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科--王丽芝一、解剖:臂丛神经由C5-8和T1脊神经前支组成,有时C4或T2脊神经的小分支也参与。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组成臂丛的各脊神经从椎间孔发出后,在锁骨上部前、中斜角肌间隙内,向外、向下走行,形成上、中、下三干。上干:由C5和C6脊神经前支组成中干:由C7单独构成下干:由C8和T1脊神经前支构成三支神经干从斜角肌间隙下穿出,伴同锁骨下动脉一起向前、向外、向下延伸,行至锁骨与第一肋之间。每个神经干再分成前后两股,在锁骨中点后方经腋窝顶进入腋窝,在腋窝部各脊神经又重新组合成束,三个后股在腋动脉的后侧形成后束,上干与中干的前股在腋动脉的外侧形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伸形成内侧束,位于腋动脉的内侧,三束与腋动脉共同包在腋血管神经鞘内。熟悉以上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和走行,为穿刺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决定阻滞效果的关键。二、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各种手术以及肩关节的手术和复位。三、阻滞方法:有肌腱沟、腋路和锁骨上入路三种:①肌间沟阻滞法:定位:患者去枕仰位,头偏向对侧,上肢紧贴体旁,手尽量下垂,显露患侧的颈部。然后先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即为肌间沟,也就是我们所要的穿刺点,于该点重压,患者诉手臂麻木、酸胀或有异感,证明定位无误。操作: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一长3-4cm的22G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针尖指向脚侧,直到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为止,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方向、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的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一次注入局麻药20-25ml(成人)。优缺点:优点易于掌握,上臂、肩部及桡侧阻滞效果好,不会引起气胸。缺点是尺侧效果差,需增大药量才被阻滞,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有损伤椎动脉的可能,禁止同时进行双侧阻滞,以免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被阻滞。②腋路臂丛阻滞定位:患者仰卧,患肢外展90度,前臂外旋,手臂贴条,呈“举手礼”状,先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的搏动,再沿动脉上摸,至胸大肌下缘处动脉搏动将消失处可扣到的动脉最高点为穿刺点。操作:常规消毒,左手食指按在腋动脉上作为指示,右手持穿刺针斜向腋窝方向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20度夹角,缓慢推进,直到出现刺破纸样的落空感,表明针尖已经刺入腋神经鞘,松开针头,可见穿刺针随腋动脉的搏动而摆动,穿刺成功,左手固定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无血,即可注入局麻药30ml。注射完毕可见一梭条状的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神经鞘内,可按摩局部帮助药物的扩散而达到良好的阻滞效果。优缺点:优点易于定位穿刺,不会发生气胸,不会阻滞膈神经或喉返神经,无药物误入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腔的可能,安全性较大。缺点:上臂阻滞效果差,不适用于肩关节手术及肱骨手术等。且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注药时需反复回抽确保穿刺针不在血管内才能注药。③锁骨上阻滞法:定位:患者仰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上肢紧贴体旁并尽量下垂于锁骨中点上方约1-1.5cm处即为穿刺点。操作:皮肤常规消毒,穿刺点做一皮丘,经穿刺点刺入皮肤,针尖向内、向后、向下刺入,进针1-2cm后可触及第一肋表面,在肋骨上面寻找特异感,出现异感后固定针头,回抽无血、无气体,一次注入局麻药20ml,在寻找第一肋时,不可刺入过深,以免造成气胸。优缺点:优点定位简便,对肌腱沟摸不清的患者适用,因有气胸发生率较高的缘故,临床上已被肌腱沟阻滞法取代。四、臂丛神经阻滞的常见并发症1、气胸:多发生于锁骨上阻滞,肌腱沟法很少发生气胸,腋路法不会发生气胸。2、出血及血肿:各径路穿刺时均有可能发生,如穿刺时有血液回抽出应拔出穿刺针并局部按压止血。3、膈神经的麻痹:发生于肌间沟法和锁骨上法,可出现胸闷、气短。4、局麻药毒性反应:多因局麻药用量过大或误入血管所致。5、声音嘶哑:因喉返神经阻滞所致,可发生于肌间沟和锁骨上阻滞所致。6、高位硬膜外阻滞和全脊麻:肌间沟法穿刺过深所致。7、霍纳氏综合征:为星状神经节阻滞所致,多见于肌间沟阻滞。总结: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的各种手术以及肩部手术和肩关节复位。各年龄段手术患者均可使用。臂丛神经阻滞对生理功能干扰小,可缩短手术患者的住院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一些全麻风险大的患者行上肢和肩部手术可选择,每个麻醉工作者均必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