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心理学基础知识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认知过程(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动机过程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2)意识和潜意识(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2(4)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3、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description)(2)解释(explanation)(3)预测(prediction)(4)调控(control)4、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学术研究领域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应用心理学类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视觉心理学……5、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取向(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当代心理学的观点①生物学的观点(biologicalperspective):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一般假设: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能够最终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理解:即使最复杂的现象,也能够通过被分析或简化为更小更具体的单位来理解。②精神分析论的观点(psychoanalyticperspective)精神分析理论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于1896年创立。他创立的精神分析论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认为行为是由某种人无法意识到的内在力量和冲突所驱动,个体对此无法意识和控制。认为梦(dream)和口误(slipofthetongue)标志着一个人如沸腾锅炉般的无意识精神活动。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没有不可理解的事物,只有没被认识到的东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要点1、人格动力:提出潜意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等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2、人格发展: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有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以及恋母情结、认同等观点。3、人格结构: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③行为研究的观点(behavioralperspective)由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于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的要点1、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外显的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32、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是受环境影响被动学会的。3、通过对动物和儿童的实验研究,就可以推论解释一般人的行为。④认知研究的观点(cognitiveperspective)该观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当集中于对人的思维以及所有认识过程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将大脑与计算机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研究观点的要点1、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探讨被行为主义忽视的意识或内部心理问题。2、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3、以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格式塔学派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点来研究心理现象。⑤人本主义的观点(humanisticperspective)由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在上世纪60年代始创。强调个体内在做出理性抉择的能力,认为个体天生会努力成长、发展、控制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人本主义观点的要点1、心理学应当研究正常人,尤其是优秀的人或是自我实现的人。2、把人的意识经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3、认为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人性是天生善的;人性是自主的,能够自我选择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大体分为七类,由低级到高级依次递进: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need)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安全需要(safetyneed)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爱与归属的需要(loveandbelongingnessneed)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尊重需要(esteemneed)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较为高级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心理需要或生长需要。⑥文化的观点(culturalperspective)探索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中的跨文化差异。⑦进化的观点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进化论观点来解释和分析心理现象。认为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一样,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达成了特定的适应性目标。4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以传播学和心理学为母体学科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信息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科学。学科性质:既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次级分支学科。为什么要学习传播心理学?(一)有些传播现象只有透过心理学视角才能看清本质。(二)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及职业能力。(三)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使心理健康发展,逐步走向自我完善,从而延长自己的职业寿命和生理寿命。第二讲传播过程的感知心理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定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这一阶段,人觉察到刺激的存在,并立即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心理学研究的感觉类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和冷觉)、平衡觉和动觉。二、感觉的作用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和信息不足)。感觉剥夺(sensorydeprivation)实验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人体对外界刺激强度及其变化的感受能力。我们要感到一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这个刺激的强度或强度的变化需达到起码的量值,这个临界值就叫做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有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类。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阈限并不是完全不变的,某刺激量一开始可以引起感觉,持续作用后反应逐渐减小,直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5感觉适应(sensoryadaptation)指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差别阈限指能够识别出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差别阈限值也被称为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韦伯定律: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取决于一个刺激增加的绝对数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I/I=K(△I表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I为原刺激,K是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常数,对不同的感觉任务,K值不同)。传播过程中信息变化要根据受众的差别阈限的特性开展。四、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变化,如月明星稀,黑白分明。继时对比是指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性变化,如先吃苦药后吃糖觉得糖特别甜就是继时对比的结果,吃糖后再吃桔子感觉桔子更酸。五、联觉联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通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如果在传播中善于运用联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能突破局限,让人们从视觉的画面上“听到”、“闻到”、“摸到”、“尝到”。第二节知觉一、知觉的定义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征,对这些特征的加工叫做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以及一般知识经验都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这种加工叫做自上而下的加工。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6人们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将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object),而把其他事物当成是背景(background)。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图形与背景的鲜明对比是图形知觉的重要条件。个体对一些对象或对象的某个属性知觉,而不对另一些对象及其部分属性知觉,叫做知觉的选择性。决定知觉选择性的机制有三个:知觉的超负荷、选择的感受性和知觉防御。1、知觉超负荷是指外来刺激超出个体在正常情况下的接受能力时,一部分刺激就会受到心理上的排斥。2、选择的感受性是指个体认为有价值的或有兴趣的对象表现出较高的感受性。3、知觉防御是指个体表现出对恐惧或感到威胁的刺激倾向于回避、阻滞或反应缓慢。麦克詹尼斯(McGinnies.E.)的实验提示猥亵词可能会使情绪上受冲击,而导致知觉防御机制起作用。知觉防御机制提示我们在传播实践中采用否定的感染方式说服大众时,应持谨慎态度。(二)知觉的整体性(1)完形当客观事物作为刺激物对人发生作用的时候,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大量离散的感觉信息传送至大脑,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它们组成某个整体或完形。这种把事物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完形。整体的知觉并不等于各部分的感觉之和。刺激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主要成分对其余部分的作用,可能影响知觉成什么样的整体。(2)知觉的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天生具有构建完形的组织倾向,总结出一些格式塔图形组织原则,包括: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共同命运原则、闭合性原则、对称性原则(三)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要在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即“知觉定势”(perceptualset)。(四)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constancy):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认识,而不随知觉条件或感觉映像模式而改变,知觉的这一特性叫做知觉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方向恒常性第三讲传播过程中的学习和记忆7一、学习的概念学习(learning)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较为持久的变化的过程。二、学习的理论心理学中的学习的理论分两类:(一)联结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都属于学习的联结理论。(二)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即学习者心理过程的变化。在学习的认知理论中,将介绍苛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