家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譬如瑞典、丹麦、澳洲,甚至亚洲的日本。这些国家具备两个特色:第一,都是器物层次非常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第二,都是制度层次非常完善的民主国家。那么,在两者都如此理想的状态下,一个人为什么会不想活?这是因为丧失理念。在文化软实力中理念的宣传尤为重要。理念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为载体进行传播。比如美国政府历来支持好莱坞电影走出国门,它的一份国务院报告指出:“美国电影就像不用美国纳税人供养的亲善大使,让世界各国了解了美国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从政治上、文化上,还是从商业上的角度来讲,其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有人称:“美国最能干的驻外大使就是好莱坞。”这种传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人不知不觉接受他所包含的理念。2.文化既能凝聚人心、提高民族素质,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形成传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人一开始学习母语和文字,就开始接受文化的熏陶,因为一9个人的思考,必须在母语的结构中发展,一个人运用母语和文字时,也会形成相似的思考模式。西方当代诠释学极力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没有语言人的生命无法摆脱大自然生生灭灭的规则。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如果一个民族本族的语言被外来的语言所取代,那么原来附加在语言上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就会消失,文化就会出现断层。一个民族也就会丧失自己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